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能说出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2、能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会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3、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学习重点与难点】1、比喻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思想个性刻画的作用。2、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语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第75-83页内容,阅读《随堂优化训练》P45-47页内容,对莎士比亚、内容、人物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3、熟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等知识。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哈姆莱特为这场“戏中戏”作了哪些安排?导演“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安排:亲自导演“戏中戏”;派霍拉旭暗中观察国王的反应;自己装疯作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目的:侦察国王的隐秘,证实鬼魂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从而证实叔父杀父娶母的罪行。2、奸王看戏时和看戏后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明确:国王先问“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接着问戏名,因为他担心杀人阴谋被 人揭穿。然后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说明了哈姆莱特的猜测是正确的,国王的杀人阴谋被人揭穿。二、知识梳理:巧用比喻,增加文采(见《随堂优化训练》P46)三、预习自测:阅读课文从“二伶人扮国王、王后上”到“吉尔登斯吞 您的母后心里很难过,所以叫我来”部分,完成下面问题:A “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意思是什么?B 国王看戏时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C “这部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国王为什么这样问?我的疑惑:我的收获:
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细读课文,描述一下哈姆莱特是怎样一个形象? (见《随堂优化训练》P46)明确: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不允许现实中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存在,他有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可这些理想和现实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加上他自己性格中的矛盾,所以最后与反动者同归于尽。在他身上,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者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英俊、彬彬有礼,身着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忧郁等,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思路 小结:探究2: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及作用。(见《随堂优化训练》P46)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思路小结:探究3: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A戏剧反映了的社会矛盾:哈姆莱特是新兴资产阶级,代表着人文主义思想;克劳狄斯代表着封建反动势力B首先是封建统治及邪恶势力过于强大。新旧交替的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还不能胜任“重整乾坤”、改造社会的重任,他们脱离群众。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性格犹豫不决,行动上延宕,坐失良机。本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为背景,作者把为父复仇的故事,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王朝进行了无情揭露,对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斗争,给予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思路小结:二、总结整理1、核心知识: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点2、典型方法:莎剧人物、莎剧语言的分析方法3、重点问题解决:正确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训练案一、课中检测与训练:请拟一条以“食品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形象生动语言简明,10-20字之间。
二、课后巩固促提升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2、完成作业:《随堂优化训练》P4849页:“延伸阅读”题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P85-92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P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