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哈姆莱特(节选)
1.字音识记chúsàowùyúhānyìzhēnqīnshǔnshìchóuzēnɡjìkuǐlěixī
2.字形识别弛撕愧3.词语积累①身无长物:人除自身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形容贫穷或俭朴。②察择贤愚:考察选择贤良的或不贤良的。③受之泰然:接受(东西)心情安定。驰厮虐谑傀瑰
④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指闷闷不乐。郁郁,发愁的样子;寡,少。⑤共枕同衾:共用一个枕头,同盖一条被子,形容极其亲密。⑥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⑦举目无亲:指单身在外,见不到一个亲人。形容孤单无依,人地生疏。⑧情同陌路:彼此之间的感情如同毫不相识的人。⑨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坦然泰然】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泰然:形容心情安定。例:①其实生活赐予我的,并没有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呈现在我视野里的生活,每个人其实都一样,不同的仅仅是我们的胸襟中缺少一份。②“得之,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我觉得这四句是对他最好的描述。【篡改窜改】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故意曲改(经典、理论、政策等)。窜改:改动(成语、古书、文件等)。坦然泰然
例:③不管怎么样,历史总是不了的。④优秀的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才能形成。【反应反映】反应: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回应。反映:把情况意见告诉上级有关部门。例:⑤作为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代表着一级组织,对职工群众的要重视,要有所,要调查研究,要主动帮助出主意、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篡改窜改反映反应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有代表性的悲剧。悲剧冲突围绕着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中心事件进行。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幕第二场,内容可分为三部分,用结构图表示如下: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作者简介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1.知人论世
代表作品第一个时期(1590~1600):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1601~1608):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1609~1613):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悲剧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来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他们自己负责。
2.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3.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这时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等。
要点一:分析戏剧情节,挖掘课文主题1.本文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探究整理】本文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集中表现在哈姆莱特与其叔父即国王身上。他的叔父克劳狄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哈姆莱特回国以后,下决心要查清真相,为父亲报仇。因此他安排了这场演出,目的是试探他叔父的反应。果然,克劳狄斯看完戏后,忍耐不住了。哈姆莱特的怀疑终于变成了现实,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这场激烈的冲突既写出了国王的心虚和恐惧,也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智慧、勇敢和谨慎,塑造了一个内向深沉、有着痛苦与彷徨复杂情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尖锐复杂的矛盾。2.哈姆莱特为什么要导演这场“戏中戏”?【探究整理】哈姆莱特导演这场“戏中戏”的主要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以验证鬼魂的话的真实性。其次,敌方势力的强大使其必须小心从事。
3.哈姆莱特为上演这场“戏中戏”做了哪些安排?【探究整理】为了这场“戏中戏”的上演,哈姆莱特做了精心的安排,让好友霍拉旭暗中观察国王看戏过程中的容色举止,自己装疯卖傻,与仇人虚与委蛇。要点二:把握戏剧的人物形象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形象?【倾心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剧中人物的冲突和时代背景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整理】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体地说,他表现出如下特点:
①阶级特征: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②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
要点三:品味语言特色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及其作用。【倾心点拨】语言的特点主要从用词特点、句式特点、修辞特点三个方面分析。戏剧语言的作用主要考虑三方面:塑造人物、推动剧情、揭示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探究整理】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本文语言有如下特点:①语言丰富而又有诗意。主要运用了诗化的语言来表达突出的感情。如:“不,让蜜糖一样的嘴唇去吮舐愚妄的荣华……因为你虽然经历一切的颠沛,却不曾受到一点伤害。”这段语言就极富抒情性,写出了哈姆莱特对霍拉旭的品德由衷的赞美。
“戏中戏”中的台词更是采用了诗的形式,而且非常华丽:“愿日月继续他们的周游……不这样哪显得你我情浓?”这段话诗意地写出了伶后对伶王的矢志不渝的爱。②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更增强了语言的诗意。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砧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借喻如“什么!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这些比喻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哈姆莱特的个性思想,也增添了语言的诗意。③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在看戏中国王一个劲儿地追问:“这部戏是怎么一个情节?里面没有什么要不得的地方吗?”“戏名叫什么?”从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国王内心的恐惧。
【即学即用】大量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你要好的朋友的性格是怎样的?请用200多字为他画一幅画,让比喻的修辞为他性格特征的体现增光添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楼【探究主题】崇尚理性在本文中,哈姆莱特巧妙地导演了一幕“戏中戏”,验证了自己对国王的猜想,体现出人文主义者崇尚理性的精神。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它和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考虑问题、处理事情不冲动,不凭感觉做事情。对于“理性”,你有何感想?
1我认为所谓理性,就是赤裸裸地谈利害,用鲁迅的话讲,就是“敢于直面”。墨子就是主张赤裸裸地谈利第害的人,所以他是理性的。我崇尚理性,并且认为,在绝大多数事情的处理上,首先需要的就是理性,有楼了理性才有态度,有了理性才有方法。知识分子如果失去了理性的氛围,就失去了照耀灵魂的思想,那活着一定是暗无天日。
第2楼从苏格拉底到现代人都狂热地崇拜理性,是很荒谬的。人类之所以崇尚理性,是指望它给人带来自由和幸福;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理性处处与人的本能为敌,造成人的更大痛苦。例如,一个人总想精确地弄清楚“你爱我究竟有几分”,这是很烦人的。理性所起的作用无非是把流动的历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恒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现实。结果是扼杀了事物的生灭变化过程,扼杀了生命。第3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