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最新整理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ID:1162705

大小:17.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最新整理荀子《劝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明确学习要靠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活用、古今异议等现象和固定句式。  3,理解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论述学习的思想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  教学方法:  诵读法结合学生自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一课我们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与我们今天要品读的《劝学》都是先秦散文的精品。在我国先秦时期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文史哲不分”。我们既可以从中看到飞扬的文采也可以读出历史的深邃,更能感受到哲理的玄机。因此大家注意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从多角度去理解它们,不要仅仅当做一篇文学作品来阅读,要读出其中的内蕴。  提问结合预习,那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荀子和他的思想?  明确:荀子,名况,字卿。他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荀各执一端以立论。孟子专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有所批评,在批评各家的同时,又吸取百家学术的精华,融汇贯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学说范围很广,包括政治、哲学、经济、文学等各方面,而且这些学说,都是和他所处的社会息息相关的。可以说,荀子是我国先 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智者。  二、诵读。  请一个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最后学生齐读,共三遍。  教师纠正字音和语气。  有yòu槁gǎo砺lì跂qì舆yú蛟jiāo跬kuǐ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鳝shàn生xìng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顿处理:  1、学/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9、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第1段是总起,要读的掷地有声;后面各段中的设喻和排比要读出气势。第2段语气稍缓,3、4段渐渐激扬。注意语调和情感的处理。  三、理解中心、疏通文字。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鼓励”的意思。繁体字“劝”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下面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劝学》中的文言知识,包括实词、虚词、活用、通假、古今异义和一些固定的句型。   提问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起来疏通一下文意,并且讲一讲自己在阅读时发现了哪一些该注意的文言现象。  1,通假: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  2,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使动,使……弯曲)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乎己  b.上(表行为动作的方向、向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使……快)足也  3,句式:  (1)判断句:①青,取之于蓝②冰,水为之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状语后置:取之于蓝而寒于水  4,古今:参、疾、假、劝、爪牙、可以  5,多义:绝、闻、强、假、望。  6,虚词:于、而、者  (1)“于”的三种用法:①相当于“从”,如“取之于蓝”的“于”  ②表示比较,如“青于蓝”的“于”;③表示动作方向,如“善假于物”的“于”。  (2)“者”的两种用法:①相当于“……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结果,以示将有所解释,如“不复挺者”的“ 者”。  (3)“而”的四种作用:①并列(“知明而行无过”);②表修饰(“终日而思”);  ③表转折(“而致千里”);④表顺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难句解析: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重读课文。  五、小结:这堂课,我们了解了关于荀子和他的思想的知识,熟读了课文,掌握了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见现象,那么在下堂课中,我们将走进荀子思想的深处,去体会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和他论说文的艺术特色。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阅读。  1、背诵课文。  2、了解论说层次。  提问这是一篇议论文,那么作者在什么地方提出了他的中心论点?  明确: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提问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明确: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提问作为一篇论说文,那么在行文时就要围绕论点展开,《劝学》是怎样展开论述的?各段都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2段讲学习的意义、3段讲学习的作用、4段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二、讨论分析。  提问在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明确:“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提问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明确: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提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确: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提问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提出了哪一些观点?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学生讨论结合课后第四题,谈谈荀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在当世有什么发展与补充和借鉴意义。  再次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我国古代关于学习的言论:(让学生自己举一些例子,教师再提供一些供赏析)  一、立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三、惜时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四、总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文中任意一句写鉴赏一篇,不少于五百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