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同步练习一、基础部分1.下列每组句子中全都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5分)()A.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与徐公孰美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河曲智叟亡以应主人乃寤而请之D.君子生非异也既陈而后击之2.选出加点词意义、用法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项是(5分)()A.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木直中绳,輮以为轮D.学不可以已3.下面“者”字用法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5分)()A.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C.陈胜者,阳城人也D.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4.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20分)⑴“疾”的常用义:①小病;②痛苦;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强、猛烈;⑥通“嫉”,妒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素疾大户兼并()会长老,问亡民所疾苦()⑵“致”的常用义:①达到,②送达,③表达、传达,④招引、引来,⑤归还、交还,⑥意态、情趣,⑦尽,极。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5.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15分)①例句:金就砺则利。()A.避穷就富。B.就事论事。C.功成业就。D.就地取材。②例句:輮使之然也。()A.填然鼓之。B.生而同声,长而同俗,教使之然也。
C.不以为然。D.重然诺。③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A.知明而行无过矣。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D.吾恂恂而起6.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于”字和“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5分)()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A.两个“于”字相同,两个“则”字不同。B.两个“于”字不同,两个“则”字相同。C.两个“于”字相同,两个“则”字也相同。D.两个“于”字不同,两个“则”字也不同。二、文段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8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①之以治则吉,应之(1)以乱则凶。疆本②而节本,则天不能贪;养③备而动时④,则天不能病⑤;循(2)道(3)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4)富;养略而动罕,则天能使之全;倍(5)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6)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7)怨天,其道然(8)也。故明于(9)天人之分(10),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注释]①应:适应②疆本:疆,通“强”;本,指根本,农业生产。③养:指养生的东西。④动时:指耕作适时。⑤病:有“害”的意思。7.说说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什么,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依次解释文中划线的词。(20分)(1)之:______(2)循:______(3)道:______(4)之:______(5)倍:______
(6)薄:______(7)以:______(8)然:______(9)于:______(10)分:______阅读下文,完成9—11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8分)①子与我衣。()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④若夫欲利人之心。()10.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翻译,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5分)()A.我说的道理还是行不通呀!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C.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11.本文表现了戎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6分)
[参考答案]1.A2.C3.A4.(1)疾:⑤、④、①、③、②⑵致:①、④、③、⑥、⑦5.①A②B③D6.B7.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天行有常,事在人为。主要论证特点是正反论证。8.(1)之:它(指自然规律);(2)循:遵照、依照;(3)道:规律;(4)之:它(指国家);(5)倍:通“背”,违背;(6)薄:迫近;(7)以:因为;(8)然:这样;(9)于:对;(10)分:职分9.①与:给,给予;②爱:珍惜,吝惜;③必定:一定能治理好;④利:有利于。(本题包容了三个知识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类活用,三是词的古今异义现象,一石三鸟,要求学生具备对文言常用实词的综合理解能力。“与”为多音多义词。在句①中,它处在谓语位置,可认定为动词。音yǔ;义:给予。“爱”,在文言文中,多指珍惜,吝惜。句②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末句是“不值得珍惜”的意思。可见“爱”属于古今异义词。句③的“必定“,也是古今异义词语。现代汉语也常用,意思是一定,表示特别肯定,也表示判断和推理的确凿性与必然性。而“必定”在文中的意思则是“一定能治理好”,“必然能使社会安定”。其古今义竟发生这么大的差异,释义时若不留神,便会陷入误区。句④的“利”用在能愿动词“欲”后,且又带着宾语“人”,据此则可以认定它是名词作动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可释为“有利于”。)10.C(本题的立意,在于检测考生翻译文句的能力与辨识译文正误的能力。判断译文是否做到了信、达、雅,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结合具体语境,一是抓住、抓准句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特征。“道其不济夫”一句,从原文看是个感叹句。据此,应当淘汰A、B二句。句子中的“道”是个关键词。联系具体语境,审视上文的意思,戎夷的话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他的主张,据此,可以淘汰D而选出C。)11.心忧天下,舍己为人(本题有一定难度,因为有些信息是隐含的,其命题意图,显然在于检测考生驾驭文意,从文中筛选和概括重要信息的能力。通观全文,有如下信息,需要提取出来并加以分析:①“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戎夷的这个话,表现出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②“嗟乎!道其不济夫!”——戎夷的这个感叹,表现出他心忧天下,以其主张不得实现而引为憾事;③“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戎夷的举动,充分展现了他的舍己利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