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姓名:XX专业:社会工作班学号:2……..)荀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对我国儒家文化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大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总结,最终建立了自已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那么荀子的思想主要是哪些呢?荀子在他所说的“列星随旋,日月递,日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是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中可以看出他的自然观是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荀子的《性恶》中“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耳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注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性,必生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景。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社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些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中体现出来人性作为一个最本质的内容,荀子对它作出了另一番解释,提出人性本恶。在政治思想方面,他重视并重新解释了“礼”,“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变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分之欲,以养人之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他强调礼的重要性,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要,主张发展经济和礼制法制相结合。但这些仅仅是荀子作为一名伟大的儒学大家的思想,那么荀子所认为一个人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人呢?他的思想又是如何运用并帮助人的社会化,他所坚持的社会化思想和他的思想存在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荀子的社会化思想。一、人性的“伪”和“节求”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仁义礼智等善的品德是后天人为造成的。荀子所谓的“性”,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加工与社会的改造,所以荀子又称性是“本始材朴”。人性应不具有道德伦理的价值,性也就无所谓善与恶,在他看来,善恶的分判并不能从自然的角度来观察,而应从社会组织的观点来看待,只有相对于社会组织而言才有善恶的对立。对于荀子来说,“性”作为一种人的生物属性,它体现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方面。这种人的本能行为本身无所谓善恶,但是如果放纵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地自由发展,则必然要导致社会的纷争与混乱,从而就要导向恶,这也就是说,如果顺任人的自然本性,必然会导致争夺悖乱不已,从而破坏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的治理互不相容,这也是荀子断言人性恶的根本理由所在。荀子的欲望论的观点的提出也体现出了这一主题,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在于“节欲”,而在“节求”。荀子认为,人们既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必须节“求”
以保证群体生活的良好秩序。在荀子看来,关于人性的“伪”和“节求”的具体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礼义的学习荀子在他的一生中十分重视教育和学习,由于荀子认为人性本为恶,所以要想成为一个人们所尊敬的得到赞扬的君子,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在他的著作《荀子》的开篇便是《劝学》。一个人的学习是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指导的,荀子在书中说到:“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老师对于学生的成才和帮助他们成为不再仅仅以自已的本性去处事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存在教育和学习,人们才能注重礼义的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而走向善。但是,老师在人性的“伪”和“节求”的过程中并不是唯一的,荀子认为与其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改变自已的决心和毅力,个人主观的学习与积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君子还是圣人,都是经过“积善”而成。当人们意识到自已的这种仅仅依靠自已的本性行事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赞扬,他便有意识的去寻找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一旦人有了这种想法,他便朝着社会人的方向前进了一步,而在这个时候,教育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通过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和自已的不断学习而逐渐明白对社会来说,哪些品德是好的,可以得到赞扬的,人们就会向那些行为靠拢,从而实现人性的“伪”和“节求”。(二)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荀子在《劝学》中说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他通过蓬与兰德例子告诉我们,人所处的环境与风俗对人性也有巨大的影响,从古至今,很多这样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道理,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这一道理,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积极向上,周围的邻居都是和蔼友善的人,大家在一起和睦相处,没有什么大的矛盾的产生,那么这个人就会习得这些优良的品质,也会成为一个拥有美好品德并受人赞扬和尊敬的君子,相反,如果这个人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到处都是不文明的行为或者有不正的风气等等,都会影响人的品质和性格。荀子也十分强调社会风气与习俗的重要性,他在《儒效》说“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即认为社会习俗与风气不但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人的本性,而因为风气的好坏而造成本性的改善或是更加恶劣。一、政治方面的(一)“礼”为核心“礼”是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荀子所说的“礼”并不只是形式上的礼的文化,更不是单纯的迷信崇拜,荀子所谓的“礼”还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有自已的愿望,而人在最起初的时候会单纯的只是为了自已的欲望而去做事,则必然人群中间会发生争论,而一旦争端发生,国家就会受影响,因此王上厌恶这种争斗,因此才产生了礼仪制度,让人们知道何应为何不为,以至于最后达到国家太平的目的。荀子想要以“礼”
为中心,建立一个平治的社会,一个人想要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那么他就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此他必须遵守这个地方的道德礼仪,而只有这个地方的人民都遵守着同一套礼仪制度,并在其遵守这套礼仪的时候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或赞扬,也可以是不得到惩罚,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遵守当地的礼仪制度,那么他可能得到的是社会的批评或者是违背后受到的某种制度规定的惩罚,所以人们为了和社会达到一致,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十分重要的。而礼制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们达到一种“合群居”的效果。(二)君所应具备的品质与职责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一旦提到国家的相关情况,基本上都是寄望于国家的君主拥有非凡的品质与才能,可以在危难的时候帮助百姓度过难关,也可以通过君主的带领实现百姓富裕的理想。而荀子也正是持有了这种思想,但是荀子提到的尊君并不是盲目的尊君,而是要当这位君主具有全面的德行与礼仪才可以成为百姓的榜样,虽然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是身为君主还是必需具备一定的礼与德,必需安民,爱民,尚贤使得,为百姓谋福利,如果君主是一个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那么他的臣子也会像君主一样,整天不思其职,这样一个国家就不能为百姓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同样会影响到人的社会化。荀子以关怀天下的精神与博爱的品质,告诉了我们一个人成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礼义的学习、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礼”为核心、君所应具备的品质与职责这些方面不仅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定的地位,就算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荀子的社会化思想同样在我们的身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1.许洪波;社会化的重复与断裂[D];吉林大学;2004年2.张雁;荀子对语言的约定性与强制性的认识[J];枣庄学院;2005年3.陈鹏飞,简论荀子的语言哲学思想[J],中州学刊,2002,(4)4.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 2001.29.5.安继民.荀子[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