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之(劝学)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教案

ID:1162945

大小:1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劝学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 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②正反设喻、③反复设喻,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三、布置作业。 1.书面作业:《学习与评价》;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用一个寓言故事;用五个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体的比喻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