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师说
古之①学者②必有师。师者,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解惑⑥也。①之:结构助词,的。可不译。②学者:求学的人③所以:用来……的④道: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思想。⑤受:同“授”,传授。⑥惑:疑难问题。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①者②,孰③能无惑?惑而④不从⑤师,其⑥为⑦惑也终不解矣。①生而知之: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而,连词,表承接。②者: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孰:疑问代词,谁。④而:连词,表转折。⑤从:跟从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⑦为:动词,成为。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是始终不能解决。
生乎①吾前,其闻道也固②先乎③吾,吾从而师之④;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⑤道也,夫⑥庸知⑦其年之⑦先后生于⑦吾乎?是故无⑧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⑨,师之所存也。①③乎:前者译为“在”,后者译为“比”。②其:代词,他们闻:知道,懂得。固:本来④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之:代词⑤师:名→动,学习。⑥夫:发语词。⑦庸:庸,岂、哪;之,取独;于,表比较。⑧无:无论⑨所存:名词性词组,相当于“存在的地方”。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要是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①之②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③也远矣,犹且③从师而③问焉;今之众人④,其下⑤圣人也亦远矣,而耻⑥学于师。是故圣⑦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⑧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⑨①师道:从师的风尚②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出人:超出(一般)人;③犹且:尚且,还;③而:表承接④众人:一般人⑤下:低于⑥而:表转折耻:意动用法,以……为羞耻。⑦圣:形→名,圣人。⑧所以:……的原因。⑨其:语气词,表揣度,大概。乎:语气词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能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②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④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⑥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⑦,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⑧焉,小学⑨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①于:对于②彼:远指代词,那,那些。④其:指书⑤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⑥其:指示代词,那,那些。⑦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⑧不:通“否”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了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又帮助他学习书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
巫医乐师百工之①人,不耻相师②。士大夫之族③,曰师、曰弟子云者④,则群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⑥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⑦,今其智乃⑧反不能及,其⑨可怪也欤!①之:代词,这些。②师:名→动,学习③之族:这类人。族,类。④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⑤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而:表修饰⑥复:恢复⑦不齿:不屑一提,表鄙视⑧乃:竟⑨其:代词,代上述现象。
巫医、乐师和各类工匠这些人,不以相互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他。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实在令人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乎谄媚了。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①。孔子师②郯子、苌弘、师③襄、老聃。郯子之徒④,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⑤,必有我师。”是故⑥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⑧弟子,闻道⑨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①常师:固定的老师②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③师:乐师之③徒④:这些人⑦不必:不一定⑧于:介词,比。⑨闻道:懂得道理⑩术业:学问和技艺专攻:专门研究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赶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古文:指先秦及秦汉散文。通:普遍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于:表被动,可译为“被”。时:时俗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贻:赠送
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过,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被动句不拘于时4、介宾后置句而耻学于师。
知识点归纳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受,通“授”,传授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字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学校教育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普通人今:很多人4、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合成一个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
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被动句不拘于时4、介宾后置句而耻学于师。
一词多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有久矣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名词)(流传,动词)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表示“用来……的”,“……的凭借”)(表示“……的原因”)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师”古之学者必有师(作“老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专门技艺人”讲)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姓”讲)一词多义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学习、效法”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从师”讲)吾从而师之(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相当于“他”“他们”)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同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之”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吾欲之南海(作动词,“到”、“往”)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其”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反问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朔气传金柝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流传动词,传授名词,经书动词,传送名词,客舍一词多义现象
课堂练习其皆出于此乎拜送书于庭学于余(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师不必贤于弟子不拘于时介词,从介词,在介词,向介词,对,介词,比介词,被
有碑仆道吾师道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策之不以其道何可胜道也哉道相似也名词,道路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规律动词,说名词,道德学问课堂练习
背诵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