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3 试题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师说)同步练习2 新人教版必修3 试题

ID:1163311

大小:37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师说一、学法指津阅读时抓住“说”文体叙议结合以及本文针对性强,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特点,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和动机,理清文章论说的结构,学习论证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观点。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这种全新的师道观念在今天仍有深刻意义。背诵时要注意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第一段观点的新颖,第二段三个角度对比论证,第三段深化观点,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目的。二、注释导读[例句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注释:者……也……表判断语气。所以:表作用,用来……的。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评析:文章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例句2]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注释:复:恢复。不齿:不屑一提。乃:竟。欤:表感叹语气。翻译: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评析:这是作者从三个方面对比揭示士大夫之族不肯相师学习之后,发出深深的感叹,叹从师学习的风气不能恢复,感叹士大夫之族的愚昧。叹息之中有高尚师风不传的无奈,也有对士大夫的辛辣的讥讽,语气深沉而强烈,震人心魄。[例句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注释:不必:不一定。攻:学习,研究。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三、整体赏读雄浑的气势,透彻的道理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透彻的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雄浑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如激流奔泻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 “……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并且还能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妙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四、基础过关1..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传:chuá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               贻:dà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dò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谀:rú,阿谀,奉承3.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                   余嘉其能行古道5.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而耻学于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不拘于时,学于余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得出了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精练(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给文中第一段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择恰当虚词填入。(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但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二)送李愿归盘谷序(节选)      韩 愈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经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11.对下面加点的两组虚词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     ③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②我则行之                     ④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 A.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不同。 B.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相同。 C.①与②的“则”相同,③与④的“于”也相同。 D.①与②的“则”不相同,③与④的“于”也不同。12.下列四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是指在朝庭做官,掌管人事大权,直接辅助皇帝的人。 B.“才峻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意为团结人才,效法古人,德行高尚,能接受批评意见而不烦恼。 C.“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当面受到称赞,还不如背后无人毁谤。 D.“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想进去而又迟疑不前,想要说话而又不敢讲。13.对文中的“大丈夫”“我”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丈夫”是指那种“奔走于形势之途”为求一官半职而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人。 B.“大丈夫”是指那种“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且美女如云的游手好闲之徒。 C.“我”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  D.“我”是“处污秽而不羞”“出污泥而不染”的清廉之士。14.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写的是达官贵人,他们深得皇帝宠幸,在朝可发号施令,出外则前呼后拥,居家有美女投怀。B.第二段写的是山林隐士,他们没有生活规律,自由自在,不闻世事。C.第三段写的是为求发达而攀附权贵,不知廉耻的势利小人。D.李愿通过对三种人的比较,表明自己怀才不遇,生不逢时,退而归隐的心情。六、触摸高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6题。(2003年北京高考试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屐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B.崧辞曰辞:推托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D.君乃舍之乃:就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原过其旁而泣子路拱而立B.一则羡其不孤秦贪,负其强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D.当以书相分斧斤以时入山林1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师)于是遂就书。B.(师)金玉其行。C.君似不知(郑君)而日然者。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1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师说》参考答案:1.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C    3. A  4. B   5. B   6.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8.C   9.A   10.B 11.D   12.B  13.D  14.D15.B(A句“哀”是感到哀伤的意思;C句“识”是记住的意思;D句中“乃”是转折连词,可译作“却”。)16.A(A句“具有”是“俱有”,即全都有,与现代汉语中“具有”的意义完全不同;B句的“涕零”是流泪的意思,这个意义今天还在使用,如“感激涕零”;C句的“乡里”是同乡的意思,现在“乡里”仍含有这个意思;D句的“交游”是交朋友的意思,这个意义今天还在使用。)17.C(C组“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A“原过其旁而泣”的“而”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子路拱而立”的“而”表示方式和状态;B组两个“其”都是代词,“一则羡其不孤”的“其”代他们,“秦贪,负其强”的“其”代自己;D组“当以书相分”的“以”是“用”的意思,“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是“依照、按照”的意思。)18.C(A句的主语应当是邴原,B句的主语仍然是邴原,D句的主语应当是孙崧。)19.D20.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针了,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