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韩愈《马说》课件

ID:1163353

大小:1.34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伯乐相马 马说韩愈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作者简介 韩愈的作品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写作背景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文体介绍 朗读指导1、流畅朗读:注意生字,注意断句。2、情感朗读:注意语速,注意顿挫,注意情感。3、朗读形式: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piánshísìsìshíxiàndànsì 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 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虽然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食不饱()顿喂养吃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曰( )策驱使鞭子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以用按照2.一词多义:其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3段总结全文。嘲讽策马者。整体感知简要概括每段大意 1、课文首先提出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2、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当堂竞技 你答对了吗?1、课文首先提出了什么观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摆明的观点(即本文主旨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2、在第一段中当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时会有怎样的遭遇?它的遭遇只能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你答对了吗? 3、请从第二段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你答对了吗? 4、请从第三段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在三个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文段中能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其真不知马也”你答对了吗? 5、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知人善用的有识之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能识别人才,甚至于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你答对了吗? 冲刺难点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作者只是在谈“马”吗?有什么写作意图?2.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强化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各抒己见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疑难解析 积累有关马的成语: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 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拓展延伸 1、《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2、《马说》的作者字,唐代著名家,他的著作收在《                 》里。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退之昌黎先生集文学课堂练习 1、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2、描绘千里马终身不幸遭遇的句子是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奴隶人”分别指的是:人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扩展 2.面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善待人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强烈的之情。愤慨 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拓展阅读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咏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 如果“我”是千里马21世纪的今天,才美兼备的千里马,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抱负呢?请以“我是一匹千里马”开头,写一封自荐信,亲手开启自己的理想之门。要求:1.格式正确。2.语言得体。3.不少于两页。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