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论雅俗共赏教学案语文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课论雅俗共赏教学案语文版

ID:1164162

大小:396.2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2-06-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课论雅俗共赏 第1课论雅俗共赏本课话题——雅与俗的转化一、从课本中积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社会的变革、文人身份的变化,读书人走向民间,促使了雅文化与俗文化间的转化,促使了人们的文学欣赏观念的转化。二、从现实中积累2月初,由北京大学起草的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地名规划编制标准》在网上征求意见,打算用“采雅舍俗”的方式雅化一些胡同名称,比如粪场胡同改为奋章胡同,屎壳郎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等。这份草案让大家不免为胡同的未来担心起来。北京那些遍布旧城、星罗棋布的胡同,其名称既有历史变迁的痕迹,也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情,一个名字就是一段故事。头发胡同、翠花胡同、灯草胡同……这些不怎么雅的胡同名字一点儿都不妨碍北京的胡同成为最被人念念不忘的去处。相反,那些高大上的名称,因为离市井生活太远,反而显得不那么亲切了。将胡同名“烧酒”改成“韶九”,雅是雅了,但浓厚的生活气息也被淹没了。羊肠小道一般的胡同、烟火味十足的名字本来就不是文人雅士、风花雪月的产物,它是劳动人民随口叫出来,在漫长的岁月里渐渐被人接受的,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它的丰富多彩。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守护老地名,也是在守护城市的魂魄。三、从历史中积累烟花巷陌,世人眼中轻浮、浪荡的大俗之地,却因刚烈正直的李香君血溅桃花扇,笼罩上了一层令人唏嘘、使人心生敬畏的,有别于腐朽当局的大雅之色。俗景因名妓香君而充满雅情。歌馆妓楼,艳俗的脂粉却消沉不了柳永的词的才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精丽雅致的词句,伴随伶人哀婉的歌声,化作对命运最无奈的喟叹,在历史的书页之中记下风雅的一笔,也将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成为反映民俗的典雅手段。俗物因白衣卿相而富有雅致。陋俗乡野,淹没不了陶渊明清雅的光辉,偏远的乡村,经过他充满雅兴的诗心过滤,在笔下流淌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地,再清贫的生活,在他富有雅致的眼 中也变为了神仙般的日子。粗俗乡村因五柳先生而清新雅丽得令人心生向往。粗俗之物因为人心境的丰富高贵而变得典雅,反过来,变得雅致的“风景”也会使这些人们的生命愈加生动美丽,熠熠生辉。一、作者简介现代著名民主战士——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同年,因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散文代表作是《背影》《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和《春》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二、背景回放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是个新时代,新时代带来了新文化,其中“雅俗问题”是文化的表现之一。“雅俗文化”发展的方向也许并不为所有人所知,朱自清先生拿起他那有力的笔,写了这篇《论雅俗共赏》。三、相关知识(一)文学常识1.近代书店汇印这些笔记,更自题为“笔.记.小.说.”。笔记小说:一种笔记式的短篇故事。特点:篇幅短小、内容繁杂。笔记小说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学界一般均依鲁迅的观点概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主要类型。广义上泛指一切用文言写的志怪、传奇、杂录、琐闻、传记、随笔之类的著作,内容广泛驳杂,举凡天文地理、朝章典制、草木虫鱼、风俗民情、学术考证、鬼怪神仙、艳情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2.这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唐代传奇是唐代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多传述奇闻轶事,后人称为唐人传奇,或称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等。(二)文化常识1.“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朝鲜、越南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层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至于“士人”,一般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2.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地垮了台。门第:家庭或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是社会对家族成员的认可程度。3.禅.宗.的和尚就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4.到了宋朝,道.学.家讲学,更广泛的留下了许多语录。道学:指宋儒的哲学思想,以继承孔孟“道统”,宣扬“性命义理”之学为主。5.“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缜.密(zhěn)(2)绅.士(shēn)(3)蜕.变(tuì)(4)陈寅恪.(kè)(5)柳耆.卿(qí)(6)譬.如(pì)(7)诲淫.(yín)(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chà(1)差chāi(2)落lào2.语境辨析法(3)赢得冠军需要强.(qiáng)大的爆发力,否则勉强.(qiǎng)为之,就显得你这个人性格有点倔强.(jiàng)了。(4)他稍稍.(shāo)正了身体,一个稍.(shào)息的姿势,左手拿着明信片,右手竖起大拇指。好一个冠军风范,我随即按下了快门,把这短暂的瞬间凝结成永恒的记忆。二、写准字形竟蜕变(1)赛(2)水妄颐和园(3)佞(4)攘辨别垮台(5)子(6)步 三、用准词语(一)明确词义(1)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2)赏奇析疑: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3)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4)一语破的:的,箭靶,比喻关键。一句话就说明关键。(5)俗不可耐:庸俗得使人受不了。[辨析正误]作为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和评论家,应当学会雅.俗.共.赏.,思想上能够一.语.破.的.。否则人云亦云,就让人感到俗.不.可.耐.了。辨析:“一语破的”使用对象错误,不能说“思想上”“一语破的”。(二)易混辨析1.凝结vs凝固把冰箱冷藏室调至10摄氏度,将油放进去10分钟左右,纯正花生油一半已开始填一填凝固,掺有大量大豆油的“花生油”只有底部微微一点凝固,掺入棕榈油的“花生油”大部分或全部凝结,而且结晶处是白色的晶体。辨一辨凝结:由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固体。凝固: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引申为固定不变;使固定。2.流传vs留传连山以及附近区域的民间流传,数百年前清朝平西王吴三桂在遭遇清兵围剿时曾填一填到金鸡山躲避;部队溃败后,军饷金银等来不及全部转移,为避免金银落入敌手,吴三桂授命士兵沿途掩埋,而士兵则偷偷制作了寻宝图留传后人。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辨一辨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明大意]文章以审美趣味的雅化与俗化到走向共赏的历史线索为经,不同时代的雅俗文化现实(不同文体、诗风等及其内外因)为纬,对“雅俗共赏”这一论题作出旁征博引的论述。鲜明地阐述了雅俗互存、雅俗共赏是文化的基本特质,指出“雅俗共赏”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独特见解:中国文学是从士人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过程。[理脉络]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主要谈论“雅俗共赏”,为何以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开篇?[对应考点:分析开篇引用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主要讨论“雅俗共赏”的发展过程,开篇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有两个作用:一是照应题目“论雅俗共赏”;二是引出下文对“雅俗共赏”的讨论。2.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雅俗共赏”?请结合文章第1、2段简要分析。[对应考点:理解重要概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①作者说的“雅俗共赏”的“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意思是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②“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走到一条道上;③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渐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3.如何理解“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对应考点:理解语句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因为安史之乱不仅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而且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也动摇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和世族制度,出现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的社会现实,并且这两个等级出现了“流通”,这不仅改变着唐朝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改变了唐朝的文学发展趋向,使文学出现了“雅俗共赏”的趋势,而这种影响又是自然而然的。4.唐代以前及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唐代以前,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雅人的专利,俗人是无法欣赏文学作品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唐代以前门第等级制度严格,“士”“民”界限森严并且固定不变,俗人受教育的条件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再加上文学采用“雅”的样式,各种文学样式离普通百姓较远,以致造成了“赏奇析疑”这一雅人的专利。唐代以后,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出现了“雅俗共赏”的趋势。唐代“安史之乱”后,门第垮台,“士”“民”分界弱化,文学内容及样式不断发展变化以贴近民众,所以出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学演变趋势。5.“可是这是雅人跟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一句中的“大概”是否可以用“应该”替换?为什么?[对应考点:品味精彩语言艺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不能替换。①“大概”表示一种推测,因为作者不可能亲眼看到雅人、俗人欣赏的内容。②用“大概”表示一种估计,使文章更加严密。③“应该”表示一种肯定,不符合客观情况。二、阅读课文第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6.文中引用孟子的话,作用是什么?[对应考点:分析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这是正面引用,反面展开论述,为了论述说明不论雅人或俗人,对美的观点其实都有相同的地方。7.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说《西厢记》与《水浒传》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对应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因为两部作品均符合“雅俗共赏”的条件,《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是人之常情,这些东西俗人同情,雅人也乐于接受。8.在论述“雅俗共赏”的心理基础“共赏”时,作者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欣赏“条件”,这条件是什么?[对应考点:概括作者的观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作品必须雅俗兼赏,雅方要降低一点,因为雅化越深,共赏的人就越少;俗方要提高一点,做到“俗不伤雅”,而不是“俗不可耐”。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1.选材详略有致作者没有从先秦文学起笔,而是巧妙地截取了唐以后的文学发展史。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自此以后“士”和“民”这两个社会等级的分界逐渐模糊,这为“雅”与“俗”的自然融合提供了条件。作者通过截取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唐宋两代,清晰地阐述“雅俗共赏”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流变。而且作者在论述唐宋两代时,也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有意识地偏重于那些最具代表性的文体所体现出来的“雅”“俗”流变,做到了详略有致,重点突出。2.语言通俗易懂本文语言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晦涩,也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文中还有很多引用的概念,但作者都分别进行了阐释,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关联词语的巧妙运用使文意有机贯通,紧凑简洁。如:“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这句话中的“不但”“也”“但是”等关联词,将“雅俗共赏”在宋代的进展情况(体现在古文和诗上)连通起来,且泾渭分明,给人一目了然之感。3.举例论证手法本文先细细梳理了唐宋文学“雅”“俗”问题的历史沿革,每提出一个新的见解,都是理据详备。如对唐宋“语录体”“求真与化俗”的阐述,作者以传奇、诗、古文、戏剧、词、曲等文学样式为佐证,进行深刻的说理。又如说明“雅化程度的深浅,决定这种地位的高低或有没有”“雅化越深,’共赏’的人越少,越浅也就越多”的观点,作者引用了耳熟能详的《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巨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方面为例子,详尽地剖析了雅俗共赏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化的必然。文中所举例子,不论是作品,抑或是文学现象,都围绕着雅与俗的融合、变迁的轨迹进行分析说理,都典型有力,富有代表性。[写法指导]如何运用举例论证进行说理举例论证,又称例证法,是以事实为论据,通过摆事实来讲道理的一种论证手法。它是议论文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运用典型事例不仅能把道理说得明白透彻,还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与情感,使事例呈现别样的状态,让文章变得灵动起来。在文章中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的事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列举的事例要有顺序列举事例要讲究一定的层次和逻辑,比如可以按古今中外、由大到小的顺序等。2.列举事例要简要概括有些事例用叙述的方法可能需要很多的笔墨,所以列举事例时要注重概括事例,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证明观点。3.分析事例与论点的关系列举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所以不能只简单列举而没有分析。4.注重事例之间的联系一篇文章不可能只有一个事例,那么大量的事例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或并列,或对比,或递进等),要通过过渡语言或者分论点把各事例有机联系起来。[针对练笔] 请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以“生活需要合作”为中心论点,写一段文字。要求:200字左右。参考答案:勾践沦为夫差的奴仆,却流传一段卧薪尝胆的佳话。因为他的慈爱,西施愿为他深入虎穴;因为他的忍辱负重,范蠡愿同他肝胆相照;因为他的仁义,文种愿为他赴汤蹈火……因为他与这么多的人合作,越国得以重振雄风。可是,勾践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所以范蠡走了,纵使越国有千军万马,勾践也指挥不了一盘散沙的军队;文种死了,纵使他有富饶辽阔的疆土,也无法抚慰百姓怨恨的心灵。他失去了合作的伙伴,失去了巩固江山的依靠。没有了左膀右臂,纵使天高地阔,他也会很快从骄傲的天堂上重重摔下,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考点对接如何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雅俗共赏”这一重要概念的含义是我们把握文章内容的重点。高考阅读题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考查频率较高,在论述类文章中多用客观题来考查,要求考生选出对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题目难度不大。“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的是:指代性的词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非指代性的词语在文中表达的特定的意义。具体说来,“重要概念”常常包括:1.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2.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3.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4.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6.展现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7.有一定指代意义的词语等。其中前四种词语为考查重点。 [考题印证](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应为“来自”,编者注)“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首先是“一”。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其次是“二”。“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再次是“五”。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一是生命。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 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二是幸福。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三是国家。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本文有删改)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解析:选C由原文第二段中“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应为’来自’,编者注)’天’”,可知A项中“让普通人敬畏”表述不当。B项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夸大了事实,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三段说的是“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并未提及“根本解决”,也没有体现“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之意。D项偷换主语,原文第三段中“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的主语“它”指的是“一”,所以“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偷换了主语。 [技法汇总]“理解重要概念”题的解题方法一般论述类文章中要解说某个概念,往往是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对该知识点的考查往往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选出对概念的理解与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选项来。那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呢?1.注意确定阅读区间。要理解的概念在材料中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进行说明或者阐释,有的对概念的阐释在文中比较集中,有的则分散在文章的段落里。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寻找相关信息,弄清楚概念的内涵。2.树立语境意识。作为概念的词语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词语组成句子,表达某种意思,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概念的意思,或制约这个概念的含义。解题时要结合语境、联系全文,要有整体观念,认真理解语境,把握上下文的意思,切不可断章取义或以偏赅全。3.特别关注对概念进行修饰、判断的词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以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为基础,通过筛选与文章有关的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进行简单概括,然后一一对照选项仔细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中具体内容的区别,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美文评点]作者针对“雅”与“俗”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客观公正的剖析,明确了自艺有雅俗之分,人有雅俗之别。勿执于雅,莫甘于俗,两相忘却,是真己对“雅”与“俗”境界。的独到感悟。观点雅,人人想有,个个求之,但想者、求者却每每雅不起来,反而,越想越求越新颖独到,见解深俗不可耐。即使打肿脸充胖子,王八披绫罗,乌鸦学喜鹊,但骨子里的那份俗气,刻透彻,让读者在在厅前堂里照样会流淌出来。装出来的雅,就像外着名贵西装,里穿“梆梆”棉“雅”与“俗”中袄,打一条大红或大绿领带,脚蹬名牌皮鞋,裤腿挽在膝盖的暴发户一样,严肃倍增生存的坦然:的滑稽,正经的荒诞。任你笑痛腹背,我自故作深沉。如此之雅还不如顺其本性人只要活得真实,的俗。就无所谓雅或俗;俗,人人远之,个个避之。真俗者,无论怎样远之、避之都无法一时之间超 凡脱俗,脱胎换骨。就是涂脂抹粉,割眼袋,拉双眼皮,费尽心机装嫩、扮酷,只要有乐观的心也无法掩盖皮糙肉厚、瘦骨嶙峋的俗态。今天,自认其俗者少,但假道学、伪君态、积极向上的精子、真俗人却很多。我辈皆凡夫俗子,睡,一张床,食,一碗粥,不求圣不求贤,神,就能活出真性只为活得舒心惬意,自然洒脱。所以,该雅就雅,该俗就俗。总之,是泥坯子不情。会变成“洋瓷”,是狗尾巴草也不会变成苍松翠柏,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凡同时,巧妙地夫俗子也并非全是下九流,即为下九流,率真的本性偶尔也会透出些“雅气”,这运用幽默是本文的股本性自然表现出来的“雅气”,着实会使自认为雅士者大吃一惊,百思不得其解,一大特色。作者将尔后又不屑一顾,一如既往地从门缝和锁眼中瞧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些“不雅”小事一个人立身于世,难以免除世俗的污染。怎么办?爱好高雅,其实就是一种修概括出来,像一面炼。比如琴棋书画,皆可陶冶情操。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照妖镜,照出了大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众的外表之下灵魂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们也可以说知识使人高雅。深处的低俗。语带一个人是否“雅”,往往体现在举止言谈当中。而举止言谈儒雅,可以让人感嘲讽,褒贬适度,到你知书达理,富有教养,同时也能让对方如沐春风,身心通泰,从而达到你的新奇而幽默。交往目的。在现实生活中,雅与俗是一对矛盾。在很多时候雅士瞧不起俗子,而有些俗子却力图向雅士靠过去,以求沾得一份雅气,成仙成佛。这也算是善于划分人类等级层次,擅长争短论长,喜欢装潢作秀的雅士和俗子的一大特色吧。其实,雅俗之别只是学识、修养不同所表现的气质有所不同而已。但好事者总是以自认为的雅和俗,对我辈凡夫俗子划圈子、分层次,说高深、道荣辱,搞得我辈缺乏定力、心浮气躁者,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人只要活得真实,就无所谓雅或俗;只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精神,就能活出真性情,活出生的乐趣、死的坦然。(时间:40分钟满分:49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画荷名家周华君多年来主攻荷花,他的荷画,泼、勾、点打成一片,花叶枝干,传....情达意。B.在自编自导自演的悬疑推理喜剧《老宅》中,陈佩斯一改往日的嬉笑逗乐,一.本.正.经.地调动观众发言提问、发表看法,帮忙“猜凶手”“断案情”。C.江美琪演唱时有热情的男歌迷冲上台来想拥抱她,这个出.奇.制.胜.的拥抱吓傻了正在专心唱歌的小美,也引得在场观众阵阵尖叫。D.记者在富士康采访发现,数千名从外地学校来的暑期工蜂.拥.而.上.,参加培训;为此,富士康还出面高价包下了厂区周边的民宅,用做临时员工宿舍。解析:选BB项,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有时也带讽刺意味。A项,打成一片:原指合为一个整体,现多形容思想感情融洽,成为一体。多指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可改为“浑 然天成”。C项,出奇制胜:奇,奇兵,奇计;制胜,取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可改为“出其不意”。D项,蜂拥而上: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可改为“蜂拥而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12月13日上午,习总书记在国家公祭日上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捍卫者和有力倡导者。B.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C.监管部门不但对福喜公司的食品安全疏于监管,对该公司有组织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失察,还授予该公司荣誉称号,这显然加剧了企业公然造假。D.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解析:选BA项,语序不当,应为“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C项,成分残缺,“造假”缺中心词“行为”。D项,“要看……所决定的”句式杂糅,可删去“所决定的”。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A.①②⑥④⑤③B.⑤②⑥①③④C.⑤③②⑥④①D.①⑤③④②⑥解析:选D①是总说“雅”与“俗”的特点,⑤③④②⑥分说“雅”与“俗”的内容。⑤说的是“雅”的扩展,③是对⑤的进一步说明,④讲“雅”向“俗”靠拢的倾向,②说的是“俗”向“雅”靠拢的倾向,⑥是讲“俗”向“雅”靠拢的结果。4.将下面一段话中葛晓音教授的观点以“中学语文课本”为开头进行整合重组,变成一个单句,保留最基本的信息,不得改变原意。(6分)“金庸的小说雅俗共赏,不但一般民众喜欢,一些高层次学者对作品的评价也很高。金庸作品入选语文课本,能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近年来中学语文课本不断改进,作为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变得越来越丰富。金庸小说的文笔很不错,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中学语文课本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将雅俗共赏、文笔不错的金庸作品选入与统一教材配套的辅助读本(等改进举措),展现了教材的多元化(或:使教材越来越丰富),可以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5.(湖北高考)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回答此题,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画面。首先要弄清楚画面内容,分析其构成。题目已指出其中心为“早春”,名为“天鹅戏水图”;图中景物有垂柳、天鹅、湖水等。②想象情景。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将画面内容与真实生活相融。③明确要求。本题要求“突出景物特征”,所以,应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重点写景。另外,不管是写诗还是写文,应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来增加生动的效果。参考答案:(示例一)一池水融融,几丝柳依依。天鹅知春暖,悠游自在啼。(示例二)东风轻拂,柳条上钻出了片片嫩叶,丝丝柔条,袅袅依依。几只黑天鹅伸着长长的脖子,如公主般雍容优雅,在一池碧水中自在地嬉戏,悠然地游弋;绿水微漾,泛起圈圈涟漪。6.(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解析:本题以补写填空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做此题要在读懂语段的中心意义、背景语句内容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语句,使上下文中心一致,意义连贯、贴切。参考答案:从而大大提高交易效率除了大量节省宝贵时间上网浏览商品信息 二、阅读理理解专练(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朱自清张中行①朱自清先生的大名和成就,连年轻人也算在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差不多都念过他的散文名作:《背影》和《荷塘月色》。我念他的《背影》,还是在中学阶段,印象是:文富于感情,这表示人纯厚,只是感伤气似乎重一些。一九二五年他到清华大学以后,学与文都由今而古,写了不少值得反复诵读的书。一九三七年以后,半壁江山沦陷,他随着清华大学到昆明,以及一九四六年回到北京以后,在立身处世方面,许多行事都表现了正派读书人的明是非、重气节。不幸的是天不与以寿,回北京刚刚两年,于一九四八年十月去世,仅仅活了五十岁。②我没有听过朱先生讲课,可是同他有一段因缘,因而对他的印象很深。这说起来难免很琐碎,反正是“琐话”,所以还是决定说一说。③我的印象,总的说,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有些历史人物不是这样,如霍去病,看名字,应该长寿,却不到三十岁就死了;王安石,看名字,应该稳重,可是常常失之躁急。朱先生名自清,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厚”总是近于缓而远于急的。他早年写新诗,晚年写旧诗,古人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这由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又是水乳交融。文章的风格也是这样,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甚至可以扯得更远一些,他是北京大学一九二○年毕业生,查历年毕业生名单,他却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哲学的。这表面看起来像是不协调,其实不然,他的诗文多寓有沉思,也多值得读者沉思,这正是由哲学方面来的。④泛泛的谈了不少,应该转到个人的因缘了。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久做报刊编辑工作的人都知道,在稿源方面有个大矛盾,不合用的总是不求而得,合用的常是求之不得。想消灭求之不得,像是直到今天还没有好办法,于是只好碰碰试试,用北京的俗语说是“有枣没枣打一竿子”,希望万一会掉下一两个。我也是怀着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心情这样做的,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当时为了表示感激,我曾在“编辑室杂记”里写:“朱自清教授在百忙中赐予一篇有大重量的文章,我们谨为本刊庆幸。禅是言语道断的事,朱先生却以言语之道道之,所以有意思,也所以更值得重视。”这一期出版在一九四八年一月,更万没有想到,仅仅九个月之后,朱先生就作古了。⑤大概是这一年的五月前后,有一天下午,住西院的邻居霍家的人来,问我在家不在家,说他家的一位亲戚要来看我。接着来了,原来是朱先生。这使我非常感激,用古人的话说, 这是蓬户外有了长者车辙。他说,霍家老先生是他的表叔,长辈,他应该来问安。其时他显得清瘦,说是胃总是不好。谈一会闲话,他辞去。依旧礼,我应该回拜,可是想到他太忙,不好意思打搅,终于没有去。又是万没有想到,这最初的一面竟成了最后一面。⑥死者不能复生,何况仅仅一面,但我常常想到他。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他代表“五四”之后散文风格的一派,由现在看,说是广陵散也不为过。可是我推重他,摆在首位的却不是学和文,而是他的行。《论语》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里无妨断章取义,说: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这二者之中,尤其超过常格的待人厚,更是罕见。这方面,可举的证据不少,我感到最亲切的当然是同自己的一段交往。我人海浮沉,认识人不算少,其中一些,名声渐渐增大,地位渐渐增高,空闲渐渐减少,因而就“旧雨来,今雨不来”。这是人之常情。朱先生却相反,是照常情可以不来而来。如果说学问文章是广陵散,这行的方面就更是广陵散了。⑦说来也巧,与朱先生告别,一晃过了二十年,一次在天津访一位老友,谈及他的小女儿结了婚,问男方是何如人,原来是朱先生的公子,学理科的。而不久就看见他,个子比朱先生高一些,风神却也是谦恭而恳挚。其时我老伴也在座,事后说她的印象是:“一看就是个书呆子。”我说:“能够看到朱先生的流风余韵,我很高兴。”(选自《负暄琐话》,作者张中行,有删改)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了解、熟悉朱自清,是从求学阶段学习他的散文名作《背影》《荷塘月色》开始的,在作者看来,他的散文情感丰富,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一些。B.朱自清先生给本文作者的总体印象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例如人如其名,他一生自我约束,清廉温厚,堂堂正正做人,能够始终维持名字中一个“清”字。C.文章名为“琐话”,选材琐碎但不多余。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而结尾处写朱公子,则直接映衬出朱先生谦恭而恳挚的性格。D.朱自清先生的品行、学问和文采都很出众,但作者最推崇朱自清先生的还是其“行”,和他律己严、待人厚的“行”相比,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E.本文作者虽然与朱自清先生只谋一面,交往不多,但用质朴平实的语言写了些零星的回忆,全面表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性格,表达了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仰之情。解析:A项,“只不过失之于感伤气重了些”理解偏颇。C项,“比如文中霍去病、王安石是为了反衬朱自清先生的性格”理解不正确,应是反衬“朱先生的特点是,有关他的,什么都协调”。D项,“他的’学’和’文’就显得无关紧要了”表述不正确。由原文可知,与他的行相比,文可以算作余事。 参考答案:选B给3分,选E给2分,选A给1分8.结合全文,概括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的主要特征。(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答题区间在第③、第⑥段,“一生自我检束,确是能够始终维持一个’清’字。他字佩弦,意思是本性偏于缓,应该用人力的’急’补救,以求中和。但他终归是秉性难移,多情而宽厚”“清秀而细致,总是真挚而富于情思”“朱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而且缜密,所写都是自己确信的,深刻而稳妥。文笔尤其好,清丽,绵密,细而不碎,柔而不弱”“行的可贵,具体说是,律己严、待人厚都超过常格”,抓住这些语句提炼概括即可。参考答案:①朱自清先生品行高洁,待人厚,律己严,性格敦厚,明是非,重气节。②朱自清先生学问好,古今中外,几乎样样通,文思缜密,有值得人反复诵读的专著。③朱自清先生散文风格自成一派,文笔清丽绵密,真挚而富于情思。(6分。每条2分)9.请从作者与朱先生的交往中举例说明朱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从中筛选出能表现朱自清先生“待人厚超过常格”的相关语段,然后提炼出相关语句概括作答。答题区间在第④、第⑤段,根据这两段具体内容提炼性的概括出来即可。例如,“是一九四七年,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名《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许多饱学的前辈求援,其中之一就是朱先生”“万没有想到,朱先生真就写了一篇内容很切实的文章,并很快寄来,这就是刊在第七期的《禅家的语言》”。以此类推即可。参考答案:①1947年,作者主编佛学月刊《世间解》,几乎是唱独角戏,集稿很难,不得已只好用书札向包括朱先生在内的饱学之士求援,朱先生很快写了一篇内容切实的文章寄来,让本不抱希望的作者大为感动,足见其待人厚超过常格。(3分)②随着名声增大,地位增高,空闲减少,名人与旧交不再走动也是人之常情。但1947年五月前后的一天下午,作为著名学者的朱自清先生居然亲自登门看望作者,其待人厚超过常格可见一斑。(3分)10.结合文中对朱自清先生的回忆,谈谈你对“德”与“才”关系的理解。(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对才与德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中朱自清先生的“才”和“德”在文中的具体内容与表现,联系现实生活,从辨证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说,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文中的朱自清先生行、学、文皆出众,而让作者感受最深也最为感动的是先生一生正派,明是非,重气节,待人厚,律己严的“行”,也即是“德”,正是其高尚的品德让人们对其学养文采感佩至深。朱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名知识分子理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8分。要有鲜明正确的观点,能辩证思考,并结合文中实例进行适度延伸拓展,酌情给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