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课前预习积土成山1.基础字词(1)识读字音精髓(suǐ)一蹴而至(cù)羡妒(xiàndù)轻鸢剪掠(yuān)深挚(zhì)眉眼颦蹙(píncù)矫揉造作(jiǎo)混沌含融(dùn)叫嚣(xiāo)牛羊咻咻(xiū)(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羡妒·羡慕羡妒:羡慕嫉妒。羡慕:因喜爱而希望得到。数见不鲜·屡见不鲜数见不鲜:见识过多次,不觉得稀奇。数,shuò,多次。屡见不鲜:经常见到不觉得新奇。一蹴而至·一蹴而就一蹴而至:做一下就达到某种程度。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4)理解词义风会:风气。小住:短暂的停留。精髓:精华部分。寡陋:见识很少。轻鸢:轻捷的老鹰。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混沌:糅杂在一起。叫嚣:大声呼喊喧哗。笼罩: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颦蹙:皱眉的样子,形容忧愁。朦胧:模糊不清,不易分辨。踌躇: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洋溢:(情绪、气氛)充分流露出来。逍遥:没有约束,自由自在。宗派:政治、学术、宗教方面的自成一派而与别的派别对立的一派(多含贬义)。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不可名言:同“不可言状”,不能够说得出来,说不清楚。牛羊咻咻:牛羊的叫声。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也比喻为别人施舍的东西。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居高临远:同“居高临下”,站得高,看得远。2.文学常识钱钟书,字___________,号槐聚,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的文学家,解放前的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答案:默存《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3.经典句段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点拨:这句话是作者针对发问者的立场来说的。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他会辨别,但不会笼统地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印象。“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很难形成整体印象,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只有读过外国诗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才会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去求证这个问题。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点拨:“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标点符号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点拨:省略号,在行文中表明了省略话语的符号。省略号不能和“等”或“等等”连用。知识要点识记口诀:省略号真奇妙,六点两格一定要。语意未尽未完话,列举引用逃不掉。断断续续是语气,数目递增用此号。5.句子活用(1)把下面的特殊句子变为一般陈述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参考答案:中国人不把所谓的基础放在心上,只管朝上发展。(2)把下列的比喻句变为陈述句。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参考答案:中国诗并没有独特的地方。问题导引1.这篇文章是针对什么人而写的?为什么作者说“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提示:这篇文章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一篇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是用英文写成的,是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作的演讲。“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的原因,作者认为: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绝不会发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2.这篇演讲稿表现了作者博学多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大家风范,文中引用有什么特色?提示:作者多方引用,涉及诗歌、戏剧、小说、哲学、宗教等方面,古今中外一一列举,学识渊博,旁征博引。诗歌方面引用了诗人勃莱克(Blake)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魏尔兰(Verlaine)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济慈(Keats)名句:“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还有陶渊明、王维、李白、格雷、歌德等人的诗句,莫如维荣(Villon)的《古美人歌》。戏剧上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句子,小说引用了《红楼梦》,宗教上引用了梵文的《百喻经》的故事来对比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的虚空特点。3.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提示: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泳价值是很大的。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歌作品中是共同的。4.在论说中国诗的特点时,作者把什么特点说得最详细?为什么?提示:作者把中国诗具有含蓄蕴藉,富于暗示的特点说得最详细。作者首先说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意外,耐人寻味。接着说中国诗往往在无言中蕴涵深秘;中国诗喜用疑问句发问引思,让人回肠荡气。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这样说得很详细全面,就把中国诗歌当中含蓄简洁的特点说出来的,让人有一个整体印象。因为中国诗的含蓄凝练、晦涩难懂的特点是最出名的。课堂互动1.生:老师,如何理解第二段“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句话包含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师: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和思想里包含的内涵的评价和观点。作者首先肯定中国人聪明伶俐,文化和思想架构起步很早,影响很广,但是往往逐渐衰落下去,后代人很难全面超越前人的文化成就,给后人造成心理压力,所以作者说“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2.生:老师,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师:本文语言亦庄亦谐,幽默生动,又善于引譬设喻,妙趣横生。虽然是转译过来的,但是却非常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看不出翻译的痕迹。如文章说:“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作者用这个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来说明中国诗里有西洋品质,西洋诗里也有中国成分,两者不能完全对立、绝对区分开来的特点。作者论说语言又体现了幽默风趣、口语化的一面。如说明西方诗歌激情抒发的特点就用了夸张、比喻的说法:“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3.生:请谈谈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生:谈“中国诗”,作者却处处都照顾到演讲的对象——美国听众,文章多处运用对比和作比较的方法来阐述,既指出中国诗和西方诗的不同,亦指出其相通之处。例如第1段就把外国读者和只读中国诗的人对中国诗的印象作比较,同时又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锋勃莱克的话作佐证。第2段又把中国诗歌产生的顺序和西洋诗作比较,在举例时又把中国画和西洋画作比较。第3段和第4段与其说是比较,不如说是引用,引用爱伦·坡、魏尔兰、济慈等人的论断来印证作者对中国诗的看法。第4段最后和第5段又把中国诗爱用疑问语气结束和西洋诗的“何处是”公式作了比较,指出中国诗这种形式用得更多,更让人回肠荡气。第6段再次把中国诗和西洋诗的风格作比较,中国诗是词气安和,平心静气,更斯文,而外国诗更狂放。第7段和第8段更把对比的手法推向极致,指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上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听众在比较中对中国诗的特征了解得更清楚。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4.生:老师,文章在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师: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歌尽管在表现形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歌,但是中国诗首先是诗,具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所以“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告诫了外国朋友——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