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习要点(通用)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二语文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习要点(通用)

ID:1164480

大小:17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读《鲁滨孙漂流记》学习要点  一、阅读目的和要求:  1、借助篇目名称、作者简介、课文注释、特别是课后理解鉴赏题,弄通并充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探讨课文的艺术特点。  二、阅读的方法:  联系的方法  对照的方法  三、阅读步骤和内容:  认识作者:  1、姓名:弗吉尼亚·伍尔夫  2、生卒:1882~1941年  3、国别:英国  4、基本评价: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小说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5、主要贡献:  (1)意识流小说:  A、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B、代表作:a、《达洛维太太》 b、《到灯塔去》  (2)小说理论:A、《现代小说》 B、《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  (3)文学批评集:《普通读者》等   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1、第一自然段:  (1)内容:这段课文主要介绍了两种透视法:读者的透视法和作家的透视法。先介绍读者的透视法,即透视小说的方法。“我们必须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至于观察对象,“这是小说家注定要观察的:个人,人们,他们后面的大自然;他们之上的那种力量,为了简便,我们不妨称之为上帝。”简而言之,观察对象有三种:人、大自然和上帝。以上的介绍中,“必须”和“注定”这些词语反映了读者透视法的主观、武断、甚至偏见。  接着介绍作家们的透视法,即观察社会的方法、反映社会的方法、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作家们的透视法至少有两个特征:①处理人、大自然和上帝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方式不一般,“可以把他们写得很怪异”,甚至让读者“认不出来了”。②“朝夕相处,呼吸同样空气的人们,在比例感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致使“作家们可以生活在同一时代,看见的东西却不一样大”。  (2)结构:    2、第二自然段:   (1)内容:当我们这些读者的透视法和作家的透视法产生矛盾时,我们这些读者常常会感到作家的透视法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害怕和厌烦。原因是什么呢?从读者这方面看,一是读者对世界的看法“是由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偏见形成的”;二是这对世界的看法“与我们自己的虚荣和爱好紧密相连”;三是不愿别人“搅乱我们私人的和谐”。从作家那方面看,一是作家“不顾私人财产权”,我行我素,伤害了我们读者的虚荣;二是伟大的作家建立了井然的秩序,推翻了读者的先入之见,强行拔掉了支持读者思想的旧支柱;三是作家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未能让读者捞到什么愉快或娱乐。  (2)结构:    3、第三自然段:  (1)内容:着重论述《鲁滨孙漂流记》怎样从愤怒、痛苦中给读者带来罕有的、持久的愉快。  “然而,有时一种罕有的、持久的愉快即诞生于愤怒、恐惧和厌烦。也许《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然而”一词,完成了从第一自然段到第二自然段以及第三自然段的转折;“有时一种罕有的、持久的愉快即诞生于愤怒、恐怕和厌烦”,便总提了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观点;“也许《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表明下文要用《鲁滨孙漂流记》做例子,论证上述观点。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个英国女作家禁不住赞扬《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杰作”。原因不在别的,恰恰“主要是因为作者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为此,他(笛福)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接着,文章写到读者的先入之见,即透视感:“在世界边缘一个遥远的地方,日出日落;一个同人类隔绝的人,孤独地思考着社会的本质和人们的奇风异俗。”可作者笛福却没有按读者的意愿去写,而是按他自己的意愿去写,小说中“没有日落日出;没有寂寞,没有人。相反,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这岂能不让读者痛苦,岂能不让读者愤怒?  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究竟写了什么呢?它写到,鲁滨孙想到上帝:“有时,我告诫自己,苍天为什么这样完全毁了它的生灵……但总有什么东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他想到自然,田野装饰着野花和青草,到处都是繁茂的树森,但是树林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庇护了大量的可以驯养、可以教它说话的鹦鹉。大自然不存在。他考虑到他打死的人,应当马上把他们埋了,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死亡不存在,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  两种透视法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什么呢?“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入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从开始的痛苦、愤怒中获得了“罕有的、持久的愉快”,两种透视法竟趋向了统一。  (2)结构:    4、第四自然段:  (1)内容:这段是第三自然段的继续和发展,论述《鲁滨孙漂流记》怎样从恐惧和厌烦中给读者带来罕有的、持久的愉快。   文章先写小说如何从恐惧中给读者带来罕有的、持久的愉快。“一群巨大的野兽,在夜里游过来,围着他(鲁滨孙)的小船,使我们大吃一惊,比他受的惊吓大得多。”这次受惊吓,比上次“受挫、受嘲弄”叫我们容易接受得多。原因是我们这些读者已经至少部分地接受了作家笛福的透视法,顺理成章地又接受了笛福对鲁滨孙所属阶级、所具有的性格的描绘:“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最幸运”,“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鲁滨孙“天生谨慎,忧虑不安,传统”,有“始终讲求实际的智慧”,“只要有时间观察,一切事物都可能有合理的解释”,读者享受到了愉快。  接下来,课文又写到了小说如何从厌烦中给读者带来罕有的、持久的愉快。小说写到,鲁滨孙永远在数大桶,以合理地储备淡水;他把蜂蜡制成蜡烛;当闪电可能引爆他的火药时,他必须为火药找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挖掘、烧烤、种植、建造等等,小说让我们这些读者接受了细节的真实,而忘记了厌烦,甚至感觉到鲁滨孙“终于使普通劳作变得高贵,普通工具变得很美”,从小说中享受到了愉快。这样,我们这些读者又接受了作家透视法的另一个方面:“描写事实就够了,因为事实是恰当的事实。”课文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又禁不住赞叹道:“凭着这种求实的天才,笛福取得的效果,除了伟大的小说大师,谁也达不到。”  (2)结构:    5、第五自然段:  (1)内容:水到渠成,做出结论,我们一旦掌握了一个普通的瓦罐需要的透视法,它就能同样地满足我们认识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上帝,并从中获得罕有的、持久的愉快的要求,再不需要任何理由。  (2)结构:   作家们的透视法同样可以满足读者的要求  6、理解并探讨课文的艺术特点:  1、比较的写法:  从第一自然段开始,到第五自然段结束,比较的写法贯穿课文始终。一个是读者的透视法,一个是作家的透视法,一般是先写前者,再写后者,两个透视法相互矛盾,通过第二~第四自然段的分析,最终两种透视法以读者透视法的放弃合二为一了,这样就达到了伍尔夫写作此文的目的,歌颂笛福这个伟大的作家,赞美笛福这个作家的透视法。  2、生动、形象、含蓄的语言:  ①“普通的瓦罐”或许应该是一个象征,象征作家的真实:真实地选择描写的对象,真实地描写对象的性格,真实反映人物的生活细节;象征作家描写的真实:描写对象的真实,人物形象性格的真实,人物形象生活细节的真实。鲁滨孙这个荒岛的漂流者,他不会孤独地思考社会的本质和世界边远地方的奇风异俗,他要尽快烧制成一个普通的瓦罐,以解决实际的生存问题。  ②我们在探讨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怎样扭动身子绕来绕去,悠悠闲闲随意赏玩,末了总有一场孤独的战斗在等待我们。  “扭动身子”,或许是装腔作势;“绕来绕去”,抓不住欣赏作品的要害问题;“悠悠闲闲随意赏玩”,恰好反映了某些读者的阅读心态,只是凭自己的经验和偏见,却印证自己的虚荣和爱好。“孤独”,看来阅读的方法和行为,未必有什么社会基础。   ③我们必须赶快彻底改变我们的勾画: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  “改变我们的勾画”,就是要改变读者的透视法,改变读者的先入之见,“赶快”突出了时间的紧迫,“彻底”表明了程度的深刻。大自然“灿烂的紫色”,指读者按照自己的透视法,对大自然美好的预见,“收起”是表示要改变原来对大自然的看法,“必须”现出了态度的坚决。现在的自然是什么呀?它只是鲁滨孙生存困难的制造者——天气的干旱,淡水的匮乏。人也不比其他动物怎么能干、高贵,甚至连上帝也降职为行政长官,宝座都发硬了,位子只是稍稍高于天边。  ④由于坚定不移地相信那个瓦罐的硬度及其土质,他让所有其他元素服从于他的设计;他将整个宇宙捆绑起来,使其协调一致。  笛福坚定地相信自己反映生活的真实可靠,他便让他在小说中描绘的一切——人物、自然、上帝——都为他描绘的生活服务,他将真实的观客的生活,与小说里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它们趋向一致。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