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短章寻找平淡平淡的感觉真好。一个人从来都是需要平淡的。人声鼎沸,世事沧桑,那只是永远停留在外界的表象,一切的浮沉,最终都要归根于原有的平淡。平淡地来,平淡地去,这是每一个生命的必经之路与最终的归属。用平淡的眼光去看世界,痛苦的感觉就不会产生,美丽和幸福就能常伴左右。
用平淡的心灵去对待人生,无论你走向何方或向何方寻找,世界都绚烂艳丽的。用平淡的心态看待生活,疼痛与无聊就会退避三舍,生活就会鸟语花香,立刻永远。寻找平淡,其实就是寻找一种主纯主洁的高尚。平淡之外,我看到了流星的陨落。在平淡中生活,世界就是阳光明媚的。每向前向后向左向右走上一步,我们都能听到悦耳的浅唱低吟。生命如歌,怀揣平淡上路,就不会被世俗与功利伤害。宁静以致远。寻找平淡,自己的心境就不会迷茫,自己的方向就不会迷失。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我的价值在哪儿?一切一切的欲望就不会偏离生活轨道的重心。
生活如水,平平淡淡是最真。怀揣平淡上路,一切方能从从容容。寻找平淡,就是寻找一种超然的宁静。寻找平淡,就是寻找一种潜在的幸福。人生苦短,似白驹过隙,与其无谓地大声呐喊制造杂音,不如安静详和地享受平淡,享受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幸福。在生命的旅程中,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平淡,就是在寻找人生的真谛。在生命的旅途中,平淡,需要我们努力去寻找。
赏读: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赏读: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收获;如果只是冥思苦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赏读: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纪轻的人虚心求教……”赏读: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世界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的成就不只小说一项,如果没有小说创作,她也可以以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女性主义理论家著称。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且每方面都可以独立成家,都具独创性,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太太》《到灯塔去》等,小说理论有《现代小说》《班奈特先生和勃朗太太》等,文学批评集有《普通读者》等。
2.写作背景《鲁滨孙漂流记》于1719年4月26日出版,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的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即因为情节真实具体、亲切自然风靡英国。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途中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
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发表了。3.审美视窗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个漂泊的过程,何人不是漂泊人,何时不是漂泊时,何地不是漂泊地。我们带着有形和无形的东西行走于世间。不同的只是时空的转换,相同的却是爱,对世界的爱,对爱人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甚至是对敌人的爱……
qiúɡuànzhǎnwěihōnɡyīnɡfánɡpùbàosìshì
涌踊恿诞涎憾撼炫眩
3.近义辨析(1)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因势利导: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顺水推舟: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例句1:开明的执政者对于民意是__________的,民意得到畅达,社会也就健全地发展了起来。例句2:既然本性难移,那我们不能来个_________、就汤下面吗?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2)调节·调剂 二者都有“调整”之意。调节:是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如“水能调节动物的体温”。调剂:指根据医生的处方配制药物或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调整。例句1:在汽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今天,自驾车出游已经成为都市有车一族________身心的最佳选择之一。例句2:未来,一家几亩十几亩地的小农经济必然要向集约化、集团化生产发展,依靠市场________生产。调剂调节
4.词语解释(1)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耍花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常微小,不值得一提。偏于一方面的见解;成见。玩弄技巧,施展小聪明;施展诡诈手段。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和崭新的小说创作理念的小说家伍尔夫对其进行了独具慧眼的解读和评论。她首先让我们明白,作家的透视法和读者的透视法是对立统一的,全面掌握“小说家的透视法”是我们解读小说的良法之一。然后她紧紧抓住《鲁滨孙漂流记》作品本身,通过分析“笛福的透视法”来解读文本。
重点突破谈谈小说家的透视法与读者的透视法之间的关系。提示小说读者首先应该“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但是因为读者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那是由读者的经验和偏见形成的,因此这两种透视法之间往往产生矛盾,很难达到完全的视野融合。
作者是怎样分析笛福的透视法的?找出课文中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评价语句。提示“凭借不偏离地讲述在他看来的真实——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了使他的主要品质产生效果,即真实感”,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作了取舍,他的作品里没有小说家通常注定要观察的个人、人群、大自然以及上帝,“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他走的路子与心理学家的路子正相反”,“作者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为此,他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
“普通的瓦罐”这一意象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作者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提示“普通的瓦罐”,代表的是笛福小说创作所坚持的透视法(描写事实、追求真实感)中的对象世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笛福要观察和描写的个人、人群、大自然以及上帝,也可以理解为他平淡的语言风格,求实的写作精神。课文多次使用它有助于阐释观点,有助于读者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易懂等作用。反复出现意在强化务实意识,它既是小说主人公的落脚点——不虚无地奋斗,也是作家的创作理念——写实,让事实产生美。所以“瓦罐”既是作者对小说解读的主线,也是表达观点的媒介。
考点链接意 象解读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1.文本审美(1)语言生动、形象伍尔夫用生动形象的字眼,例如:“孤独的战斗在等待我们”“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等,更易被人接受,文字不再枯燥,深入浅出,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2)文章结构条理清晰整篇文章沿着一条主线——“掌握这位小说家的透视法”——谋篇布局,先是通过与读者透视法的比较,说明两种透视法之间往往产生矛盾冲突,再以笛福的作品为例说明读者透视法不得不改变,自然而然地说明什么是小说家的透视法。全文层层深入地论证,始终围绕主线展开,条理清晰。(3)用烘托、对比的手法来说理通过小说家的透视法与读者透视法的对比,用烘托手法证明了掌握小说家透视法对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写作迁移【角度一】追求真实自然,不加任何渲染的透视法【示例】高中男子组三千米决赛开始了,穿黄色运动服的5号运动员冲在了最前面。紧跟在他身后的是穿红色运动服的18号运动员,再稍后一点,是七八名不甘示弱的运动员在奋力追赶着。到了第四圈的时候,运动员们的距离拉开了,整个四百米跑道上,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运动员在奔跑。到了第六圈的时候,场上突然爆出冷门儿,一个穿黑运动服的运动员一连超过七八名对手,而且把居于第二位的18号也超过了,并且,渐渐向一直领先的5号逼近。这时跑道外边各班参观的同学都兴奋起来了,呐喊声响成一片,男同学们挥舞着帽子,女同学们挥舞着手绢,好像他们这样一用力挥舞,运动员就可以借过点劲去一样。
【角度二】独具慧眼的对作家作品的经典评论【示例】《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连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漫漫古典情】鹧鸪天 十里楼台倚翠微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晏几道上阕一、二句写杜鹃啼的环境和季节,美丽的春景反衬出杜鹃叫声的悱恻动人;三、四句用黄莺的随意飞动,反衬杜鹃的殷勤多情。下阕叙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行人”行走在绚烂春色中,心情本来是愉悦的,但因为杜鹃殷勤的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作客之愁。但是抒情主人公虽然思乡情切,却不能自主,杜鹃的多情只能徒增烦恼。
瑕之美郭启宏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翠,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气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颖、活泼的史湘云偏是“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欲显长厚,是作家可揣摩的意愿,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是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他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恶的。
或问,难道只有“缺陷”才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完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到。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含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谚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相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