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滨孙漂流记》习题1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读《鲁滨孙漂流记》习题1

ID:1164573

大小:20.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读《鲁滨逊漂流记》习题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捏造  曝晒  弓弦  惊吓A.niè   bào  xián  hèB.niēpùxuánxiàC.nièbàoxuànhèD.niēpùxiánxià答案 D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悠闲  缈小  山孪  嘲弄B.曝晒庇护瓦罐炫耀C.赏赐烘烤琐事驯服D.粉碎萎缩倒霉储备解析 A项,“缈小”“山孪”应分别为“渺小”“山峦”。答案 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由于没有受到评论的________,这个故事以庄严的彻底的质朴大步前进。(2)我们________独自爬到这位小说家的肩上,通过他的眼睛观察,直到我们也了解他是按什么秩序安排那些庞大的普通的观察对象。(3)我们并不认真地感到心烦,因为总有理由,而且是很充分的理由,________他有时间跟我们说明。 A.妨害 必需 只有B.妨害 必须 只要C.妨碍 必须 只要D.妨碍 必需 只有解析 妨碍:干扰、阻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妨害:有害于。必需:作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必须:副词,有强调语气,多作状语,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或加强命令的语气。只有:表示条件唯一;只要:表示条件非唯一。答案 C4.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不属于解释说明的一组是(  )A.但是,伟大的作家——这位哈代,或这位普鲁斯特……仍我行我素;他靠辛苦工作,使混乱状态秩序井然。B.我们往往感受到极大的痛苦——我们的虚荣受到伤害,因为我们自己的秩序被推翻;我们感到害怕,因为把支持我们的旧支柱强行拔掉。C.当他终于叫道,“瞧我多像一位国王,一个人用餐,有仆人侍候”——他的鹦鹉,他的狗,他的两只猫,这时,我们不能不感到,全人类都在一个荒岛上——尽管笛福马上告诉我们,这些猫不是原来船上的猫,他往往让我们扫兴。D.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解析 C项,“全人类都在一个荒岛上——尽管笛福马上告诉我们”中“——”有转折之意。答案 C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也许《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恰切的例证。它是一部杰作,它之所以是杰作,主要是因为作者从始至终坚持他自己的透视感。为此,他处处使我们受挫,受嘲弄。让我们大体上看看本书的主题,把它和我们的先入之见加以比较。我们知道,这是写一个人在经历了多次危险和冒险之后,孤身一人被弃于一个荒岛的故事。仅仅这一暗示——危险,孤独,荒岛——就足以引起我们的向往,期待着在世界边缘一个遥远的地方;日出和日落;一个同人类隔绝的人,孤独地思考着社会的本质和人们的奇风异俗。在翻开本书之前,也许我们就已经把期望它给我们的那种愉快模糊地勾画出来。我们读下去;读每一页我们都受到粗暴的顶撞。没有日落日出;没有寂寞,没有人。相反,只有一个大瓦罐摆在我们面前。即是说,我们得知那是一六五一年九月一日;主人公的名字叫鲁滨孙·克罗索;他的父亲害痛风。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态度。现实,事实,实质将支配以下整个故事。我们必须赶快彻底改变我们的勾画:大自然必须收起她那灿烂的紫色,她只是干旱和水的赏赐者;人必须贬为奋斗的自我保护的动物;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我们每次出动搜寻关于这些透视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无情的常识的断然拒绝。鲁滨孙想到上帝:“有时,我告诫自己,苍天为什么这样完全毁了它的生灵……但总有什么东西很快回到我身上,阻止这些想法。”上帝不存在。他想到自然,田野“装饰着野花和青草,到处都是繁茂的树林”,但是树林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庇护大量可以驯养、可以教它说话的鹦鹉。大自然不存在。他考虑他打死的人。应当马上把他们埋了,这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死亡不存在。除了一个大瓦罐,什么都不存在。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入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处,再重复一遍,“我于一六三二年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没有比这一句更平易、更实际的开头。我们清醒地受其引导,去思考井井有条的勤奋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种种福分。他让我们相信,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最幸运。显贵们可怜,穷人也一样;这两种人都不免心神不宁,忧虑不安;处于卑微与显贵之间的中间地位最好;它的优点——有节制,中庸,平和,以及健康——再好不过。可是,一个中产阶级青年倒了霉,竟然傻里傻气迷上了冒险,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5.下列针对文段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不用透视法则来创作《鲁滨孙漂流记》,那么从当时英国文坛流行的文风来看,这部小说很有可能有浪漫的气息、温暖碧绿的田野、上帝与主人公的神人交流等。B.鲁滨孙埋葬亡者首要不是从道德角度出发,而是认为“因为他们在太阳下曝晒,不久就会发臭”。可见在孤独的岛屿上,生存成了第一要素,但这绝不是道德沦丧。 C.“倒了霉”“傻里傻气”“令人遗憾”等词语其实是反语,是对鲁滨孙虽为中产阶级一员,却勇于探险,具有冒险进取精神的褒扬与肯定。D.“上帝萎缩为行政长官,他那实在的,还有点硬的宝座,在仅仅稍高于天边的地方”意在告诉读者,上帝是存在的,为了怜悯孤独的鲁滨孙,屈尊降位,在天边抬眼可见,只要心中有上帝。解析 “萎缩”“有点硬”“仅仅”“稍”等词语显示“上帝濒死”;其次,鲁滨孙心中即使有上帝,那么上帝的地位也是一退再退,近乎于无。答案 D6.“我们每次出动搜寻关于这些透视的基本方位——上帝、人、大自然——的信息,都遭到无情的常识的断然拒绝。”这里的“断然拒绝”应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鲁滨孙漂流的岛屿是孤独的岛屿,因为没有喧嚣,只有寂静;人疲于果腹,自然有信仰危机,于是上帝消失了;大自然是灰色的,因为它无法让人有闲情去酝酿斑斓七色。从实际出发,用事实说话,笛福必然会“断然拒绝”那些寻常小说都会出现的“上帝、人、大自然”等物象。7.“即是说,最后我们不得不扔掉我们自己的先入之见,接受笛福自己愿意给我们的东西。”这里的“愿意给我们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8.原文中有一句话说“死亡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与死是相对而言的,鲁滨孙一个人掌管岛屿,喜怒哀乐都是他一个人的情绪,生老病死亦如此,当生死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当死亡降临,宗教、礼仪,甚至连起码的棺木都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不存在的。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史记》的书生私见费孝通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自称书生,当不为过。说来也难以自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圈书就是现在所说的加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父亲和老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册外。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⑦又过了30年。我已入耄耋之龄。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存疑不写。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过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有怨言,下狱死。’”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裴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历史本身谁知道他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下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注】①《集解》:南朝裴骃注释《史记》的著作。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9.文章第①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两者对比,表明作者钟爱《史记》,有久藏心里的话要说,引出下文。10.文章第③段和第⑩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次只是老师的嘱咐;第二次已经融入了作者的感悟,成为作者的自我告诫。11.文章第③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⑤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意有何不同?请作阐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司马迁,读者阅读时无不感到司马迁在写他自己的感受。司马迁把自己化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人物,把他们写活了。第二次说“文中有我”,其中“我”指读者,意思是说一个读者在命运坎坷之际读《史记》,会和书中人物、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至于觉得两千年前司马迁竟然写出了读者当时活生生的心态。12.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人世生生不息,难言止境,历史的舞台永不落幕。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