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时,我始终把握本课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关注主人公的命运,体会鲁滨孙不怕困难,顽强生存、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乐园。因而开始导课时,我就设置了一段读者与作家之间的心灵对话,采用对话朗读的形式,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也初步激发了学生的也读名著的兴趣。孩子们已迫不及待的想翻开课本看看故事的梗概。接着我采用了“三读法”学习课文。第一遍自由读课文,弄明白梗概中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培养并训练了学生的总结慨括能力。紧接着抛给学生一个贯穿全文内容的问题:鲁滨孙在荒岛上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学生迅速的拿起书,握着笔进行了第二遍默读。孩子们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进行圈点批注,有的找到了这一处困难,有的找到了那一处困难,有的圈画出了解决困难的办法。看到他们如此积极,我很感动,我知道这节课孩子们的自读自悟很成功。孩子们已真正的进入了文本,与文本进行了对话交流,进而有了自己的见解。最后与同桌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正所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问题总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浪花,从而将从内心里上升到对人物的理性认识,初步感悟到鲁滨孙的精神品质。然后让学生进行第三读,快速浏览精彩片段,朗读精彩情节,总结归纳出鲁滨孙的人物特点,精神品质。联系自身实际,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最后让学生猜想精彩情节,观看“鲁滨孙教化野人”这一精彩视频,用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学生们一个个露出惊奇而又兴奋的目光,发出开心的笑声,还不时的赞叹道:“太有意思了。”孩子们纷纷向我打听《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借阅情况,此时我将提前准备的一本《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展示给同学们,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欣赏,孩子们欢呼雀跃,兴趣高昂。总之,教学这一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结合班内学生以前不爱读课外书的现状,精心设计教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明显增强,课下纷纷有学生借书阅读,掀起了读原著的热潮。但整节课也有不足之处,课上到后一部分时明显感到时间紧张,让学生根据鲁滨孙的事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启示,挖掘的深度不够。本想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怎样克服困难、学会生存的。由于时间紧张,只落实到了点到即可。整节课的时间安排上不够恰当,显得前松后紧。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细心考虑每个环节时间安排的科学性,这样才能让课堂更高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