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活动案例
加入VIP免费下载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活动案例

ID:1165068

大小:82.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活动案例陆丰市博美中学执教者林敏勤活动主题:   让我们走进书的世界                ——走近《鲁滨孙漂流记》一、活动设想(一)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营造书香班级,在班级内形成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阅读能力,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喜爱读书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会读书的能力,让读书成为成长的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读书来塑造完美的心灵,用读书来塑造健全的人格。3、用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及自己的方法进行读书,使学生读好书、乐读书、勤读书、活读书、会读书、读经典书、有效读书。通过阅读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4.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以读促写,走读写结合之路,提高教学质量。让阅读与写作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写作能力。(二)学习目标1、通过上小说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小说阅读及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分“了解性阅读”、“感悟性阅读”、“探究性阅读”三步走的方式来完成《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2.了解作家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3.在熟悉小说的故事线索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如鲁滨孙“智救‘星期五’”“烧制陶器”等等。(重点)4、培养学生学会品析人物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具体表现人物性格特征。(重点)5.引导学生感悟名著蕴含的哲理完成读书心得(写读后感)。(难点)6、培养学生学习鲁滨孙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以及对自身严肃省察的生活态度。(三)教时安排:两课时(读前读后各一课时)二、活动对象:九年级(三)班:全班学生三、活动设计: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进行摸底。教师根据调查情况设计导读方案。2、布置读书任务,提出阅读要求。7 (1)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阅读这本书:可以去书店买,可以向亲戚朋友借……。(创建阅读条件)(2)布置读书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利用十五天时间把它读完。(3)提出阅读要求:读书过程中要边读边圈点批注,划出成语、人物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用括号标注出自己喜欢的段落。(4)读完后要求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制作手抄报,并写读后感。老师将选出优秀作品展示。(时间:10天)(5)要求学生搜集八则读书名言。3、读书四周后举行读书成果交流课。(一课时)(在明确读书任务的同时,适当点拨一下,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四、活动过程:1、在九年级三班发放《中学生名著调查问卷》,从中了解对《鲁滨孙漂流记》的阅读情况,教师根据调查情况设计导读方案。2、教师导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课时)课前准备:1.印发小说选段“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贷方金额’方面”。2.布置学生阅读上述原著选段3、制作课件读前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幻灯片一)小说原型十八世纪初,在英格兰的大街小巷,人们到处议论着一个传奇的人物,讲述着一个离奇的故事:1704年,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一艘海盗船去寻找宝物,没想到,中途与船长发生了争吵,结果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弹药用完之后,他只好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后来,他居然跑得比一般的猎狗还快。就这样,他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下来,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1711年,塞尔科克回到了伦敦,并在报刊上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他没想到的是,这段传奇般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不久,以他的故事为原型的小说就发表了。同学们知道这部小说的名字吗?(主要是想通过介绍小说创作原型及其背景引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学们知道就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随鲁滨孙去漂流吧!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进而成为文学史中的传世之作。小说作家丹尼尔.笛福更是家喻户晓了。有人说,《鲁滨孙7 漂流记》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与笛福的生活和思想密切相关。那么,笛福一生的经历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作个简要的了解。(自然导出对作家的介绍)二、简介笛福生平(出示幻灯片二)丹尼尔.笛福(1660-1731)生于伦敦一个商人家庭,到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已是一个体面的商人,他从事过内衣业、烟酒贸易,还开过砖瓦厂。经历过破产。他在从事商业的同时从事政治活动,代表当时日益上升的资产阶级出版大量的政治性小册子,并因此被捕,后来靠疏通关系才得以出狱。此后他继续办报纸刊物,写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时文,又几次被捕,都是因为言论关系。在快年届六十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已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已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为自已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这促使他数月后便推出了该书的续集,并在短短五年内一鼓作气写出《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罗克萨娜》等好几部小说。三、品析小说选段“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贷方金额’方面”。㈠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带着问题研读选文。(出示幻灯片三)⑴用一句话归纳本节内容。⑵本文描写鲁滨孙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⑶说说被困荒岛之初,主人公在“生存”与“毁灭”的抉择面前处于怎样一种心境?他是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的?⑷如果他的心态不及时正确调整的话,你觉得鲁滨孙能在荒岛上生存下去吗?㈡学生自行研读和小组讨论后,交流分析的结果,形成共识,由组长负责陈述,教师视具体情况或指出或补充学生发言中的不足之处。并对做得好的组加以表彰。四、播放《鲁滨孙漂流记》电影片段:荒岛余生相关电影情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大约26分钟)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段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五、延伸阅读鲁滨孙是一个铮铮硬汉,对他来说“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绝对真理”。那么,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双手,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力气,凭着自己的智慧,续写这个生命奇迹的呢?欲知详情如何,请大家去阅读小说原著《鲁滨孙漂流记》吧。7 六、阅读要求:1、布置读书任务: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利用十五天时间把它读完。2、读书过程中要边读边圈点批注,划出成语、人物行动、心理等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性格特征。用括号标注出自己喜欢的段落。(阅读时间:15天)3、要求读完后全班学生动手制作读书卡片(2天)、制作手抄报(6天)并写读后感(2天),老师将选出优秀作品展示。(时间:共10天)4、读书四周后举行读书成果交流课。(一课时)读后教学过程:读书成果交流课具体过程。(一课时)导入:欣赏读书名言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好处很多,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关于读书的名言还有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老师也搜集了几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读书名言)从这些读书名言中,我们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书的世界——走近《鲁滨孙漂流记》。我们将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交流读书成果。现在,把你们的读书成果拿出来展一展、看一看、读一读、评一评。第一版块:展示读书卡片(出示幻灯片)1、作者2、主要内容3、人物相关故事及其对应的性格特征。4、艺术特色。5、阅读启示(以上内容各小组推荐人选回答)第二版块:再现细节描写或精彩段落。(出示幻灯片)读书时你们摘选出了哪些最喜欢的细节描写或精彩语段呢。并说说理由?让我们分享分享你的读书体验。(教师可做点评。)第三版块:佳作亮相(出示幻灯片)1、读后感佳作的同学上台朗读。让大家分享他(她)们的读书体会。2、欣赏手抄报(时间有限其它佳作将贴在班中“习作展示台”)第四版块:交流、品味人物性格特点。(出示幻灯片)1、鲁滨孙被赋予了人类种种优秀品质。鲁滨孙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用四字短语概括“鲁滨孙精神”(不少于三个)。同桌交流。2、结合实际谈谈鲁滨孙或其他人有哪些品格值得你学习?同桌交流。(教师可做点评。)3、鲁滨孙他有没有哪些人性的弱点?你是如何理解的?各小组讨论。(教师同学可做点评。)4、现在我们提倡冒险吗?你们会学鲁滨孙去冒险吗?(学生畅所欲言。)(阅读文章,既要能走进去,也要能走出来,阅读自己,读出自己。阅读,让我们领略了美好的境界;交流,更让我们丰富了自身的认识。)7 第五版块:感悟性阅读小结(出示幻灯片)本部小说最主要的价值是塑造了鲁滨孙这个典型人物。人,可能经历很多次“战争”,但与寂寞作战是最锻炼人的,鲁滨孙凭借不畏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与智慧独立生活,最后成为一个传说、传奇。作者在叙述时处处采用朴质和严肃的态度,别具慧心地向读者表达了只要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就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业。这就是《鲁滨孙漂流记》至今还没有失去,而且永不会失去它的光彩的原因。第六版块:推荐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引起许多作家竞相模仿,同时代的英国作家斯威夫特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就受了它的影响。品味奇异的想象和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语言结束语:通过四个多星期的读书活动,《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启示。这次活动同学们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升了写作水平,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四得,收获可不小!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我们的阅读是没有终点的,让我们继续相伴遨游在书的世界中。课后作业:(出示幻灯片)1、同学们阅读小说后,我们应该怎么面对自己的困难?请写出你的看法。2、小华很喜欢《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很想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同学。你能帮他写一段推荐词吗?3、阅读名家随笔:于丹的《这个时代,读书到底有何用》(见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第17期第一版面)活动总结反思:一、活动总结(一)通过营造读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1、营造读书氛围,点燃读书热情。教师播放《鲁滨孙漂流记》电影片段:荒岛余生相关电影情节,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布置读书任务后,全班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读书热,这段时间早上抑或中午同学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读到第几页了?”同学们课后讨论交流的对象都是和这部名著有关的话题,大家都有了共同的语言。2、乐于读,学生阅读能力获得提高在读书活动前,对本校九年级三班84名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进行了调查,仅有22%的同学表示喜欢读名著,而67%的同学为一般,11%的同学不喜欢。只有10位同学通读过《鲁滨孙漂流记》,另外74位同学曾看过一些内容。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方法,营造读书氛围后,学生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做到真正的“乐读”。一旦学生“乐读”,就会善于挤时间去读,阅读的范围也大大拓展,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目的的读,学会做读书笔记等,在这些正确的阅读方法的指引下,学生的阅读能力获得了提高,从而做到了“会读”。3、读书心得交流,激发兴趣学生当他读了一本书时,特别想让别人知道他读书的内容,急于想和别人沟通,想展示自己。对于读书的同学,这是一种成果的展示,是一种肯定,一种激励。对于不读书的同学,是一种鞭策,会激发他的读书兴趣,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和同学有“共同语言”7 。让学生直接地进行了读书交流,有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如进行读书成果交流课活动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二)由读到写,写作能力获得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在其《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说:“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学生发展作文能力更有效。”“应使学生对读物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阅读大量的文学读物。”叶圣陶早就指出:“读是写作的基础。”读是积累,写是内化,读与写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这个道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制作读书卡片、手抄报,对书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点评,写读后感等等,学生把课外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能力也获得了提高,学生由被动写作也逐渐转化为主动写作,做到真正的“乐写”。学生从读到写,既是一个读书的过程,又是一个丰富思想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既提高学生读书、写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读有所得,促精神成长——增强了自我教育能力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能提高人的修养;读书是一种德行,能满足心灵的需要;读书是一种修行,能使人从繁琐的世俗生活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课外阅读以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为本,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为途径,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目的。就如一位学生所言:“书,一位良师诤友,带着它就如同随身携带着一个警钟,随时可以帮自己纠正错误思想和行为。”很多学生都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自信心增强了,也有不少学生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如“读书不够专心”、“好读而不勤记”、“有时读书囫囵吞枣,不思考和消化”、“懒,遇到不懂的就让它过去”,此时老师与他们作交流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书的真、善、美,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得到了提升,也使教师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二、活动反思:1、学生阅读内容贫乏。大多数学生没有购买课外书的习惯,或即使购买课外用书,也只是一些与考试相关的练习册、试题汇编、参考书一类的辅导书,文学名著、经典书籍等知识积累的书很少。再加上部分作品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内容上不能引起共鸣,而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达到欣赏的高度,导致无阅读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迷恋于“读图”,而不喜欢阅读文字。他们愿意津津有味地翻阅一页中只有几句对话的漫画,而不想涉及大部头的人文著作。再说,现代社会正处于“读图时代”,每逢寒暑假,电视版四大名著轮番“登场”,年年如此,电视“快餐”代替了原著。学生在电视中熟悉了名著,却不喜欢去品味原著,他们更注重感官的感受,而忽视大脑的反馈;更喜欢浮光掠影式的阅读,而不关注原著的品味。2、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阅读兴趣被动。名著篇幅太长而学习任务过重挤不出阅读时间。由于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能够自己支配的时间少,较大部分学生基本不看课外书,而且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据调查,经常阅读课外书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显著,不同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频率和痴迷程度极不平衡。尤其是初三年级学生,学业尤为繁重,数理化老师的题海战术已把他们累的够呛,哪还会有时间理会课外阅读啊!自然就没有形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再加上本身缺乏挤劲和钻劲,不能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1、阅读意识盲目,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7 由于学生缺乏明确的阅读目标和老师的很好引导,鉴别、分析能力不强,阅读起来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加上不善于有选择性地去阅读课外读物,往往采取的是随手拿来,不论是武侠艳情、“口袋”小说,还是侦探小说、卡通漫画等五花八门的消遣书刊,上手即读,且这类书刊占了较大比重,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可是,这种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1、阅读环境不好。许多学生家庭书籍不多,尤其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课外书少或基本不买课外书。不少农村中学缺乏资金,不是没有图书室,就是藏书少或新书少,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受传统教育观尤其是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部分教师反对学生涉猎课外读物,也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2、“名著导读”代替原著阅读。为了方便学生更快捷地理解和掌握原著,出版社纷纷推出《中国文学名著导读》《外国文学名著导读》等“缩水名著”,篇目基本配合语文新课标的指定篇目。一般由“作者介绍、内容提要、作品赏析、相关资讯、参考资料”几部分组成。这样,学生对《名著导读》爱不释手,而对原著袖手旁观。因为,此类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帮助学生应付了一些中考的名著阅读题,所以它有市场可言。附录:一、中学生名著阅读调查问卷二、学生作品:1、读后感佳作2、读书卡片3、手抄报三、1、活动图片2、活动录相(光盘1个)四、读书活动课件(光盘1个)五、荒岛余生相关电影片段(光盘1个)六、论文:《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七、《鲁滨孙漂流记》阅读片段八、《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第17期第一版面7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