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一)外国诗二首(二)一.本周教学内容:《外国诗二首(一)》《外国诗二首(二)》二.本周学习目标了解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诗歌发展的贡献。通过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略诗人的精神世界。继续分析现代文阅读题的解题思路。三.知识归纳总结词语积累:《外国诗二首(一)》:柠檬和煦悄然高耸辉煌宽敞凝视寻觅悬崖峡谷山峦树阴闪烁连绵边缘恍惚寂寞安慰翩翩起舞《外国诗二首(二)》:汹涌呼啸清澄祈求安详苦涩深渊笨拙羞惭翅膀健美丑陋跛脚嘘声步履四.课文分析1.作者简介:①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作家、诗人,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作品。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
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②华兹华斯(Wordsworth,William)(1770~1850)英国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华兹华斯排行第二,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其父是个律师。华兹华斯8岁丧母,13岁丧父,少年时期一直在几家亲戚的监护之下,住在寄宿学校中,与兄弟姐妹们分开生活。五个孩子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主要是对一位贵族的8500镑的债权。但这贵族在1802年去世之前,一直不愿偿还这笔钱,可以说,华兹华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是十分贫寒的。但是他生活地区的美丽自然风光,疗救和补偿了他在物质与亲情上的缺失,因而华兹华斯对早年的回忆并不觉得贫苦。他对自然有着“虔诚的爱”
,将自然看成是自己的精神家园。受学校老师的影响,开始写诗。华兹华斯的第一首诗歌完成于1784年。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 1850年4月23日去世。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诗人。他的作品一扫古典主义雅致雕饰的诗风,强调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以其纯朴清新的语言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和人物以及人们的生活。抒发其感受和沉思,开创了探索和挖掘人的内心的现代诗风。③莱蒙托夫(Lermontov,MikhailIurievich)(1814~1841)俄国诗人。1814年10月15日生于莫斯科一个小贵族家庭,1841年7月21日卒于高加索。3岁丧母,在奔萨省外祖母的庄园度过童年。上中学时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课余写了近300首抒情诗和几首长诗,绝大多数在生前没有发表。1832年因参与反对保守派教授被迫离开大学,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到近郊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引起文坛注意。同年创作剧本《假面舞会》,表现一个勇于同上流社会对抗的悲剧人物。1837年2月,普希金在决斗中重伤后去世。莱蒙托夫愤然作《诗人之死》一诗,直言杀害普希金的罪魁祸首是俄国上流社会。他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1838年4月回到圣彼得堡原部队。在此期间,除写了《述怀》、《诗人》、《匕首》等一系列抒情诗外,还发表《波罗金诺》和《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两首长诗。1839~1841年完成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一个贵族的假面舞会,写了《一月一日》一诗,引起上流社会不满。同年2月,沙皇当局挑起他与法国公使之子巴兰特决斗,事后借机将他逮捕。当年4月,他再度被流放到高加索;途经莫斯科时在果戈理的命名日宴会上朗读自己的新作长诗《童僧》,表现一个想逃脱监狱般的修道院回家的少年僧徒的痛苦和急切心情。1840年6月,莱蒙托夫到达流放地,7月参加对山民的战斗。翌年2月获准回圣彼得堡休假。不久完成长诗《恶魔》,描写天国的反叛者恶魔到了人间,仍感孤独,而且给人带来不幸,诗人以此表现对恶魔叛逆天国的赞赏,揭示其利己主义的悲剧结局。同年4月《祖国纪事》发表的《祖国》一诗,否定俄国的军事荣耀,讴歌俄罗斯的壮丽山川和淳朴农村生活,是他最重要的力作之一。1841年夏,莱蒙托夫休假后回部队途中在决斗时被杀害。④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我高中时代的精神偶像,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恶之花》。波德莱尔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战斗。成年以后,波德莱尔继承了生父的遗产,和巴黎文人艺术家交游,过着波希米亚人式的浪荡生活。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2.文本品读①《迷娘曲》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
(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第二节正歌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宽敞、高大的屋宇,凝视着多思而忧伤的小姑娘的大理石像……迷娘再次深情地呼喊:“走呵!走啊!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了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诱拐到德国时路过的群山、栈道、岩石和洞穴,这条道路是她离开祖国和故乡的道路,也是她回归故园的道路。于是她更加迫切地呼喊:“走呵!走啊!动身吧,父亲!我愿和你前往!”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
。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②《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漫游”就是离开家园,去没有目标地、随机地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相对于呆在家园中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孤独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标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目标,只有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会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但还不知道这些磨难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而那些虽然也要经受风霜雨雪,但因为目标明确、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追求者,他们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但在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诗人一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发现了“在湖边”,“在树阴下”,“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黄”“闪烁”“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这一大片美丽的水仙让诗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诗人并不知道这个水仙世界会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世界。可是,时间在流逝着,而诗人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金灿灿的让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当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帆》这首诗是诗人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写于1832年,在诗人生前没有发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像诗人当年的风采:面对那黑暗的俄国社会的姿态,在风起云涌的民众追求民主、自由的斗争浪潮中的精神情态。 诗的题目是“帆”,它是在千变万化的大海中一个白色的精灵。淡蓝色的大海,静静的,死寂般的静。然而就是这静的大海中,似乎又隐含着一种不安定的因素。那蓝色的云雾可是大海的蒸腾,可是不安定的灵魂在大海的深处搅拌着海水? 就在这淡蓝色的大海中,有一片孤帆在游弋。它闪着白色的光,刺眼的白光。这白色的帆似乎在承受着极大的折磨。它在遥远的异地漂泊,是在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还是别的什么?这白色的精灵在可爱的家乡抛弃了很多的东西,那是生活的安逸,还是物质的富裕,或者别的什么? 波涛汹涌,夹杂着呼啸的海风。它们要打翻这精灵,要让这孤独的反叛者葬身在自己威猛的打击中。帆呢?在铺天盖地的狂风巨浪的疯狂打击下,“弓起了腰轧轧作响”。帆没有退缩,没有畏惧,而是在努力,在拼搏,为着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这白色的精灵在追寻什么?不是幸福,那可能是它曾经放弃的东西;不是逃避,在昏天暗地的时候它还在弓腰前进;当然更不是安逸。在帆坚毅的搏斗中,大海已经有气无力。而在大海的上面,是阳光的世界,温暖而和煦,安详而灿烂;下面是一碧万顷的海面,宁静而温顺,清净而可爱。这不就是安逸的生活吗?但是,帆要的不是这些,而是拼搏,是拼搏中带来的乐趣,是孤独灵魂的英雄行为。 这首诗是一首杰出的哲理抒情诗。诗歌采用象征的手法,通过这种给人强烈印象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感情。帆就是诗人的化身,诗人那孤独、反叛的灵魂象征,那对自由的向往也象征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诗人那一代贵族革命家对自由的向往。诗在描画风景,进而说明发人深省的哲理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水平。那恶劣的社会环境在诗中对大海糟糕场景的描写中得到了贴切的表现;那进取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也在诗的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另外,诗歌采用的设问结构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感染效果,省略号的使用开阔了诗的意境,启发读者深思,特色独具。④《信天翁》一诗最初发表于1859年4月10日
的《法国评论》。诗中描述的是1841年航海至毛里求斯岛途中所见的情景。诗人从搏击风暴的信天翁一旦被放在甲板上.所露出的笨拙痛苦之态,想到了诗人在尘世间的苦难。1861年《恶之花》再版时,波德莱尔有感于自己因《恶之花》出版而遭受的不幸,把它收入第二版中,排在《忧郁与理想》部分的“艺术篇”。信天翁本是在辽阔海空中高翔的一种海鸟。诗人在这里并没有描写这“碧空王子”在长空翱翔的雄姿,而是仔细描述了它在甲板上的可怜相。你瞧它那拍击长空的翅膀,竟然妨碍它行走。诗原来只有三节,缺第三节,后来根据阿塞利诺的建议补写。而增补一节更突出了信天翁的痛苦:它本可以出没风暴嘲笑弓手,而现在却成了船员们揶揄、取笑的对象。落在甲板上的信天翁正是波德莱尔当时处境的写照。1857年6月25日,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初版问世以后,立即掀起了轩然大波。不仅教会等对此进行恶毒攻击,说它伤风败俗,“呼唤恶魔,反对圣徒”;连当时著名的文艺批评家朗松和布伦言埃尔也指责这部诗集,布吕纳介认为:波德莱尔对法国诗歌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诗人甚至受到了开庭审讯,被罚款二百法郎,并勒令他从诗集中删去六首“伤风败俗”的诗。诗人对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愤。表现诗人的痛苦以及诗人同现实的矛盾,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写的主题。信天翁这一象征更为悲壮,它表现了诗人的两重性:一方面驰骋在崇高的精神领域,另一方面却脱离不了世俗的生活,不得不忍受世人的嘲弄。这首诗从主题思想到表现手法受戈缔叶的影响更大。戈缔叶在《朗德松》里借松树需有切口才能出松脂一事,比喻只有心灵受到创伤,才能创作诗歌。这首诗是“亚历山大诗体”(十二音节诗),描写细腻,句式匀称,气势悲壮。但这首诗象征的主题单一。信天翁是诗人的象征,但诗人最后点得太明白,因此大大减弱了象征诗的暗示意义,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诗咏物抒怀的窠臼。考点分析及典型例题(接上一讲)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1.(06全国2)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2.(06全国1)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参考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3.(06辽宁)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参考答案: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4.(06重庆)19.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参考答案:作者的情感态度——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②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文章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位置重要的语句文中重要的材料作者分散的论说“归纳文章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具体操作方法:1、直接摘引法。即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作者用明确的语言来统领一段话或总结全篇内容的时候。2、提取合并法。面对繁冗的文字材料,要能分清主次、确定重点,该舍则舍,该留则留,再将提取出来的要素组合成连贯的语言。3、提炼归结法。指在全面了解一段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揭示相关事情的本质性的东西。这方面要切记,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曲解原文,更不能凭空想象。思考要着眼整体,措词要涵盖全貌。
【模拟试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攒射(zǎn)整饬(chì)纰漏(pī)为虎作伥(chāng)B.跻身(jī)滂沱(pāng)狡黠(xié)繁文缛节(rù)C.攻讦(jié)剽窃(piáo)莅临(lì)焚膏继晷(guǐ)D.戕害(qiāng)斐然(fěi)颠簸(bǒ)泾渭分明(jī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鞭苔纨绔中流抵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B.颐养跌宕执迷不悟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安祥自诩暴戾恣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D.纰漏契机金瓯无缺桃李不言,下自成溪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书桌上的那个景泰蓝花瓶,色彩艳丽,小巧__________,__________了他们的一段友情。(2)面对来势汹汹的禽流感疫情,全国各地已经积极开展了__________工作,但谈“鸡”色变的恐慌还是__________许多地方。(3)他__________要准备参加演讲比赛,__________要复习准备期中考试,忙得几天没睡好觉。A.精致/鉴证防止/波及既/又B.精制/鉴证防止/涉及不是/就是C.精制/见证防治/涉及不是/就是D.精致/见证防治/波及既/又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据经营者透露,近年来新兴的书吧,以其丰富的藏书,优雅的音乐,良好的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慷慨解囊。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C.第21届南昌菊展在人民公园举行,园内展出了3万余盆菊花,真让人感受到了什么叫如花似锦。D.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西雅图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0月26日,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出现禽流感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B.王越洲和姚佳琪赶赴航天城,他们将从航天员的手中接过搭乘"神舟六号"进行太空之旅的自己的画作,并得到纪念证书。C.不管《泰晤士报》这个排行榜的权威程度颇受国人质疑,但据专家称,排行榜是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的。D.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游洞庭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在海边斯妤
我是一个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人。厦门岛四周的海水湛蓝澄碧,温婉研丽,那近乎透明、终日涌动不息的蓝色衬着岛上西式建筑的红砖绿瓦、还有散立在海滨山坡的芭蕉、椰树、凤凰、木棉,孕育、滋养了一个又一个诗人、音乐家,使岛上的男子汉们日追一日地慷慨热情。这是南方的海,我故乡的海,终日奔涌喧哗着阳光的海。我曾是那片海域的女儿,它那湛蓝得近乎神奇的宽广怀抱,培育了我最初的温婉深情,明媚清丽。 然而,丧失温馨情怀仿佛一万年之久了。这丧失是否和背井离乡、长期漂游在凛冽的北方有关? 现在,我面对北方这恢宏、壮阔的大海,灵魂突然一阵战栗。大连的海域是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灰暗滞重、阴郁沉雄。当海浪雄狮怒吼般地朝岸边席卷而来时,我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欢乐,而是宇宙的无限,自然的浩荡,造物主的神秘与威严。 还有时间那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无以把握,空间的浩荡连绵,无始无终,这一切,透过脚下这蓄积着原始伟力的海浪朝我呼啸而来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了无尽的乡愁! 我想要那温柔妩媚的湛蓝吗?我想要那奔涌喧哗的阳光吗?我想要那玲珑美丽的故乡来抚慰我、庇护我吗? 是的,我想要梦幻来对抗现实,我想要善良的虚假来抵御严酷的真实。我愿意抛弃清醒、明敏、透彻,重新回到懵懂无知,混沌盲目。 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在名震中外,号称“神力雕塑公园”的金石滩,造物主又一次让我嗒然无语,惶惶不安。 一堵由紫色、白色灰色条纹相杂而成,浓缩了亿万年宇宙沧桑的叠层石灰岩耸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岩石是六亿年前海洋藻类生物化石而成。巨大而斑驳的断层上,一片莽莽苍苍,凹凸嶙峋。六亿年的时光熔铸了它的苍茫,无数海底生命造就了它的丰厚。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 然而生命毕竟变成了石头。
同伴们纷纷在这巨型化石前留影,因为这是著名的“天下奇石”(美国地学部主席柯劳德语),是世所罕见、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瑰丽景观。我也怯生生地走过去,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做出了一个怯生生的笑容。 我知道冲洗出来后,那巨石会更加奇崛伟岸,而我们这些人类会愈加渺小委琐。我们在它面前将不复是天地灵长、宇宙主人了,我们和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样,只是渺小、脆弱的生灵。 是的,面对这无言耸立着的宇宙沧桑史,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到浮沉在漫漫时空中的人类的悲哀。“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沉积下来的便只有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 希腊神话里有位坚定的西绪弗。诸神处罚他,让他不停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日复一日,迈着坚定的步伐下山,将巨石又一次推上山顶。 汽车终于驶上旖旎的滨海路。这条依山傍海逶迤而行的公路是近年才开通的。据说这是全国最长的滨海公路,一共蜿蜒30里。我不知它是否真是全国最长(大连这座城市很独特,它有许多全国之最),但它所展现给我的,确是最新鲜、最独特的。 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被车抛到了身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弥漫在每个人心头。汽车疾驶着,树木飞掠而过。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远处近处,偶然冒出几座红砖小楼,像是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而左侧的青山,则时坐时卧地逼视着这一切,仿佛它也不肯袖手旁观,只要稍有动静,它便会“嚯”地耸立起来,慷慨激昂地参与这个世界的事务…… 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日月闲闲,宇宙浩浩,人类除了仿效那明知虚妄却仍旧义无反顾的西绪弗外,又能怎么样?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和荣耀。
从海边回到住地,我五岁的儿子突然十分严肃地问我:“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长?”我被他突兀而犀利的追问所震动,一时竟无言以对。如今想来,这个问题是谁也无法彻底解答的。只有当他长大成人,体味了百态人生,并且终于能够和大自然静静对视,在心里一再问自己:“时光流逝,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7.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1)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光使生命变成石头,生命又使时光得以凝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故乡的海和北方的海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从故乡的海写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作者写海,为什么要引用希腊神话中西绪弗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倒数第3段写“海风”“面包车”“红砖小楼”“青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http://www.Ks5u.com1.D(A.攒cuánB.黠xiáC.剽piāo)2.B(A.抵——砥,C.祥——详,D.溪——蹊)3.D(“精致”表示精巧细致,“精制”指在粗制品上加工或精工制造。“鉴证”是鉴别证明,“见证”是指可做证据的物品。“防止”是预先设法制止(坏事发生),“防治”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病虫害等)。“波及”是扩散,传播,影响到,强调对对象产生了影响,“涉及”是牵涉到,强调与对象有关联。“既……又……”是并列关系,“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本句并没有否定前者的意思。)4.B(A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是针对别人而不是自己,在句中使用对象有误;B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C如花似锦形容风景、前程等非常美好。在句中使用有望文生义和不符合语境的问题;D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遇,用于初识。)5.D(A项句式杂糅,可在“出现”后加“的”或将“10月26日”移至“已得到”之前。B项语序不当,表领属的定语“自己的”应挪至“搭乘”之前。C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不管”改为“尽管”。)6.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把月下水天一色的洞庭比拟为天上的仙境,展示诗人愉悦的心境和豪放的气概。7.(1)时光流逝不会倒转,我不能回到童年,人类也不能回到混沌的远古;要直面真实严酷的现实,思考如何在时光流逝中保有新鲜生命。(2)六亿年的时光使海洋藻类生物成为化石,海洋藻类化石又成为了一部宇宙沧桑史。8.故乡的海湛蓝澄碧,温婉妍丽,怀抱宽广,给人温馨;北方的海恢宏壮阔(广袤苍茫),灰暗滞重,阴郁沉雄,使人战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故乡的海反衬北方的海,引发作者对宇宙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的感叹,以及想回到童年、故乡的梦幻(写乡愁也对),为下文写无法回到童年作铺垫,使文势跌宕(曲折)。9.生动形象地说明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渴望,虽劳而无功却义无反顾;人类面对“人类的悲哀”还是要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
并使这一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10.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寓理于景,形象地表达出时空的无限,自然的浩荡,以及人类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为下文揭示主旨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