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二首(二)》(帆、信天翁)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通过场景及意象的把握感受诗作的主题意识。2?借助抒情形象的把握来体会象征、托物言志手法在诗作中的表达作用。二、过程方法:阅读感受诗作的大致情意,分析思辨诗作的深层意蕴及表现艺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作感受诗人借助抒情意象所抒发的伟大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2?对诗人所谴责的社会现象形成自己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全面正确理解帆所象征的人文含义。二、辩证理解信天翁所代表的人格内涵。[教学方法]阅读感受→讨论思辨→体会感悟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心底的歌。今天,我们一同走近俄国19世纪的诗人莱蒙托夫欣赏质朴、明快富有意蕴的诗句,理解孤傲的个性以及不屈不挠的追求自由,追求完美人格的精神。二、题解。写于18岁的《帆》是莱蒙托夫一首有名的咏物抒情诗,也是西方咏物诗中的名篇。莱蒙托夫是在十二月党人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他热情地憧憬着法国启蒙思想所描绘的社会蓝图,十二月党人的行动又让他看到了在俄国实现这些理想的希望,他满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希望改变俄罗斯沙皇专制下黑暗的现实。他厌恶自己周围那些贵族纨袴子弟所过的空虚和懒散的生活,追求一种活跃的创造,渴望看到生活的暴风雨去经受考验,以激发出自己更大的人生热情和力量。在碌碌无为、苟且偷安而不求上进的贵族纨■
子弟中间,他感到孤独,但他的贵族教养和习惯使他很难冲破周围庸俗的环境。想完成一番事业的心情,在《帆》中以明快、质朴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蕴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三、研读课文简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网上浏览下载等形式搜集、整理的生平与创作,在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补充: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因反抗沙皇专制统治屡遭流放,在决斗中被杀害。著有《浮云》《祖国》等四百多首抒情诗、《恶魔》等二十余部长诗。如果想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可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1?读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明确:全诗分为三节。第一节写大海中的一片孤帆引发了诗人的反问。第二节用一个近镜头描绘了帆所寻求的状态,然后用两个否定句回答了第一节对帆的反问。
第三节描绘了风暴过后大海上的画面。(解说: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初步感知全诗。)(局部设疑,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深化对诗的意蕴的理解。)问题1:这首诗着力创设了几组意象,这些意象在不同层面上有什么特有的意蕴?(学生根据生平简历和创作,结合全诗进行生发、联想、分析、讨论。)明确:诗中有三组意象,一是帆,二是平静的大海,三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三个意象的象征意义:“帆”是诗人人格、理想的化身,是诗人倔强高傲、不图安逸、不甘平庸、奋勇进取人格的象征。孤帆在海中航行,象征诗人在人生道路上所进行的傲世不群的追求。
“平静的大海”象征着空虚而庸碌的那种“幸福生活”“风暴”象征着充满挑战和斗争,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和激情,投入社会,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壮美生活。问题:通过了这样的意象,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再读诗歌,通过对意象的深层次把握,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意图。)明确:这首诗洋溢着孤独感,却在我们面前展现出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一只小小的孤帆在弥漫的浓雾中漂泊,不避汹涌的波涛,呼啸着海风,即使“桅杆弓起了腰扎扎作响”也要奋勇前进,动摇不了它苦苦寻求的意志,风平浪静了,阳光灿烂,碧波荡漾,“不安的”孤帆却依然诉求风暴,“仿佛是在风暴中才有着安详!”诗人点拨了全诗的主题,全力地表达了孤帆对自由对未来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问题3: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所创设的意象的特点是什么?具有这些特点的意象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借助美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心智,点燃学生探究诗歌艺术的兴趣。)明确:创设的平静的大海,风暴呼啸着的大海,意象具有崇高美的特点。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把崇高分为两类,一是数字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二是力学的崇高。莱蒙托夫的《帆》中“孤帆”体现了一种力学的崇高,“大海”体现出辽阔恢弘的崇高气势。而“大海”这一意象既指平庸的幸福生活,又指生活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通过这一具有崇高特征的意象意在衬托“孤帆”不满现状、英勇无畏、孤独而又倔强的高大形象。四、研读本诗的艺术手法。1?象征手法(见问题1)2?对比手法
问题: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这种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如第一节“大海上淡蓝色的云雾”与“孤帆在闪耀着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