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汉家寨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汉家寨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5

ID:1166754

大小:4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6-1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汉家寨一、语言文字专练(25分,其屮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这是项长期工作,贵在持Z有故,要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领导和骨干示范带头作用。••••B.中国的边疆,往往是不毛之地,或是人烟稀少,需要我们的士兵到那里为国家付出。••••C.河南林州举办“反腐倡廉书画作品展”,同吋该市还开展了多种多样、活泼生动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在亭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教育。••••D.金某自以为计划天衣无缝,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作案不到五个小吋就被民警收••••入法网。解析:选A持之有故:所持的主张、见解有根据。语句的意思是长久坚持下去,可改为“持之以恒”。B项,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C项,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没有意识到。现多指未加注意。D项,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当下一些媒体机构不以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为己任,而以虚假信息、媚俗恶俗新闻吸引受众,严重污染媒体生态。这是Ft!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造成的。B.霍金认为时间旅行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能否成为现实还未搞清楚,考虑到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被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大规模入侵的迹象,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C.在今年APECI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总额为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冃提供投、融资支持。D.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应该了解、掌握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既要避免在中西方交流中出现误区,又要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解析:选CA项,句式杂糅,“是由于追求短期的商业利益造成的”中“由于……造成的”杂糅。B项,表意不明,“很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的是“未来的时间旅行者大规模入侵”,还是“时间旅行”这一现象不明确。D项,搭配不当,“继承”、“发扬”与“影响力”不搭配。3.依次填入下列空格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如何表达心灵是张承志将终其一生的大问题。,。,0,o“孤旅”是他常用的词,它使这些替代全带有漂泊天涯的形迹。①承受无边的孤独 ①那就是表达心灵②比如草原上的黑骏马、蒙古额吉、北方河流、金牧场、疲惫的摇滚歌手等③他曾经为心灵找到许多替代物 ①张承志所找到的心灵的替代儿乎全带有悲怆的表情②他写过的所有东西其实都为一件事A.②⑥⑤③①④B.⑥②④③⑤①C.①⑤⑥③④②D.⑤⑥①④②③解析:选B语段解说张承志表达心灵的问题。从空格后的内容看,“孤旅”应该照应前文的“孤独”等词语,再分析空格前的一句话,可以分析后面的内容应该是写张承志的写作是表达心灵的,以此可以判断出答案。1.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或者有语病或者不够完善,请加以修改。(6分)西江是中国苗族第一寨。①穿行寨中,令人不辨东酋,如一个迷魂的“八卦阵”。②吊脚楼的修建是苗族匠师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的。寨子两旁的野花烂漫芬芳,在绿意的陪衬下,显得格外妩媚;荡漾的白水河从寨前穿行而过,放射出千百万虹彩,让人心醉;③袅袅炊烟,古树荫翳,真叫人疑似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答:参考答案:①处改为:穿行寨中,令人不辨东西,如进入一个迷魂的“八卦阵”。②处改为:吊脚楼是苗族匠师们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修建的。③处改为:炊烟袅袅,古树荫翳。2.右图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的形象标识,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6分)各.解析:回答本题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标识中变形的事物,比如汉字、数字、字母等;二是标识的主题。标识屮,有变形的“七夕”两个汉字,还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从寓意的角度分析,这些都体现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参考答案:该标识以汉字“七夕”为形,将中国传统印章、书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结合,巧妙幻化成汉水连天河、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的瞬间。讴歌了忠贞不渝的婚恋观,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和对理想爱情的向往。3.以“白光”开头重组下面画线的句子。(4分)大地倾斜得更急剧了。笔百的斜面上,几百里铺伸的黑砾右齐齐地晃闪着白光。答: 参考答案:白光在铺伸于笔直斜面上的儿百里的黑砾石上齐齐地晃闪着。二、阅读能力专练(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生若直木张承志去年在南方,终于见识了从小听说的滕王阁。那天一同登阁的朋友中,有老书法家某先生。眼望秋水长天,大家心情舒畅,我随口向老先生求教,从纸到墨,听他讲文房四宝的奥妙。滕王阁已翻盖一新,阁屮层层店铺林立。看见摆的镇纸①光色新鲜,盘算是否也买一对。如今作家少文,个个的字都如鸡飞狗趴。我也一样,偶尔写字,怨笔赖墨,而且只有一把英吉沙匕首压纸。足踏着滕王阁的地板,心里寻思,这镇纸只卖十多块,不能说好,但是有落霞孤鹫的字儿,带回一对也算个纪念。老先生却摇头,以为粗瓷生铜,不值一顾。他说江西书家的案上,没有这种次货,也不使菜刀压纸。镇纸多用檀木白制。我说我的字哪里要什么镇纸,砖头石头,有一块足矣。老先生沉吟半晌,说,我给你做一对吧。囊匣装着的镇纸被捎来北京时,我止在读一个小说C急忙掀开囊匣盖子,只见一双白润的檀木,静静躺在紫红的绒布里。真是性灵南国,书法家还做细木工!抚着满掌光洁,脑中现出柔润檀木划过宣纸的感觉。怀着一丝谢意,握着镇纸继续读。小说的主人公,将面临他第二次的被捕。小说是我的一个朋友写的,历历细微的,满篇都是他在“四人帮”吋的苦难遭遇。我用白檀木刪地一划。翻过下一页。这篇小说,其实是因了我的怂恿,朋友才勉强写了出来。他是个内向的家伙,文字轻描淡写,但骨子透出凄凉和压力,使我们都敏感了,读着我想。檀木握久了以后,光滑中沁出了一种冰凉。我想快些翻完这篇小说,好给江西的老前辈冋信。可是故事却正在有趣处,不由我不先读完。警察监视他的房东,审讯他的女友,他把头上的一张大网,写得纲举目张。一瞬I'可我意识到手中的镇纸。掂了一掂,觉得挺沉。确实,檀木决非杨柳杂属,不显形骸,不露纹理。这么一想再掂掂手里小说,突然感觉我辈的感情娇嫩C不是么,以前我的那些劳什子,不更是又嫩又酸么。丢开小说,摩肇着檀木镇纸,心里不禁佩服。世间最不外露的,怕就是这光洁之物了。其实当初斧子劈铳子②凿,它的内里该都是坑疤。人也一样,每逢出事,当事人处当时,都要让肉长的心迎着刀刃,哪怕它伤痕累累。囊匣下面,覆着一条墨纸,我取出来一看,原来是老者的题字:直木顶千斤江西民谚 趁着一时感悟,我提笔兑墨,用这一对白檀木压住纸边。想了半天,编了两句,哪管字迹蠢劣,与江西老者唱和了一张: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我想,事物都大致雷同,无论一茎枯草,一头弱牛。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來的民众,是那么渺小。除了我们,被笔墨染了一身毛病的人,大家都不去炫輝自家伤痕。而且,大都是心广意宽,如打磨光滑的檀木镇纸,像穿了新衣裳的农民,干净漂亮地活下来。[注]①镇纸:(书画家)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用铜、铁,或玉石等制成。②镑子:斧的一种。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张承志的《生若直木》,讲的是作考因一位老书法家赠了的一对白檀木镇纸而体会到了一个人生哲理一一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文章语言充满生命气息。B.人生总会遇到许多难事、挫折,而这些沟沟坎坎也一定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伤害,但伤害过后是一遍遍地怨天尤人,还是像那对镇纸一样,不管当初斧劈锈凿,如今去包容这一切,光洁地呈现白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选择。C.作者由檀木镇纸联想到“政治的伤害比起永恒的大自然和长流的历史,比起存活下来的民众,是那么渺小”,意在要人们忘却政治伤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忘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D.收到镇纸时作者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是有意安排,是有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写到人,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oE.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个向人讲述大难之后有成功的人,而是我们永远不会发现有痛苦表情的那张脸。这是本文给我们的启迪,它告诫我们面对苦难不能有痛苦和哀伤。解析:选CEC项,“忘却”错;E项,“不能有痛苦”错。2.作者谈“直木”,为什么能与朋友“写小说”联系起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参考答案:因为两者的特点互为相反。直木内里都是斧劈镌凿的坑疤而外表光洁,小说的内容满篇都是炫耀自己的伤痕。(2分)作者用对比的方法诠释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2分)以小说的内容来反衬出“直木”的特点。(2分)3.“生若直木,不语斧凿”是作者对“语斧凿”的否定,文中多处捉到了“语斧凿”的表现,请概括说明其中两处。(6分)答: 参考答案:①朋友写的小说满篇都是他的苦难遭遇,骨子透出凄凉、压力。②我怂恿朋友写表现个人受迫害的小说。③以前我写的那些东西,显得感情娇嫩。1.文屮画横线的句子,写作者“收到镇纸”时正好在“读一个小说”,这两件事是巧合呢,还是有意安排?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各.参考答案:①这是有意安排,由物到理的衔接(过渡),从镇纸的“不语斧凿”意识到写个人苦难的小说是“语斧凿”,进而升华到人生应如“直木”,应“不语斧凿”。②这是生活中的“巧合”,“我”从这个偶然巧合的事一一收到镇纸时正在读朋友写的个人苦难的小说,顿悟到一种人生的哲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