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版必修五《古瓷器》word教案1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2语文版必修五《古瓷器》word教案1

ID:1167152

大小:7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古瓷器》教案 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在阅读中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情。三、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一、抓住文中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二、培养学生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的能力。[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曾经有人认为,读兰姆的散文,“定能启迪心智,涵养性灵,活跃思想,丰富感情,振奋精神,增加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兰姆的散文《古瓷器》吧。二、字词积累,注意下列多音字的读音:抹抹桌子(mā)抹墙(mò)抹上一笔深蓝的色彩(mǒ)翘翘尾巴(qiào)翘首(qiáo)模模样(mú)模仿(mó)劲疾风劲草(jìng)鼓足干劲(jìn)削削减(xuē)削面(xiāo)校校勘(jiào)校刊(xiào)三、文体知识介绍。随笔,是散文的一支,是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中国从宋代起,凡杂记见闻也用此名。“五四”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形式多样,短小活泼。解放后,随笔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近似。国际随笔、市场随笔、思想随笔、语文随笔皆属此类。优秀的随笔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其特色。四、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到“古瓷器”?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的思路如何?明确:文中第1—7段以及最后一段写到“古瓷器”,文中首尾部分都写了“古瓷器”,这样安排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安排的特点,我们很快了解了文章思路:古瓷器——回忆——古瓷器。五、品读有关回忆部分的语段。思考: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描写从前生活的例子。2姐姐如何看待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1文中分别举了买书、买画、旅行、看戏、年终算账等例子。2在姐姐的眼里,从前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留恋从前的生活。现在的生活似乎缺少了某种东西,显得寡淡。六、课外作业。找出文中的哲理性的句子并加以感悟。第二课时一、阅读与理解。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2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这一段分析总结了勃莉吉特的话,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文中提到青春已不在,即使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回,因此还是回到现实中来欣赏古瓷器吧。这一结尾升华了主题,同时与开头部分照应。二、拓展与应用。小组讨论。在文中找出姐弟俩具体而真切的生活体验的句子,选择最能引起你共鸣的一两句与本小组的其他同学交流。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小结。注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三、比较阅读,鉴赏“兰姆式”随笔的特点。结合“相关链接”中罗素的《我为何而生》一文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兰姆式”随笔的特点。明确:兰姆的随笔语言流畅而不冗繁,多采用名言轶闻,句式灵活。在表现手法上,抒情、议论、叙事、描写、想象、引经据典、比喻……各种笔法错综杂用。他对现实充满了一种悲凉的观照,他以含泪的微笑视待那种种辛酸,以幽婉明切的嘲讽视待那形形种种的不平,展示独特的幽默风格。四、课外阅读赵锐的《走向疯人院》,进一步了解兰姆。走向疯人院——查尔斯·兰姆的故事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太喜欢为不相干的虚构故事流泪叹息,却往往忽略了身边鲜活的生命个体,有时对亲历的坎坷与磨难都因习惯而漠然。也有人似乎很洒脱,一句“舞台小人生,人生大舞台”,把个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搅和得云里雾里说不清道不明。是真参悟,还是假深沉?只有他自己知道了。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的一生简直就是一出戏,一出即使是莎士比亚也无法编造的大悲剧。它的编剧只能是命运,它的导演只能是上帝。因为父亲为伦敦内殿学院主管律师索尔特先生帮佣,他得以在法学院诞生,并且“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初的七个年头”。法学院优美的景色和高雅的氛围无疑对小兰姆的成长大有裨益,以至于后来他常常怀着亲切之感反复回想,并满意地认为“一个人能够出生在这样的地方,就是付出一点儿代价也值得了”。(《记往年内殿法学院的主管律师们》)下一个七年则属于基督慈幼学校。那是一个专门教育 中产阶级下层子弟的学校,英国人习惯叫它“蓝衫学校”,因为那儿的少年总是穿着蓝色长衫、黄色长袜。兰姆的少年时代我们可以在《三十五年前的基督慈幼学校》中看到。那仍是一段值得眷顾的美好时光。简朴但不失温饱,严谨但不乏娱乐。既可以满足求知的愿望,又没有因为寄宿学校而失去亲人的照料。当然,家境如果再优裕一些,牛津大学也许不会仅仅因为口吃就把一名高才生拒之门外。兰姆“被剥夺了在高等学校中才能享受的娱情怡性的精神养料”。(《牛津度假记》)并终生引为憾事。于是,他不得不过早地走上社会,先在南海公司打发了五个月的光阴,接着为东印度公司奉献了三十六年的宝贵生命,直到年过半百退休回家。尽管他对枯燥无聊的抄写账目的工作不无报怨,高大、笨重的办公楼对他无异于囚笼,可他仍然恪尽职守,成为一个“为办公桌献身的”、“靠着一管鹅毛笔来维持生计的”、“过着刻板生活的书记员”。(《牛津度假记》)这就是查尔斯·兰姆:个子不高,身体单薄,面孔瘦长而额头宽阔,淡褐色的眼睛时而调皮,时而忧郁。他的为人就像他的姓氏(兰姆Lamb——羔羊)一样,温和善良,文质彬彬,循规蹈矩。他永远穿着普通职员所穿的黑色燕尾服,生性拘束害羞,“对于新东西,无论是新书、新面孔、新年,都生来带有点儿畏怯”。(《除夕随想》)由于对未来没有把握,他只有沉浸在“已逝的幻影和既定的结局之中”。他在生人面前总是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而在熟稔的朋友中间,他则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他那低矮狭窄的小屋每到星期三的晚上,就聚集了伦敦文学界的明星,比如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的确,兰姆的生活表面上是如此平静轻松,按部就班得如同每年的节气。虽然平淡了一些、单调了一些,但平淡得充实,单调得稳定。用波澜壮阔、寓意深刻的交响乐来形容兰姆显然是不适宜的,他就像一支简洁含蓄的单簧管奏鸣曲。或者说,他就像他的散文,淡然而隽永,平易而耐嚼。可是,即使再平淡的人生也不会没有波折。1796年,兰姆家发生了惨剧:年长查尔斯十岁的胞姐玛利,由于日夜操劳补贴家用,遗传的疯病发作,竟然用刀子刺杀了自己的母亲!其实,惨剧的诱发可能未必单纯由于劳累。三十一岁的玛利为什么仍未出嫁?尽管他们的父亲四年前就因索尔特去世而赋闲,但家庭是否当真困难到必须她日夜操劳的地步?——这些因为没有资料的佐证,我们只能聊作猜测了。总之,年青的查尔斯不得不面临决择:要么牺牲姐姐,听任她被绳之以法终身监禁;要么牺牲自己,亲自作出对她监护的保证,而这意味着他从此与爱情无缘。当时,年轻的查尔斯自己也不过刚刚摆脱危机。就在数月前,与查尔斯青梅竹马的安妮弃他另嫁。是负心?是无奈?不得而知。多情而敏感的查尔斯为美妙的初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祖传的脆弱神经和姑娘一道背叛了他,他在疯人院住了六个星期才恢复健康。初恋失败了,但查尔斯还年轻,他还会有许多其他寻求幸福的机会,他愿意用年轻的肩膀担当起赡养老父、照料疯姐的重任吗?选择一定是艰难的,一定有过犹豫和痛苦,最终查尔斯还是选择了重任,而这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后来,爱神果然不时敲响查尔斯的心扉,可为了不影响姐姐在心目中的地位,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探探脑袋,便又把心门关上了。其实玛利是一个极有灵性的姑娘,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得益于从小偷偷钻进索尔特先生的书房吸吮着书籍的养份长大,她有着在当时妇女中罕见的文学素养。平时,姐弟二人一起读书、写作,过着恬静的日子。他们合作编写的一部少儿读物《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至今仍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兰姆经常在散文中提及玛利。《在麦柯利村头访旧》中,玛利化名为勃莉吉特成为伊利亚(兰姆的笔名) 的管家。兰姆非常感谢玛利从远在他记事之前就给予他的百般照顾,并用欣慰的口吻说道:“我们两人的趣味、习惯十分相投,融洽无间。”“在不幸的时刻,她是最最忠实的安慰者,……在生活中的快乐时刻,她却能使你的乐趣三倍地增加。一起打牌、访友,尤其是出外旅行,她都是极好的同伴。”兰姆对姐姐怀着深厚的感情,盛赞她“超群出众”。然而,玛利的精神病时时发作。他们不得不经常搬迁,以躲避邻居嫌弃的眼光和刻薄的话语。父亲死后,姐弟二人更加相依为命。久病成医,每次复发,玛利都能准确预感。这时候,我们便会看见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两个被命运控制的可怜人抱头痛哭,然后一起手拉手边哭边唱向疯人院走去!凄凉的歌声在伦敦拥挤的街巷中回荡……月月年年,他们在家与疯人院之间往返反复。难道疯人院真是一个颠倒错乱的世界?兰姆清楚地知道:有形的疯人院之外未必不是一个更大的、无形的疯人院。他曾向老友华兹华斯痛苦倾诉:“三十年来,我为那些市侩们干活,可是我的脖子始终不肯向那个轭套屈服!”“办公桌和坟墓是一样的!区别仅仅在于你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是一件外加的机器。”一旦揭开这个所谓“秩序”“文明”的社会的面纱,我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欺骗”“贫穷”“暴力”们的影子。羔羊般的兰姆无能为力,他只能沉浸在他的幻想中:“总有一天,时髦绅士也许会搀着一个卖鱼婆走出她那鄙陋的住所,或者帮助某个卖水果的妇女捡起她那失散的苹果”(《关于尊重妇女》),扫烟囱的孩子还能继续得到詹姆斯·怀特们的宴请(《扫烟囱的孩子礼赞》),而伦敦的乞丐们则可以自由行乞(《关于京城内乞丐减少一事之我见》)……冷峻的现实让姐弟二人把疯人院当作生命的驿站,只有从那里他们才能获得坚持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热爱生命,可病魔却逼迫着他们不得不时常商量死亡。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让玛利先死,以免孤苦无助。可一向仁慈的上帝这一次却连这也没满足他们,查尔斯在1834年摔伤,旋即竟撒手西去,剩下个生命力顽强的玛利又独自与命运抗争了13年。就在这样的大痛苦中,兰姆竟然写下了大量幽默生动的精典散文,汇聚成两集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独领风骚的《伊利亚随笔》。在兰姆的笔下,你找不到一滴眼泪,尽管他最有资格痛苦;你看不到半丝抱怨,尽管他最有权利诅咒。他是英国独一无二的幽默大师。兰姆自己说:“我练成了一种习惯,不把外界事情看重——对这盲目的现在不满意,我努力去采取一种宽大的胸怀,这种胸怀支持我的精神。”他不仅自己微笑,还要让他的读者微笑。他从不像大多数作家那样,以启蒙读者、教育读者为己任,更不会让自己的痛苦体验成为资本,换取大众廉价的同情。他只愿奉献给大家以最单纯美丽的心灵,而这给予人们的恰恰是灵魂深处的净化。其实“伦敦所有的大街小道全是纯金铺成的——至少说,我懂得一种点金术,能够点伦敦的泥成金,那就是爱在人群中过活的心”。(《致华兹华斯的信》)——所以,兰姆的凡人琐事才能磁石一般抓住读者的心。对此,兰姆的研究专家沃尔特·佩斯说得好:“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甚至雪莱,由于他们大大卷入了他们那个骚动不安的时代而成为世人瞩目的人物,但是他们作品中的某些内容却不免由于时易势移而有所减色,反不如另外一种作家——他们似乎并不怎么参与当代的重大事件,对那些大事并不怎么关心,甚至还可能有点儿漠然视之”,“结果,他由于自己博大的同情心反而赢得了一种持久的道德影响”。是的,兰姆的笑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他的作品影响了包括中国的萧乾、朱湘、李广田、梁遇春、冯亦代等在内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并将继续影响下去。我想,兰姆的精神正是人类尊严的最佳体现,以笑去面对泪,在大痛苦、大悲哀中挺直脊梁,这才是为人的骄傲和自豪。壮哉,兰姆!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