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3.论修身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13.论修身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

ID:1167277

大小:7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3论修身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四书五经》之《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它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的。《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语言精练且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的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修身》中选录了《论语》中的《为政》《里仁》《子罕》《卫灵公》《宪问》《颜渊》《公冶长》《雍也》《子路》《述而》《子张》中相关的篇章,主要讲修身做人之道。修身就是修饬身心以合乎“仁者”的要求,也说修身是一个过程,一个走向仁者的过程。阅读时要注意所选的各章之间的联系,体会文中所阐述的孔子关于修身的见解。字词梳理1.字音原壤夷俟(sì)子路愠(yùn)逾矩(yújǔ)(ní)文质彬彬(bīn)叩其胫(jìng)俨然(yǎn)(yuè)内省不疚(jiù)长戚戚(qī)毋意(wú)杇(wū)勿施于人(wù)不孙弟(xùntì)匿怨(nì)滥(làn)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三十而立:立,站得住的意思。 愠:怒,怨恨。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粪土:腐土、脏土。毋我:这里指自私之心。毋固:固执己见。孙弟:同“逊悌”。毋必:必定。质胜文则野: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文质彬彬:彬彬,指文与质配合得很恰当。夷俟:夷,双腿分开而坐。俟,等待。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杇: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于予与何诛:意为责备、批评。足恭:一说是两只脚作出恭敬逢迎的姿态来讨好别人;另一说是过分恭敬。这里采用后说。: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和,车就不能走。质胜文则野:质,朴实、自然,没有经过修饰的;文,文采,经过修饰的。文胜质则史: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剖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也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此句从孔子少年时代求学开始直到逐渐走向“仁者”的长期过程。今天看来,这段话仍然对我们有启迪:第一,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剖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这里,孔子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人的信用比喻成车子上重要的部件一样,人没有信用,就好比车子没有重要的部件一样,无法行于世上,巧妙地说明了信用对于人的重要性。诚信在当今社会中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翻译: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剖析:这一章里谈的是孔子对人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时代对人一生的影响,特别注重为人要从“孝悌”开始,这样才能修身养性。原壤是一个人名,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这个人是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在孔子的旁边,不知道有一个什么动作,总之是不大像样的。孔子就骂他说:你这个家伙,年轻时对兄弟姐妹不好,没有友爱,一生之中,又没有值得称道的事,人生的成果何在?对人生含糊一世,对自己没有交代,年纪活得这么大了毫无作为。说到这里,孔子就用手杖轻轻敲他的小腿,当然不是狠狠地打,妙就妙在敲他的小腿。是老朋友,没有打他的必要,只是打他人生不踏实,腿跟没有落地,做了一辈子人,只是好比无根的草,与土壤同腐而已。从这里看出孔子认为不注重亲情、孝道是道德沦丧的起点。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剖析:“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翻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剖析: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这里的“内省不疚”与“君子不忧不惧”是因果关系。孔子认为当遇到诽谤、批评时,首先要自省,确认自己没有过错,就可以无忧无惧了。6.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翻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剖析:这段话是说君子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保持始终如一的做人准则。“居处恭”,是说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也要谨受规矩,严格自律。“执事敬”,是讲做事要认真,一丝不苟。“与人忠”,是讲与人交往、共事的基本原则要忠诚、守信。“不可弃”表现出了孔子对信念、对道德行为准则的坚定不移。二、重点语段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剖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儒家所说的道,抽象地说,即人生事物当然之理。具体地说,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日常相处,待人接物的道理。闻道之后,有消极、积极两种做法:消极的做法是由道理上的明白,落实到自身行为的实践;积极的作法是经由教育使更多人明白这种道理;倘若再有机会,则进一步经由从政来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孔子一生信仰这个“道” ,追求它的实现。这是孔子生命最高的价值所在。试想,一个人的理想获得实现,不就是他生命意义的完成吗?在孔子的思想中,当然是觉得学到真理、也就是道,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要是在某一天的早上他突然领悟了真理,那么,人生也就了无遗憾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真理的热爱和执著追求。短短七个字,令人感动。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剖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朱熹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是对己,恕是对人。“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3.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剖析: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从这里也看出了孔子在真理面前是不退让的。“以德报怨”虽然高尚,确实如孔子说的那样不值得提倡。要求普通老百姓“以德报怨”更是难上加难,真能做到“以直报怨”就不错了。尤其是如果提倡“以德报怨”,还可能会在客观上起到纵人作恶的作用,不对恶进行必要的处罚,就不可能很好地对恶起到制约的作用。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点小摩擦或小恩怨是难免的,在那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能以宽大的胸怀“以德报怨”地对待别人,我相信许多情况下会得到别人的积极响应,并能有效化解原本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心结。所以有的时候“以德报怨”的方式亦不妨一试。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剖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这句话是我们今天依然经常使用的句子。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一个心胸坦荡的人要比一个经常忧愁的人健康得多。所以“君子坦荡荡”是于人于己都有益无害的健康心态,也是一个人的快乐基础之一。许多人都知道“君子坦荡荡”很好,“小人长戚戚”不好,可是为什么许多人在行动上还是难以做到“君子坦荡荡”呢?关键是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在作怪,而且还缺乏一种承担责任的勇气。比如我们有的时候难免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时我们就应该道歉的道歉,该纠正的纠正,该赔偿的赔偿,自然就能做到“君子坦荡荡”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处于某种有意无意的竞争环境之中,比如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甚至亲人之间,对于那些有自信的人,自然会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地去竞争,而有些缺乏自信的人,或明知道自己竞争不过别人的人,则缺乏坦荡荡的勇气。所以要想做到君子坦荡荡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自信。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剖析:这段话言简意赅,确切地说明了文与质的正确关系和 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质朴与文采是同样重要的。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直到今天,外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统一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结构简析第一节(“吾十有五”至“以杖叩其胫”)写修身是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完善自己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坚定的信念。第二节(“不患人之不己知”至“何忧何惧”)谈修身的方法——内省。孔子十分强调自省。第三节(“参乎”至“以德报德”)讲忠恕之道,这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第四节(“质胜文则野”至“听其言也厉”)孔子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并指出了君子的特征。主旨浅探本文节选了《论语》中的关于修身的内容,紧紧围绕“论修身”这一中心进行论述,论述中包括:一生的学习过程及不懈的追求,自省是重要的修身方法,孔子“仁”的核心内容之——忠恕之道,君子的修养。文中在论修身的同时,还涉及到了与修身相关的“忠”“信”“仁”,特别指出了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即“四绝”。文法览胜《论语》的语言特色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因此《论语》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与启示性的语句。这些语句大都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读来给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感受,颇似后世的散文诗,以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表达的生动传神、韵致的含蓄隽永而受到推崇。游国恩认为“《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迂徐含蓄的风格”,“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胡念贻认为,《论语》中“一些格言式的表述哲学理论的语句”,大多“富有文学意味”,这些语句“词约义丰,在简短的文字里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几个字或十数个字常常是多少年生活经验或长时期的观察所得的结果,文字本身也常常饶有韵味”,“不独内容深厚,语言也富有变化,能够很恰当地表达出说话的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类语句虽然“朴素无华,却能一下打动人的心灵”。尹建章也对《论语》富于艺术性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语言特色表现为:(一)通俗平易而又精粹雅致的“口头语言”;(二)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使得语言更加含蓄、形象、生动”;(三)虚词运用纯熟自然加强了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感。因此《论语》的语言“达到了贴切、通俗、精练的境地,形成了它的字稳句妥、文笔流畅的特色”。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