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 14.论民本名师导航 语文版必修5

ID:1167331

大小:84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4论民本名师导航内容感知孟子主张“兼爱”“非攻”,而战国时期,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儒家的政治主张不太符合社会实际。《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提出了性善论观点,认为民贵君轻,社稷也可变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重大发展,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这种新的观念,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新的变革,和同时代的学术家相比,独树一帜。《孟子》在写法上极具特点,形式上仍是对话体,但和《论语》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词锋犀利;还善于用比喻来说明问题,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本文从历史的教训谈起,用了大量的譬喻说明得民心的重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论证严密,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本文节选了《孟子》中的五个片段,分别从施仁方法、军队战事、国民经济及人君修养四个角度详尽地阐述了他的民本思想,论证方法多样,有举例,有比喻,有对比,还有类比,气势磅礴,充分显示了孟子的善于雄辩的特点。字词梳理1.字音粢盛(zīchéng)鹯也(shàn)走圹(kuàng)勿施(wú)沟壑(hè)邪侈(chǐ)不孥(nú)曰鳏(guān)哿矣(gě)仓廪(lǐn)茕独(qióng)糇粮(huó)于橐(tuó)思戢(jí)戚扬(qī)爰方(yuán)狗彘(zhì)庠序(xiáng)2.多音字3.词义社稷:古代帝王、诸侯建国,立坛以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是政权的象征。社,土神。稷,谷神。得乎丘民: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戴。得,获得。乎,于,对,引进动作产生的对象。丘民,民众。丘,众。以时:按时。以,依、按、凭。施尔:施,加于其身。尔,如此。犹水之就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就,趋向,动词。走圹:走,音còu。圹,原野,旷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鱼逐向深水,将鸟雀驱入丛林,结果很难捕捉到。比喻把可以依靠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7用心爱心专心 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引自《诗经·大雅·桑柔》。淑,善,好;载,句首语助词,无义;胥,相;及,与;及,到;溺,落水。胜诛:杀尽。胜(旧读shēng),尽,如,不胜感激。疾视:怒视。疾,怒,强狠上。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亲,亲近,爱。死,为……而死。恒心:指向善的思想。之善:之,往,走向,动词。奚暇:有什么空闲。奚,何。暇,空闲。毁诸:诸,兼词,之乎的合音。已乎:已,止,不。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爰及姜女: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4.通假字为丛驱爵(“爵”通“雀”)是罔民也(“罔”同“网”,用网捕捉。欺骗、坑害的意思)思戢用光(“戢”通“辑”,和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王政可得闻与(“与”通“欤”)苟为不畜(“畜”通“蓄”,积蓄)5.一词多义7用心爱心专心 6.词类活用死其长矣(死,为动用法,为……死)罪人不驽(本指妻子儿女,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牵连妻子儿女)莫之死(死,为动用法,为……死)从而刑之(名词用作动词,施刑)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无夺其时(使丧失)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名词用作动词,陷害、坑害)老者衣帛食肉(名词活用作动词,穿)王如善之(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认为……好)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闺内,古代女之居内)(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室外,古代男子居外)7.古今异义罪人不孥(古义:惩罚罪人;今义:有罪的人)至于岐下(古义:到;今义:表另提一事)8.特殊句式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定语后置)而民莫之死也(宾语前置)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定语后置)有司莫以告(省略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宾结构后置)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善哉言乎(主谓倒装)于王何有(宾语前置)7用心爱心专心 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剖析:这句话是本文的纲,它居高临下,统领全文,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精华。开篇,孟子就直入主题,认为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这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另外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2.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剖析:这句话极其简省、形象地说明了获得民心的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如此罢了。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孟子劝诫国君施仁政的根本途径,也是他的民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课文第二至第五部分都是围绕这一句展开的。其实,这个民心问题,就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3.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剖析:此句采用的论证方法很有特点。单从句子本身看是类比论证。他说:替深池把鱼赶出来的是吃鱼的水獭;替森林把乌雀赶来的是吃鸟雀的鹞鹰;以这两个常见、形象、同类的自然现象引出替商汤王、周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残害老百姓的夏桀和殷纣王。这种类比的方法,使其说理形象、透彻、有力,从反面说明了桀、纣不行仁政的悲惨结局,另外,联系上下文看,这里还采用了正反对比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真是一箭三雕,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雄辩的特点。二、重点语段1.课文第三个文段。剖析:本章亦是紧接上章,仍是从对行为方式进行的讨论,仍是对“爱民”的阐述。爱民者得民拥护,不爱民者民见死不救。这次邹、鲁的争斗,就是鲜活的例子。孟子所说以及所引曾子的话,都是对孔子“对等原则”的发挥。孔子学问的中心是“仁”,即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这就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对等原则。《诗·大雅·抑》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是依照这个对等原则。你投入了“爱”,才能得到爱的回报;你投入了“信”,才能得到诚实的回报。如果你对别人是欺骗,那么别人也会不诚实。所以人如果失去了爱心,别人也就会敬而远之了。邹穆公粮仓积满,府库充足,相关的官员却没有报告,这就是居上位者残害下面的百姓。这里面还牵涉一个问题,即君王爱民而官更违之。据说邹穆公是比较爱民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在灾荒的岁月百姓中年老体弱的大批死亡而被弃尸于沟中,年轻力壮的四散逃荒有近千人的景况呢?这就是任用贤才的问题了。所谓贤才,不仅仅是能干,懂得管理,更重要的是应有一颗爱心的拳拳之心。2.第五个文段从开头至“哀此茕独”。剖析:7用心爱心专心 明堂是天子的庙堂,凡祭祀、朝会诸侯、飨功、养老、教学、选士等意义重大的活动,当在这里举行。具有特殊的内涵与神圣的精神。齐宣王所说的这个明堂,是周武王东征时所建的,它表现了中国文化,同时象征了当时中央政府周天子的尊严。在齐宣王的心目中,虽然久已不闻尊周的口号,可是还没有一个诸侯敢明目张胆地提出灭周的主张。齐宣王这时把国家治理得很有规模了,在他心里,不能说没有取周而代之的野心。拆毁明堂,何尝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可见他有蔑视和反抗中央周天子的微妙心理。但在孟老夫子面前,又怕碰钉子,不敢开口,于是借口是外面有人传说。换言之,是民间的舆论如此,借此来试探孟子的意向。否则的话,假如他没有这个念头,根本认为不可行,就不必问孟子拆了好呢,还是不拆好呢?孟子避开正面,不谈尊周与否的问题。他只说,这是王者之堂,象征着王道思想,您如果要想行王政的话,最好不要把明堂毁掉。这就引出了齐宣王的问:你所说的王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孟子惯用的巧妙的方法,能把握住听者的心理,顺应听者的喜好,先把话题引到想说的道理上,再展开阐述。其实对于王道仁政,孟子已经说过好几次了,而这里齐宣王还问孟子什么是王政,这就显示出齐宣王对孟子的意见,也许是根本没兴趣,从来就没有专心听过,所以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来。也许孟子所提倡的有关仁政学说,颇受当时社会民风的欢迎,各方予以好评,齐宣王不得不对孟子表示尊敬。也许这时候仁义还有利用的价值,可以披起仁义的外衣,而进行实质上的侵夺兼并,所以不得不向孟子请教。这也可以说是齐宣王的可怜处。再反过来看孟子,他也很难堪,他希望推行王道仁政,但屡次被齐宣王在重要关头,来个太极拳的推手,推得远远的。于是他又再顺着齐宣王的话,接上去,还是推崇他的王道思想。用心之苦,实在苦得也很可怜!他们两个,虽然互相尊重,而彼此似乎又话不投机。在这里,孟子被直接问到王政的本题上去,自然有点兴奋了。我们知道,孟子是一直以孔子的学说为标榜。而孔子对于政治,是推崇上古以及文、武、周公的政治风范的。所以孟子就举出周文王的政绩答复说,以前周文王在岐山发祥之初,走的就是传统王道精神的政治路线。第一点,“耕者九一”,对农民只收九分之一的田赋。第二点,“仁者世禄”,是说当时的政府官职,大多数是世代相袭的。第三点,“关市”方面,关卡和互市,也就是现在的关税和商业市场上的捐税。这在文王时期是“讥而不征”的。只是派人巡察,看看有没有非法之物,顺便了解货物的议价状况,并不需要收什么关税、交易税之类。因为在当时的战国,征敛相当繁琐、严苛,常常弄得民不聊生,所以他提出这一点。第四点,说到周文王时“泽梁无禁”。泽为水泽,梁指山林。广义地说,就是无论上山下海,包括河川资源的开发,山林资源的开发,都是没有什么禁令的。人民在这方面的生产是自由的,但人民也懂得节制,不至于弄到资源枯竭。在司法方面,孟子指出“罪人不孥”。就是罪不及妻子,个人犯罪个人承当,自己受法律制裁,与家属无关。这句话在今天的年轻人听来,觉得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大家目前所认识的法律,本来就是如此,似乎这句话是多余的。可是在还没有推翻清朝以前,中国几千年来的法律,不像今天民主制度的法治精神。由春秋战国到清代的几千年帝制中,有许多情况,都是“罪及妻孥”,乃至于一人犯罪,可以诛灭九族,全凭当时专制帝王的意思而定。所谓“人主”者,朕即国家,朕即法律,他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他说的话就是最高法律。在这种情形之下,孟子讲这句话,就非同小可了,可以说孟子相当大胆,凭他的浩然正气而对宣王进谏直言。接着,孟子又举出在周朝的王道政治上,社会福利事业的成功,他说:鳏、寡、孤、独这四种人,是社会上最困苦无依的人。文王当时,凡是仁政爱民的措施,一定先顾及到这些人,使孤苦无依的人优先得到利益。他同时引用了《诗经·小雅·节南山·正月篇》第十三章,最后两句“哿以富人,哀此茕独”来强调穷人的可怜。结构简析课文共五个文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部分总领全文,以下四部分为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阐述民本思想,而各个部分内部总体上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1.第一部分总领全文,为全文的纲,先提出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用心爱心专心 然后用三个论据来论证:(1)得民为天子;(2)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3)社稷不为民则变置社稷。通过比较,不难看出三者的主次关系是民贵于社稷,社稷贵于君,这样便自然得出“民贵君轻”的结论。2.第二部分从施仁政的方法谈“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论证民本思想,主要课文先举桀纣这一反例说明得民得天下,得民之道是得其心,得其心就要推己及人,并指明要长期施行仁政。3.第三部分由军事事件引出“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说明民众有反抗君方虐政的权力,论证“施仁得民心,得民心,便得天下”。4.第四部分从经济角度论证“施仁得民心”,从而得天下。这一文段涉及到了孟子“仁政”主张的核心问题,即为民“制产”。他的“仁政”即是要求当政者,本着那点仁心,“为民制产”,使民众有一口饭吃,有受到基本教育的权利。5.第五部分从人君的个人修养角度,阐述“人君推己及人,得民心,王天下之易”。主旨浅探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本文是论辩性议论文,主要表现孟子的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2.通过“民贵君轻”的认识,还可以看出孟子的民主理想。但他的这种民主思想没有制度的保证,因为,没有发现投票选举的制度使“得乎丘民”的人成为天子。几千年来,天子一般都是子承父业,或者是战争的胜利者,或者是利用亲戚关系谋夺,或者以其他方式谋夺。现在社会的选举制度,实现了孟子的这一民主理想。谁的政策主张获得全国多数公民的欢心,他则为总统;谁的主张能赢得选区里的多数选民的选票,则为议员;获得总统和议会欢心的,则为部长;获得省多数公民欢心的则为省长;获得省长和省议会欢心的,则为厅长等等。这样,也使“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成为制度,成为现实。现在,有一些儒家学者反对民主,这是错误的。孟子有民主思想,但没有设计出具体制度来实现民主理想。因此,以儒学反对民主是错误的。也有一些民主人士反对儒学,这也是错误的。古代儒学家虽然没有设计出民主体制,但孟子有民主的理想。文法览胜打蛇贴棍上——孟子辩论艺术赏析《孟子》一书善于辩论,这一点在本文中也很突出。我们选取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片段来赏析,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这个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就是第五部分的后半段,孟子才开始说“王政”,还没有讲到正题上去,齐宣王就已经听不下去了,“善哉言乎”意思是说,你讲得好,讲得很好,但我不想施行。把“王政”这个正题用太极拳的推手往外一推,这时孟子就用打蛇贴棍上的办法,采用紧逼盯人的姿态,追问齐宣王,您既然认为很好,为什么又不实行王政呢?齐宣王答得很妙,他说我有一个毛病,我非常爱好财富。这句答话,在表面上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但也很妙。孟子要他优先救济社会上最困苦的四种人,这当然是要花钱的,而他却说我爱钱,舍不得花!齐宣王的“太极拳”由“好乐”“好勇”,这里又升高到第三段的“好货”了。在中国文化中“声、色、货、利”这四件事,全是坏事。7用心爱心专心 孟子又继续引用《诗经》的记载作补充说明。他说,公刘当年好货,但能推己及人。他首先教导人民,因地制宜,努力耕作,增加生产。在秋天丰收时,将粮食堆满在仓库里,还有许多粮食放不下时,只好堆积在仓外。另外,制造干粮,放在橐里、囊里,以便人民迁移时可以随身携带。由于仁心德政的措施,投靠他的百姓愈来愈多,逐渐地便富强起来了。于是他又整军经武,把老百姓集中起来训练,等这些都差不多了,才带了弓箭,装备着干戈斧钺等各种武器,浩浩荡荡地由漆沮出发,回到他原来的封地豳邑,复兴他祖先后稷的旧业。所以留守的人有露天堆积的米粟和充实丰富的谷仓,出发的人有包裹好的干粮,如此准备妥善,才向目的地进发。周代也就从这时开始,渐渐兴盛起来。以此顺应宣王,身为一国之君,喜欢财富是应该的。如果能效法先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从事生产工作、藏富于民的话,齐国得以富强,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在这里,可见孟子的诱导教育,以及紧逼盯人的技术,和齐宣王的推脱功夫是同样高明。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声色货利,没有不爱好的。只是对这四件事的欲望,程度上有大小的不同而已。孟子从心理这一方面发挥,说明人人都是同样爱好这些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只要扩充这大家都爱好的事,并导之正途,那么不但对社会无害,而且能收到移风易俗的效果,反而是国家、社会、人民的福利了。我们所谓现代化的第一流强国,正是“声色货利”最先进的国家。反之,就是尚在落后、尚未开发中的国家。这时候,齐宣王的下一招又来了,刚才一招没有推成功,他再来一个太极拳的“野马分鬃”。齐宣王说,孟先生,你有所不知啊!我不只爱财,我还有一个大毛病,我好色。孟子说,不要紧,好色有什么关系。他又提出周朝的太王——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的故事,他也有好色的档案,在《诗经·大雅·绵之篇》里就有记载,当年太王为了躲避狄人的攻击,要迁往岐山,通宵整理行装。第二天一早,骑马出发,沿着漆水、沮水,到了岐山的下面。带着他喜爱的外国太太姜女,到这里察看未来定居的地方。在那个时候,大王的国境之内,家家户户都是成双成对的,没有嫁不出去、找不到丈夫的怨女,也没有娶不到太太的旷男。每一个家庭,都幸福圆满。现在你齐宣王好色,有什么关系,只要和大王一样,把你好色的心理扩而充之,使全国百姓都能有美满的家庭生活,这岂非是大好事!你怎么还耿耿于怀呢?孟子在此举先王为例,谈好货好色,只是一种权巧方便,借此诱导宣王向他们的功勋德业看齐而已。像这样的对话,《孟子》中很多,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孟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的尴尬处境,并有随机应变、抓住关键、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特点,在此可见一斑。7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