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民本民本的今与昔知识精讲语文出版社一.本周教学内容:《论民本》:“民本”的今与昔[学习过程]一、本讲主要内容及学习目标文本解读方面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并大致了解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它的进步性和它的局限性。知识积累方面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是、既、畜、胜、尤、衣、几、以、之、于等),总结归纳特殊句式的规律并能举一反三,进一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二、课文分析1.孟子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即今山东邹城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与孔子相似,孟子也曾周游列国,极力说服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以实现其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远大抱负。由于各国之间都以力相争,他却言仁义不言利,终不能被任用。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因为孟子为人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使《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仁政和王政是其政治学说的核心,他的思想对后来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为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2.文本品读第一节:“民贵君轻”的震古铄今之论[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桓公十四年)等语。周人灭商后,周公总结的一条最重要的政治经验便是敬天保民。儒家创始人继承了这些保民重民的思想,将民摆在为政的首要位置,“修己以安百姓”成为孔子仁学政治观的主要内容,然而将民本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理论的是战国时代的孟子。朱熹解释说:“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四书章句集注》)照孟子的说法,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有民、天子、诸侯、大夫几个方面。社稷是祭祀谷
神土神之处,如果以洁净的供品按时祭祀,却仍不能免去水旱灾害,就应该变置它。社稷是一个政权的象征。这实际是说,一个政权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就可以改变它。在这层层结构中,天子具有最高的地位。但是他只有得到民众,才能做天子。在孟子看来,政权的更迭,君王的易位,都取决于民众的态度。在社会的政治结构中,民众是基础和前提,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君和民相比,民的作用更为重要些。第二节:好仁者得天下——民心决定论[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第三节:违仁者失天下——民心决定论[参考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杀了他们吧,无法杀尽;不杀吧,又恨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死难而不去救,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饥荒年头,您的百姓,年迈体弱的填尸沟壑,壮年人逃往四方,将近上千人了,然而您的粮仓里粮食满满的,库房里财物足足的,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这就是对上怠慢国君,对下残害百姓啊。曾子说过:‘警惕啊,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回报你的。’百姓从今以后可以反过来这样对待他们的长官了。您不要责怪他们了。(如果)您能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愿为长官赴死了。”孟子对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以逞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判,甚至斥责为“率兽而食人”(《孟子·梁惠王》)。孟子对君臣关系,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曾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这是基于宗族统治集团的利益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的否定。我们可以把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重民众、申民心、限君权。第四节:制民之产——理想社会的蓝图[参考译文]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能保持一颗恒定的向善之心,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如果没有恒定的向善之心,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是在坑害百姓。哪有仁德之人在位还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要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后引导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乐于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就使百姓)连维持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空闲去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
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对待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头发白了的老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孟子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民不饥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通过宣扬“民本”以施行“仁政”,又通过施行“仁政”以实现“王道”,这就是孟子民本思想的实质所在。通观《孟子》一书,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确是充分的,确实是伟大的;然而同时,它也确实是为地主阶级的主权政治服务的,它明确地隶属于孟轲之王权政治思想体系之内。孔孟将“仁”提升到人道之极的高度,建立了以“仁”为根本,以“义”为原则,以“礼”、“乐”为表现形式的儒家仁学思想体系。“仁”是“人之安宅”,是人类和每个人的最后的精神家园。“仁”所包含的对于人类生存的关爱、对于同类生命的恻隐之心、对于他人的友善、怜悯与同情,应当成为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终极依归。一切政治的、经济的措施和目标,最终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一切以非人道的手段、或“假仁”为手段以达到政治目的、实现经济指标的做法,或将巩固政治权利、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现实需求置于人道原则之上的行为,都是与孔孟“仁道”精神背道而驰的。虽然中国历代统治者们大多并没有真心按照孔孟的精神去做,但孔孟仁学的上述思想贡献的价值却是极其重要的,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三、文言知识归纳总结及考点分析1.实词①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②牺牲既成,粢盛既洁既,已经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③苟为不畜,终身不得。畜,指平日积聚,储藏。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畜,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人养的禽兽。④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能杀尽。沛公不胜杯勺(《鸿门宴》)旧时栏楯,亦遂增胜(《项脊轩志》)(2004江苏)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⑤君无尤焉!尤,埋怨。⑥衣帛:穿丝织的衣服。衣,动词,穿。2.虚词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06年江苏卷)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报》(06年四川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05年江西卷)祭祀以时:“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于死亡”。以,以至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把桑树种在那里”。以,把。②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尔,如此。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莫之死:译为“没有一个人为他们效死的”。壮者散而之四方:之,动词,到,往。译为“壮年人逃往四方”。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06年安徽卷)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04年江苏卷)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04年全国卷)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3.特殊句式莫之死: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未之有也:译为“没有这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有司莫以告:省略句,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译为“官员们没有一个向您报告(这些情况)”。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按时祭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译为“把桑树种在那里”。4.文中的成语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雀者……:“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去了。后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向对方。②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出尔反尔”,常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附录:《孟子》中的成语及熟语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缘木求鱼箪食壶浆揠苗助长出类拔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富不仁富贵不能淫胁肩谄笑自暴自弃不为已甚夜以继日好为人师金声玉振知人论世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题:逄蒙①学射于羿②,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③侵卫,卫使庾公之斯④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⑤,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⑥矢,而后反。”[注]①逄蒙:羿的学生,后背叛羿,帮助有穷国的相寒浞杀死了羿;
②羿:传说是古代有穷国的国君,以善射闻名;③子濯孺子:郑国大夫;④庾公之斯:卫国大夫;⑤尹公之他(tuō):卫国人;⑥乘:四。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亦羿有罪焉是:这件事B.薄乎云尔,恶得无罪!恶:凶恶C.夫尹公之他,端人也端人:正派人D.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虽然:即使这样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逄蒙学射于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是亦羿有罪焉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C.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D.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3.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庾公之斯)曰:‘吾生矣。’B.(子濯孺子)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C.庾公之斯至,(尹公之他)曰:‘夫子何为不执弓?’D.(子濯孺子)抽矢扣轮,去其金4.下列各项中对选段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孟子称赞了尹公之他的“取友必端”。B.孟子赞扬了庾公之斯的为人正派。C.孟子认为羿被杀害也是因为他没有认清逄蒙的“不端”。D.孟子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5.请翻译下面一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戴盈之①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②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注]①戴盈之:宋国大夫②攘:捉6.请用“/”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7.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报任安书》)B.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能杀尽。朽木不可雕也,……于予与何诛(《论修身》)C.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项脊轩志》)D.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报任安书》)
[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1.B(恶:怎么)2.D(用,拿)A(向;在)B(句末语气词;哪里)C(的;主谓之间不译)3.B4.C5.[参考译文]戴盈之说:“税率十分抽一,免掉关卡和市场的征税,今年无法办到,请允许我们先减轻税收比例,等到明年再彻底实行,怎么样?”孟子说:“现在有个人,每天偷掳邻居的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种偷窃行为不是一个好人的行为。’他回答说:‘请允许我先少偷一点,每个月偷一只鸡,等明年我就一只也不偷了。’如果已经知道那么做不合适,就应当尽快改正过来,还等什么明年呢?”6.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7.A(养)B(杀;责备)C(将近;桌子)D(众;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