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神游物外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深入阅读,体味庄子的哲学思想。3.理解、把握原文,对庄子的哲学思想进行辩证分析。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北冥( ) (2)鲲( ) (3)抟( )(4)夭阏( )(5)蜩( )(6)舂粮( )(7)蟪蛄( )(8)泠然( )(9)濠梁( )答案 (1)mínɡ (2)kūn (3)tuán (4)yāoè (5)tiáo(6)chōnɡ (7)huìɡū (8)línɡ (9)háo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众人匹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未数数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泠然善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循其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奋发 (2)堂上低洼之处 (3)阻塞 (4)比 (5)急切追求的样子 (6)轻快的样子 (7)原来的话头2.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______”(2)小知不及大知:通“______”(3)此小大之辩也:通“______”(4)而征一国者:通“______”(5)而御六气之辩:通“______”答案 (1)溟 (2)智 (3)辨 (4)能 (5)变
3.古今异义(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年不及大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众人匹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穷发之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神人无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游动的雾气 野生的马 (2)很饱的样子 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寿命短的 农历十二月为29天的年份;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鱼鲜等产量少的年份(4)一般人 大家,多数人 (5)旋风。旋风盘旋而上如羊角 羊头上的角 (6)毛,指草木 头发 (7)虽然这样,是两个词 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8)无所为,故无功业 没有功劳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知(2)辩(3)志(4)名(5)息(6)图答案 (1)智慧/知道 (2)通“变”,变化/通“辨”,区别 (3)记载/志向/记忆/做标记 (4)名称、名字/立名/命名、起名/说明白/著名的 (5)风/停止/叹息 (6)计划、打算/地图/商讨5.掌握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而后乃今将图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彼于致福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德合一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向南飞 (2)名词用作动词,南行 (3)动词使动用法,使……到来 (4)动词使动用法,使……满意6.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2)于答案 (1)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它/动词,到/指示代词,此,这 (2)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到/介词,对于/介词,被/介词,比/介词,对7.翻译下列文中的句子(1)南冥者,天池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去以六月息者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彼且奚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彼且恶乎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大水池。(2)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3)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挡它。(4)它将要到哪里去呢?(5)他们还凭借什么呢?三、名言警句1.课内名句(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3)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2.课外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4)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6)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8)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9)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10)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他生活贫困,以编草鞋为生,但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于抱犊山中。作品: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秋水》等。二、背景展示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的时代。他处在一个动乱、痛苦的社会中。庄子的出生地在宋国,位于洛阳附近,是一个小国,又处在兵家必争之地。宋国本是殷商民族败亡以后的残余,被征服者的历史,总是涂上许多悲惨的色彩。而到了庄子的时代,征服者周王朝的权威,也只剩下一抹斜阳,蜷缩在洛阳的城头。庄子只在家乡当过管漆园的小吏。春秋时期征战不断,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后来,他连管漆园的小官也不想当了。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现实世界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间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逍遥游》等著名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浪漫主义巨著——《庄子》。三、文化常识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文白对译
(《逍遥游》)
eq\f(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 全 矣!” 庄子,不是鱼,我说你不知道鱼的快乐,理由是很充分的了!”庄子)(《秋水》)于丹教授认为,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远是更高旷的苍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超越。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下面就让我们走近庄子,去感受他的逍遥与自由。下面是本文的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1)《逍遥游》中写世间万物有所待,写到了哪些事物?请根据已给提示,将空缺的①②处补充完整。(2)《逍遥游》中写世人也有所待,写到了哪些人?请根据已给提示,将空缺的③④处补充完整。
(3)《秋水》中写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请根据已给的庄子的特点,在空缺的⑤处将惠子的特点补充完整。答案 ①野马、尘埃、大舟、小芥有所待 ②蜩与学鸠有所待 ③宋荣子有所待——修养不够 ④列子有所待——尚待风力 ⑤力辩、求真、拘泥1.“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第一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自《齐谐》,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故而作者引“汤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2.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多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也许作者在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3.如何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网中,关系网的束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要摆脱这种束缚,只有从主观上、自我上下工夫。把自我看得越重,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大;把自我看得越轻,获得自由的障碍就越小;把自我视作不存在一般,就可以解脱了。“至人无己”,正是这个意思。人把自己看得很重,主要在“功名”二字。在功名上的追求越多、越高,自我就越膨胀。要做到“无己”,首先要放弃功名上的追求,做到“无功”“无名”,因此说,“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追求自由,给人一种超拔之感,使人心灵旷达;也有人认为庄子追求“绝对自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提示)(1)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进行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2)庄子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得,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3)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越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因此,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逍遥游》善用寓言故事来说理。文章第一段用了鲲鹏、野马、尘埃、蜩和学鸠等物象,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文章第二段大年的冥灵、大椿、彭祖等与小年的朝菌、蟪蛄相比较,说明事物无论短命还是长命,都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一步证明了第一段的观点。技巧点拨寓言说事讲理,形象大于思想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通过虚拟的故事来说明某种哲理,从而达到教育或讽刺的目的。篇幅大多比较简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寓言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庄子的散文善用寓言来说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学性。在先秦散文中,寓言是文学性的重要标志。庄子散文里的寓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寓言在文章中的密度大,许多文章基本上就是由几个虚构的故事组成的。如《逍遥游》基本上就是由寓言故事结撰成篇的;《养生主》的文章主体就由“庖丁解牛”“右师单足”“泽雉”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组成;《秋水》中先后有七个寓言故事。可以说,寓言是《庄子》文章构成的基本材料。(2)将哲学、政治等观点渗透到寓言故事之中,文章的观点与寓言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庄子散文中的观点往往要由寓言故事加以引申,所以寓言不可能从文章中抽离出来。如《逍遥游》《养生主》《秋水》等文章中,一个个寓言故事就是一步步说理的独特形式。文章讲完了一个寓言故事,便说明了一个道理。
(3)形象大于思想,也就是作品中形象的客观意义往往超越了作家的主观意图,具有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庄子散文中的许多寓言蕴涵着前人丰富的经验,形象惊世骇俗,出人意料,往往带来更为丰富的积极意义,也具有极高的价值。总之,庄子散文中的寓言极富创造性和生命力。郭沫若说:“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艺术家。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二,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故事,那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这是对庄子寓言的最高评价。迁移运用请写一则寓言故事,来证明一种观点,不少于200个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示例)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后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一、课本素材点击素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运用示例 庄周先生,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二、课外素材宁静的钱钟书
钱钟书是学者,又是作家,是公认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杰出成就的取得,与他宁静自然、达观直率、淡泊名利的品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高尚的品性凝聚成钱钟书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文革”中,这位二十几岁便名扬四方的“文化昆仑”,竟被指派在一名女清洁工的监督下打扫厕所,但他却能一直幽默乐观地生活,即使在惨无人道的批判面前,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电视剧《围城》热播后,钱钟书的新作旧著,被争先恐后地推向市场。面对这种火爆,钱钟书始终保持静默。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钱吗?”一个著名的洋记者慕名想见他,他回话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还不错,又何必要去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无论世事如何变化,钱钟书总是安如泰山,淡泊名利,一门心思地读书写作,这才成就了他的大业。选材感言 人要实现自我的价值,需要忘记、放弃很多。人生在世,应以坦然、淡泊、率性自然以及看透浮名、看薄功利、看淡权势、看轻荣辱的态度去生活。“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鲍鹏山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人生真正的意义。这关乎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七百多年前的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庄子持竿不顾。”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在深夜孤独地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了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读后启悟 庄子无情却有情,外表超脱冷酷,心底却深埋着对人生、生命的眷恋和爱护,他的看似绝情正是他无法顺畅表达感情的反映,他智慧而忧虑的目光不时扫视着那被他弃掷了的人间。最后庄子之所以不能原谅这个社会,是因为他太渴望完美了。有人曾说庄子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人格是“审美的”,说庄子的哲学是“美学”。恐怕正是这样,是社会的丑陋逼走了庄子,而不是清高的庄子疏远了社会。但他的超凡脱俗、他的清洁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基础知识检测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 效:功效,这里是胜任的意思B.而后乃今培风培:培育、培植C.《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D.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答案 B解析 培:凭。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答案 C解析 ①②均解释为“虽然”。③解释为“况且”,表递进;④解释为“还”,助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答案 B解析 B项古今义都指“在空中回旋地飞”。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指青、黄、赤、白、黑等色;态度严肃,神色严厉。C项古义:不立名。今义:没有名声。D项古义:四季。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指整个一年,泛指岁月。4.下列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答案 D解析 D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5.翻译下列句子。(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3)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文中对天空颜色的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孟子在文中指出:只有达到一定境界的三类人,才能真正达到“无所待”的逍遥。文中描述这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二、课内阅读强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夫知效一官 效:效命B.行比一乡比:合C.而征一国者征:征信,取信D.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加:更加答案 A解析 效:功效,引申为胜任。8.下列对本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D.选段指出,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答案 D解析 A项原文没有说宋荣子是错的。B项原文没有说宋荣子“不因此奋勉”,更没有说宋荣子“懈怠”。C项原文没有写宋荣子“超然脱俗,树立至德”。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他在世间,没有急切地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2)至于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三、课外阅读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不材:不成材B.舍于故人之家舍:寄宿C.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明日:第二天D.弟子志之志:志向答案 D解析 志:记住。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答案 B
解析 先通读大意,语段主要讲“材与不材之间”这种人生态度,所以“材与不材之间”后面应该停顿;“也”用于句末,表停顿,“故”表结果,所以在“也”后面应该停顿;“若夫”为发语词,前面应该停顿;“无誉无訾”与“一龙一蛇”结构相同,所以“訾”和“蛇”后面应该停顿;“与时俱化”是一个完整结构,后面应该停顿。所以选择B项。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中大木因“不材”得以保全,而雁不能鸣却被杀,在庄子看来,只有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人生在世,凶险太多,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答案 A解析 “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能免于累”有误。原文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才能免于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2)役使外物却不为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参考译文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的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寄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雁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雁,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您将怎样对待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天道却并非真正与天道相合,因此还是不能免于受累。假如掌握了天道天德,活动就不会有所拖累。对赞誉与诋毁都无所谓,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和顺为标准,活动于虚无的境界,役使外物却不为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就会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能得到并一定如愿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只有天道无为的境界才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