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主备教师:王登伟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沁园春·长沙》,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理解它关键是体味本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其壮阔深沉的意境,理解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沁园春·雪》,了解了一些词的基本知识,对作者生平、词风、胸襟抱负也有一些认识,但尚未构建一套古诗词鉴赏的方法理论体系。本词安排在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从写作年代看它隶属现代诗词,从体式看它又属于格律诗词,这种交融使得学习本词意义重大,需通过对此词的学习为学生基本构建一个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体系,为后阶段学习古诗词作好铺垫。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本词的思想情感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解决的关键是理解古诗词作品“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反复吟诵,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词中的情。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定位:理解这首词所涉及的字词、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情感,背诵本词。2.目标解析:理解字词就是吟赏作者炼字的精到,理解意象就是把握词人是如何选择意象,并通过这些特定意象寄寓思想情感的,理解表现手法就是鉴赏此词的抒情方式。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对词中的意象的概念以及意象与情感的联系把握不清,对诗词鉴赏的方法不了解。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情况下,需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通过声、画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界,这是诗体教学的特征。五、教学过程设计课文导入:毛泽东自小就立下雄心壮志,在十六岁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名人少年多立志”,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对50位名人做过调查,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均是其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长沙志”。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5页-----------------------
问题一:在初中时,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大家都知道“沁园春”是个词牌名,那么关于词大家到底了解多少呢?明确:产生时间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诗余”、“长短句”、“琴趣”、“乐府”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问题二:诗词鉴赏讲究“知人论世”,此词的创作背景谁来谈一谈?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这时湖南省长赵恒惕再次通缉毛泽东,这首词大概是毛泽东离开长沙时所作。问题三:读悟词的上阕,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问题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明确:前三句的词序与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其正常语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地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思)。问题2:这三句主要点明了哪些要素?明确: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问题3:如果要大家用一幅图画来描绘一下这三句,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图画来表现呢?明确:独立寒秋图。问题4: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明确:中间7句。问题5: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2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5页-----------------------
曙光学校高一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2013年8月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问题6: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明确: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近观:江中→水碧船舸急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瞰:水底→鱼儿轻快畅游。可以说是远近、高低、动静等角度相结合,对照鲜明。问题7:哪些词很具表现力?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问题8:这7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到的红叶、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可总结为:湘江秋景图问题9: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者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问题三:读悟词的下阕,思考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问题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一般地,分上下两阕的词,其下阕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阕写法上写有分工,常常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问题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当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即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具体表现在中间7句,由“恰”字统领。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如将同学们的精神面貌化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同学们经常评论国家大事,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写出批评恶浊、表扬善良(激浊扬清)的文字,向军阀、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化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蔑视权贵的思想化为“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问题3:这9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5页-----------------------
明确:峥嵘岁月图。问题4:品读最后三句,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明确:词人当年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可概括为:中流击水图。问题5:最后三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以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激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问题6:下阕追忆往事,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问题四:在这首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明确: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秋风萧瑟天气凉”“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问题五: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目标检测4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5页-----------------------
曙光学校高一语文必修1教学设计2013年8月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意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A.百舸(gě)橘(jú)子洲遒劲(强劲有力)B.峥嵘(zhēngróng)携(xié)遏(è)制C.漫江(满)寥(liáo)廊挥斥(斥责)D.惆怅(chàng)稠(chóu)密解析:“挥斥”应解释为“奔放”而不是“斥责”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个诗句的常序应当是()A.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去。C.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D.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六、课堂小结1.该词用语形象生动,如:独立、染、争、击、翔。2.该词章法严谨,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忆事,“立—看—怅—问—忆—记”起到了提携全词的作用。3、写景气象博大,注意远近、高低、动静的结合,景象入画,且富层次感。4、抒情方式多样,情景交融,意趣高远。5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