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摘要:《沁园春・长沙》是风华正茂时期的代表词作,描绘了指点江山,鲲鹏击浪的壮丽人生。本文选取《沁园春・长沙》的四个英译本,从风格和意象的翻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中外学者对诗词的不同理解与翻译方法,力求对诗词的英译情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探讨。关键词:诗词;风格;意象;比较研究1引言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的诗词写出了他自己一生的道路。1925年深秋,三十二岁的重游长沙,他独立于橘子洲头,流逝的峥嵘岁月,眼前的沧海横流,未来中国的希望涌上心头,于是有了《沁园春・长沙》这一力作。如此一篇落地作金石声的佳作,有一既符合原文又易于读者理解的译文并非易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诗词》的英译本层出不穷。无论是中国翻译家或是国外学者都尽其所能将诗词的精髓展现于世。本文以《沁园春・长沙》为例,选取1976年外文出版社译本(以下简称外文版)、聂华苓(Huang-lingNiehEngle)及其丈夫保罗・恩格尔(PaulEngle)的合译本(以下简称聂译)、许渊冲译本(以下简称许译)和赵甄陶译本(以下简称赵译),从风格和意象的翻译进行比较,以展示出中外学者对《沁园春・长沙》的不同理解与诠释。第7页共7页
2风格翻译比较“天风浪浪,海山苍苍。”这出自司徒空《诗品》中的诗句形容气度豪放如天风长空呼啸,似海风苍劲有力。这里讲的“豪放”,指的是开阔雄深的诗风。(古远清,1997,107)的诗词多以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放的气魄著称,《沁园春・长沙》就是一曲气势宏大,气魄雄浑的豪放之乐。四个英译本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原词豪放的写作风格。2.1动作之豪放2.1.1物的飞动诗人在描绘鹰的行为和鱼的姿态时用了“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只此一句便有了“击”和“翔”两个力道十足的动词,体现了物的飞动之感。对于“击”的翻译,外文版、许译和赵译都使用了“cleave”一词,聂译则用“strike”一词。两个词虽都译出了搏击之义,但“cleave”包含了披荆斩棘,破浪前进的意义,更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魄,因此外文版、许译和赵译更恰当。“翔”字的使用点睛欲飞。诗人赐给水中的鱼儿以天上鸟儿的“羽翼”,使其可如飞翔一般游动,其速度之快,姿态之灵活尽收于“翔”。外文版、聂译及许译并未将其直译成“飞”,而意译为“glide”,取滑动之义,仿佛一碰它就会溜走,用以表现鱼儿不受拘束,自由灵动的动态之美。这样翻译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但是赵甄陶先生对这样的译法持有不同的观点。他指出,将“鱼翔浅底”理解成鱼在深渊里滑行只能说是“得其所哉”,这样就不存在“竞自由”的问题了。“鱼翔浅底”可译为“鱼飞跃浅水之上”,即“fishleapoutofthe第7页共7页
shallows”,这样既符合原文,又把“竞”字与上两句联系起来。(赵甄陶:1979,9)两种译法并非孰对孰错,而是各有千秋,都可以表现物的飞动之气势。2.1.2人的形象除了自然界的景物,读者从诗人主体的行为也可感受其博大的思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很好地概括出诗人和其他青年革命家的豪情壮志。“指点”意为挥洒豪情的评论。外文版、许译将其译成“pointto”,并未译出“评论”的含义,不够贴切。聂译除了运用“pointto”外还加上了“fistup,fistdown”,比只用“pointto”更加形象,体现出了外国学者喜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描写。而赵译将其译成“remarkon”,译出了“评论”之义,是比较恰当的译法。“激扬”指青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革命真理,发表文字抨击黑暗现实,激励民众奋起战斗。外文版将“激扬文字”翻译成“setpeopleafirewithourwords”,聂译为“writingsfullofexcitement”,赵译为“writinginastirringstyle”,这三个译本都表达出了文字激发民众斗争精神的作用。但是准确地讲,发表文章不仅仅鼓舞了民众,还抨击了黑暗现实,只有许渊冲将其译为“writinginblameorpraise”,涵盖了抨击与鼓励两方面的内容,更为贴切。2.2修饰之宏大第7页共7页
物与人的动作固然能表现大气豪迈的风格,以形容词为主的修饰语也有不可小觑的功用。“漫江碧透”的“漫”和“透”就是力透纸背的点睛之笔,体现了视野的宽阔和诗人的大气魄。四个译本对于“漫”和“透”的翻译不尽相同。外文版未对“江”加上修饰词,仅用“water”的复数形式描绘江的广阔。聂译用“tothebottom”,许译和赵译用“downtothebed”,表达出水的绿已扩展到江底,延伸到河床,体现了绿的透、江的阔。相比之下,聂译、许译及赵译更加形象生动,更加贴近原词的风格。3意象翻译比较诗歌是意象的艺术,意象是诗人“心物交融”的产物。《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较多,意象比较集中。词中山、水、船的意象展示了开阔的景象,挥洒了豪迈的情怀。3.1山《沁园春・长沙》中,山是主要意象之一。诗人把内心的情感交予山川,山川则给予他气势与力量。“看万山红遍”中的“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陈国民,1997,13)。四个英译本都将“山”译成“hill”。有的学者认为这样的山并非高山,可译成包含小山之义的hill。但是,“山”前有一“万”字,是远景,足见诗人要赋予山的气势。值得一提的是许译,将“万山”译成“hillonhill”。许渊冲先生翻译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的“千山”时叠用hill,加to连接两个名词,勾画出山的连绵广阔。与之类似,这里“hillon第7页共7页
hill”利用词语的叠加营造出了山与山相连,绵延不绝的审美感受,通过文字赋予读者视觉想象,避免了“hill”给人的小意象之感。许渊冲(1998,48)先生认为“汉语说一指二”,“这时的‘万’指的是‘多’,就不必译成九千九百九十九加一,可以用叠词”,即发挥了英语准确的优势。译文用广阔的画面感将视野的开阔表现得恰到好处,也体现了许渊冲先生翻译古诗词的词语使用技巧。3.2水山的绵延可表现词的主题,水的奔腾也能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天下之至刚者莫若水,天下之至柔者莫若水。”《老子》对“水德”的赞美足见哲人的智慧。一生恋水,江河湖海寄寓了诗人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眼界。《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把对青春、理想的遐想寓于水的流动中。“漫江碧透”即以“水”抒情,写出了心的博大。外文版和赵译将“漫江碧透”的“江”译成“waters”,聂译和许译都为“river”。“waters”是大片水域或河,“river”指江河,都是正确的意义。但是,在英文中,“river”和“mountain”一样,都是大意象的代表,在这里,许译和聂译更贴切。以上提到的山、水意象都是分别描写的,而“指点江山”中的“江山”将山水连在一起,是借代的用法,指国家。外文版、聂译和许译都采用直译的方法,分别将“江山”译成“mountainsandrivers”,“riverandmountain”和“streamandhill”,保留了“江”和“山”的意象作用,留给读者联想的空间。三者比较,用大意象“mountain”和“river”比使用小意象更贴近原词的大气风格。而赵译运用意译,把“江山”译成“theoldCathay(中国)”,揭示了“江山”的引申义,简单明了,更易理解。第7页共7页
3.3船除了山、水这样典型的意象,诗人还有意扩大小的意象。比如“百舸争流”中的“舸”就运用得十分巧妙。“舸”意为大船,诗人没有用“船”而使用“舸”,将大的气象展现无余,与左思《吴都赋》中的“弘舸连轴,巨槛接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译文也要符合意象背后的含义。四个译本中,外文版和许译都用了“barge”一词,有大船之意,主要用于书面语,既符合词义又体现大气势,很准确。而聂译和赵译运用“boat”,多指小船,气势较弱。因此,外文版和许译最符合原词。4结论本文比较了《沁园春・长沙》的四个英译本在风格和意象方面的翻译。四个译本在如实体现原词豪放、宏大、崇高的整体基调和表现山、水、船三个有代表性的意象上用了不同的方法。许译和赵译在翻译的灵活性、生动性上讲更胜一筹,而聂译和外文版考虑了外国读者的接受程度。总体来说,本文选取的《沁园春・长沙》的四个译本虽然各自运用不同的角度表现原词的风格和内涵,但都是翻译大家的优秀翻译成果,值得学习与探讨。通过对一首词之不同译本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诗词及其翻译批评的理解。参考文献:[1]Hua-lingNiehEngle,andPaulEngle.PoemsofMaoTse-tung[M].NewYork:SimonandSchuster,Inc,1972.[2]陈国民.诗词百首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第7页共7页
[3]古远清.留得枯荷听雨声:诗词的魅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4]诗词翻译组.诗词(英汉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6.[5]许渊冲.精选诗词与诗意画(英汉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6]美化之艺术《诗词集》译序[J].中国翻译,1998(4).[7]赵甄陶.汉英对照诗词[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再谈诗词英译本译文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2).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