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2.过程和方法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学习重点】反复吟读、理解、背诵诗歌。【学习难点】体会词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预习案【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在理解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借助音像资料,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于重点字词要细致地揣摩,细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词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知人)毛泽东,字咏芝,润芝,后改为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二)背景资料(论世)片段一:毛泽东(1893-1976)政治家,革命家,诗人。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三)相关诗词的知识(知识积累)1、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徐徐跟音乐离散,为诗的一种,以是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以是写词叫“填词”。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2、沁园春是词牌名。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3、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预习自测】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2、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沁()园春橘()子漫()江百舸()争流怅寥廓()岁月稠()峥嵘()方遒()浪遏()飞舟万户侯()答案:qìnjúmàngěchàngliáokuòchóuzhēngróngqiúèhóu3、多音字()中流()曾祖父()干劲中曾劲()中肯()曾经()劲敌()空洞()看望()年度空看度()空白()看守()揣度答案:zhōng/zhòngzēng/céngjin/jingkōng/kòngkàn/kāndù/duó4、根据拼音写汉字。màn()山遍野无比chóu()怅jié()石qìn()人心脾轻歌màn()舞未雨chóu()缪jì()子分mì()物wàn藤()一chóu()莫展è()止bì()阳县答案:(1)漫曼蔓(2)惆绸筹(3)碣偈遏(4)沁泌泌5、辨词填空。(1)寥廓•辽阔()的天空()的山川(2)峥嵘•狰狞()岁月面目()(3)激扬•激昂()士气群情()
(4)意气•义气()风发讲究()(5)独立•独力()经营经济()答案:(1)寥廓、辽阔(2)峥嵘、狰狞(3)激扬、激昂(4)意气、义气(5)独力、独立解析:【合作探究】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答案: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2、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3、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4、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答案:想到了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暗示了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5、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思路提示一:诗词中的景皆为情而来,而不是自然实景的全版扫描,诗人所写万山、层林、雄鹰、游鱼皆是作者所“看”,全都充满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足以表达作者此时的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如果再加以听觉描写,会打乱景物的整体感,也因无法由“看”引起而导致思路凌乱。所以这种说法没有道理。思路提示二:同意这种说法。(言之成理即可)6、“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7、“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答案:“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8、举例谈谈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答案: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9、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手迹中,下片结尾句是“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现在这一句已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了。“向”和“到”哪个更好?请谈谈自己的看法。答案提示:一般认为“到”比“向”好。内容上,“到”有“在”的意思,表明击水是在江心,水急浪大,与下文的“浪遏飞舟”相符,而“向”则说明从江岸击水未到江心,效果就差了。从诗词节奏感伤看,“到”是动词,与“携”“挥斥”“指点”“激扬”“击”“遏”等和谐一致,动感强烈,而“向”是介词。从词人性格看,“到”比“向”更贴切。毛泽东一生都在风口浪尖上运筹帷幄,只有“到中流击水”,才能引发他长久的回忆。【当堂检测】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霜天”即___________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万户侯”本义是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2.“粪土”的意思是_________,用法是_________。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中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遏”的意思是___________2.“记”领起的下文是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满江秋天2.看3.山、林、江、舸、鹰、鱼4.万类霜天竞自由。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2.升沉盛衰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三、1.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大军阀、大官僚。2.视……为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3.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四、1.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阻止2.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课堂总结】《沁园春长沙》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巩固案【基础达标】1、下列加横线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浪遏飞舟(è) 峥嵘(zhēng) 沁园春(xīn) 寥廓(liáo) B. 百舸争流(gě) 摇曳(yè ) 惆怅(chóu) 彷徨(páng) C. 颓圮(jǐ) 挥斥方遒(qiú) 明澈(chè) 嬉游(xī) D. 跃动(yào) 瞳孔(tóng) 驯服(xùn) 混浊(h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漫江碧透 苍茫大地 精壮公民 风雨凄历 B. 开天辟地 不屈不挠 狂妄自信 峥嵘岁月 C, 风华正茂 激扬文字 书生义气 絮絮叨叨 D. 拣拾贝壳 撩起长发 发泻忧伤 拨开风尘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乐府等。B.《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句数、阕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D.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创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沿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词。4、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语句是()甲.小河上的薄冰融化已尽,小草从暖湿的泥土中苏醒,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乙.阳光融化了河水,细雨润泽了山色,_________________,造化的神功又一次使人们惊异了。①春风吹绿了柳枝 ②春风把柳枝吹绿 ③柳枝被春风吹绿了A.甲—② 乙—③ B.甲—③ 乙—①C.甲—① 乙—② D.甲—③ 乙—②参考答案:1、B (A、沁qìn C、圮pǐ D、跃yuè)2、B(A历—厉C义—意D泻—泄 ) 3.D解析:毛泽东是用旧体诗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生活,《沁园春·长沙》应为现代诗歌。4、B【延伸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2.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进行赏析。1.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是一种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2.参考答案:“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