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想杨晋爱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十二中的老师杨晋爱,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下面我将《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设想与大家做一个交流,不到之处敬请指正。一、首先谈这首诗的教学价值。高一新生对高中生活、甚至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充满信心,可以说是风华正茂、激情满怀,壮志在胸。高中第一课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非常有意义,诗中关于同学少年的回忆适合他们的身份和所处的情境,再加上孩子们对伟人的崇敬,这就为学好这一课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这课的价值首先是对高一新生心灵的感染,激发他们的壮志豪情,引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使他们树立向伟人学习的目标,激发学习的动力,将学习的意义推向了国家民族的高度。这些是青少年成长的精神良药,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一教学价值。二、教学设想:有了初中《沁园春·雪》的积累,学生对本词不会陌生,再加上诗歌内容层次感强,表意抒情比较直白,教学时可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因此,我定了三条教学目标:1.分析诗中意象,感受绚丽壮美的深秋意境。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3.感悟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和远大抱负。教学重点放在1、3点,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学时数为1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可以《沁园春•雪》导入:初中同学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那“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壮美景观一定还深藏心底,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情怀一定令大家心潮澎湃,激情涌动;这是毛泽东带给我们的冬景神韵,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另一篇名作《沁园春•长沙》欣赏他笔下的深秋意境,领略他心中的伟人豪情。2、可以诗题导入:《沁园春•雪》描写的是满天飞雪的北国风光;《沁园春•长沙》描写的是生机勃勃的南国秋韵,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今天我们来欣赏这首词,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3、可以从作者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
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沁园春•长沙》。4、以秋景导入:历代文人笔下的秋或悲凉、或凄清,但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勃勃秋色,喷射出的是如火的激情和远大的抱负。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以上导语3、4有部分参考其他资料。(二)研习新课1.相关背景介绍。请同学来介绍,教师做一定补充。1)写作时间。这首词写于1925年。2)当时国内形势: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3)写作原由: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主要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2.朗读与质疑,引入诗境。方法:教师范读。放录音。学生范读。板书重点词语,指导朗读节奏。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学生活动:学生自读几分钟,可以同桌互读互听,再请一两个同学进行朗读。学生质疑。(词句方面的疑问)3.品味上阕。抓意象、理层次、品语言、悟诗情(1)理解内容:
提问1:词的开头三句交待了什么?明确:“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寒秋”,即深秋。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以上三句,将读者置身于广阔的秋江天地中,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提问2:诗人立于橘子洲头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山、林、江、舸、鹰、鱼、万类教师点拨1:诗人选取了山、林、江、舸、鹰、鱼、万类等景物,这些景物在诗歌里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载体,这就是诗歌中常用术语“意象”。(可介绍诗歌意象——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提问3:选取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一问引导学生对上片进行整体把握)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明确: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景物特点: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万类竞。诗人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出了天地间一派生机。描写层次:板书: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点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万类竞面2)品味语言:(通过品味语言把握诗意和诗人情怀。)抓住独、看、问、万、遍、漫、争、击、翔、怅等关键词,进一步品味词意。采用边读边议的方式进行。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提问4:“看”字,总领几句?这几句的用词有什么独到之处?明确:共七句。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在教师引导点拨下,逐层鉴赏、体味: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表示多。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江”,指湘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透”,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百舸:船很多。争流:争着行驶。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长空:广阔的天空。一个“击”字,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水中游动的动作,非常生动,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万类:万物。霜天:习惯指秋天。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这里的“自由”也不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也包蕴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归纳: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绚丽壮美的秋景图。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有点的描绘,也有面的渲染。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点面辉映。板书:万——山之多遍——红之广漫——溢满状争——千帆竞发击——雄健有力翔——轻快自如教师点拨2:联系一些诗歌炼字的佳句,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等,点拨赏析诗歌要注意品味语言这一鉴赏方法。因为古人非常讲究炼字,有以下诗句为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廷让提问5:这段景物描写与一般咏秋景诗词的基调有何不同?(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你能体会毛泽东当时的心境吗?(如“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明确:这里作者用如椽大笔为我们描绘了富有生机的秋色图,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眼中的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秋景,会有不同的感受,表现在诗词作品中也就不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这就是王国维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提问6:那么我们小结下下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作者选择这些景物表达了对湘江秋景的热爱。追问:还有什么情感?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从下文“怅”“谁主沉浮”来看,这种喜爱引发的是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关于国家命运的思考。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问7:“怅”三句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要“怅”?这三句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怅:原为失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激昂慷慨的思绪,他心中燃烧的是革命的热情,他渴望着自己来主宰这辽阔的宇宙。从这发问中表现出诗人感情的热烈和思想的深邃,可以看到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它心系家国,心忧天下。联系下阕我们更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方法点拨:刚才我们共同领略了诗人笔下秋景,体悟的诗人的情怀,我们不难发现,景并不是单一的景,而是含情的景,景物能体现诗人情感,展现诗人情怀,二者浑然一体。正如王国维所说:教师点拨3:①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②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王国维小结上阕:描绘湘江壮丽的秋景,引发作者对祖国命运的思考。4.品味下阕:1)学生朗读。(提示,这里该用这样的语气读,不平常的战斗生活,应读得激昂、自信,稍快些)2)赏析:携来百侣曾游。提问1:“携”是什么意思?它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携:携手。和上片的“独”照应。它和“曾”共同开启下片的回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提问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几层内容?明确:总领8句。这8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爱国行动和豪情壮志。“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过去的岁月,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对革命青年战斗生活的回忆,写得层次分明: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风姿、精神风貌。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
。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第2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爱国行动、豪情壮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问3:最后三句如何理解?“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里写一群青年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追问: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明确: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贬斥丑恶,弘扬善良,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追问: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 (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急流勇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5.归纳主题,总结全词。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明确: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是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小结主题: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比较分析:《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沁园春·雪》中“风流人物”吗?为什么?由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明确:《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样,上下两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可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拨。)
6.集体朗读一遍。要求读出节奏和韵味,体会壮阔的意境和强烈的抒情。小结下阕:追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豪情。(三)阅读延伸:与《雪》比较阅读:根据提示,我们来谈谈: 1)结构:二词相似,字数相同,上十三句,下十二句。 2)主旨内容:同是写景抒情,赞美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 3)侧重方面:《雪》长城内外的雪景,宣告中国人民将创造出更伟大的业绩,《长》长沙橘子洲头的秋景,激励同志激流勇进,勇担革命领导重任。 4)表现方式:《雪》“数风流……”显性直接表达,联系背景,是写于1936年,长征刚结束,党中央确立了毛的领导地位。《长》隐性间接表达,写于是1925年,是毛青年立志。 5)风格:都豪迈、旷达,足见其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和改造旧中国,敢为天下先的伟大抱负。课堂小结:毛泽东少年时,就有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伟人已逝,情怀依旧;家国仍在,后生可畏。希望大家走近伟人,学习伟人,以民族国家大业为已任,磨砺意志,强健体魄,振兴中华!读诗方法小结:1、意象选择:(山林江舸鹰鱼)2、锤炼词语:3、写景顺序: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点到面4、景情关系。课后作业:1.做好三新笔记,背诵这首词。2.结合本诗,写一段400字左右的阅读感言。3.阅读毛泽东的其它作品,深入感悟伟人情怀。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立交代人、时、地山红、林染——远眺江碧、舸争——近观点看景鹰击————--仰视鱼翔——------俯瞰万类竞面情(感慨):由自然界的蓬勃生机想到祖国命运问思(设问):对祖国命运的思虑答案不言而喻①概括忆:峥嵘岁月精神风貌(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忆②具体忆爱国言行(关心国家时政、蔑视反动势力)记③典型忆:血气方刚,豪情满怀,以天下为己任
课后反思:以上是我《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