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优秀教案(1 沁园春 长沙)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一优秀教案(1 沁园春 长沙)

ID:1167696

大小:187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鉴赏第一单元单元设计本单元主要学习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4首中国诗歌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4首诗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教学时,用“情”这根线串起这些看似各不相关的诗歌“珍珠”,学生必收获情感,启迪思想。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教学时参考。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这样诗的国度里,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具体教学中,要注意区分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所以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情感,也要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理解得深入而全面。单元教学建议:13用心爱心专心 1.中国新诗不可胜数,这里的4首诗仅为举例性质的,无法反映中国新诗的全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指导学生举一反三,阅读更多的中国新诗名篇,提高诗歌鉴赏力。2.结合这个单元的表达内容,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的诗歌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定,如:课文中的诗、扩展读本中的诗、课外自选的诗、自己创作的诗,还可把中国古典诗歌改写成新诗进行朗诵。3.组织学生将自己在这个阶段阅读、创作、翻译或改写的诗歌结集,可以是个人专集,也可以是多人合集。为诗集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写出序、跋,自己设计封面、插图、版式等。4.本单元安排5课时:《沁园春·长沙》1课时《诗两首》2课时《大堰河——我的保姆》2课时1沁园春·长沙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紧承上阕,通过回忆往昔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学习时要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抓住情景交融的特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悟诗人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进而培养诗词鉴赏能力。思路方法1.让学生充分阅读,一定要会背诵、能准确默写。要结合诗的所写景物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切忌架空分析。2.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景与情的融合点,要让学生感悟毛泽东为何能产生这样的革命豪情,适当介绍相关背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3.可结合文本积极向上的特点,先设置音乐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谈个人感受,自然地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学生的研读和探究,体会语言的精练和准确,感悟作者抒发的感情,再让学生主动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不要太难。4.安排一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三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进而背诵、默写,并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教学设计导语设计诗词导入早在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背诵。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气魄,那么,我们今天再学一首同一词牌的展示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的词作——《沁园春·长沙》。情景导入13用心爱心专心 播放多媒体《两只蝴蝶》的flash“秋风起,秋叶落成堆”的精彩片断。(因是学生喜欢的网络歌曲,学生对此会较感兴趣)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清……)你会联想到有关“秋”的哪些诗句呢?(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可见,大家积累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欣赏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了解有关词的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诗余、曲子词,起源于隋唐,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曲调的名称即词牌,每个调名只标志某种固定的文字、音韵、结构格式,与内容无大联系。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阕、下阕。阕是音乐中止的意思,分成上下阕表示奏乐时在中间要停一下,文字上则用空一格或隔行表示。2.基础知识识记下列字音字形。沁(qìn)园春怅(chàng)寥(liáo)廓(kuò)峥(zhēng)嵘(róng)信息筛选1.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的景象?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为什么他与古人悲秋的风格不同呢?明确:生机勃勃。把天下当作己任,要主宰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般人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是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秋景,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命运的问题,这是了不起的。2.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词,现在大家来思考这个问题:这首词的结构是否颠倒了呢?明确: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这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问题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3.这首词不仅景美,而且语言更美,你认为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明确:“染”“击”“翔”等。“染”用的是拟人手法,写出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击”改为“飞”好吗?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毛泽东用得多么精彩,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13用心爱心专心 毛泽东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能力提升先背诵全诗,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找出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本文上阕先写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作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疑问。下阕是通过回忆往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主宰国家命运。通过几个关键词,围绕“谁主沉浮”来写。本词共写了四幅画面,前边写景,后边抒情,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分析鉴赏学生分组讨论:1.阅读上阕,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这一节,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说说你的体会。明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红色,给人一种喜庆吉祥之感,是一种最厚重的暖色,能激发人的昂扬、奋发、热烈的情绪,可见作者内心充满激情,这是他“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前途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写景之后的一句哲理性的概括,充分显示了大自然一种辩证对立的关系:客观环境越险恶,主观竞争意识越强烈。它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于伟大的静穆中律动着勃勃生机,表现了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2.下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两句,都给人崇高宏伟的视觉美感。诗人和同伴们的豪情壮志就是通过下阕的回忆引出的。你品味出来了吗?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巍峨奇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想起祖逖中流击楫、立誓复兴祖国的故事,想起诗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诗句,可谓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宇宙、人类的高度,抒发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3.体会“立”“看”“问”的精妙之处。13用心爱心专心 明确:立: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引出下文。“独立寒秋”,引领“湘江秋景图”。看:总领下文七句。描绘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色绚丽的秋景图。诗人选取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生动的描绘,动静结合、远近互衬,由分而总,从跟前的山、舸、水,树、鹰、鱼,扩展到世间的万物,对寒秋严霜下万物活跃自强的情态,作哲理性的概括。问:通过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主宰的问题,展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豪情。合作探究这首词,我们可以从中学些什么?明确:1.写壮景,抒豪情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真知灼见是活泼、美好、壮丽的。原因在于越是写山河的壮丽,就越能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2.对比手法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非常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和“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拓展探究1.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只是实写,就是他“独立”橘子洲头时所看到的那幅图画,有人认为这幅“湘江秋景图”是虚实结合。既指毛泽东当时的眼前实景,又暗指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政治形势。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明确:(1)赞同前一种说法。因为当时作者只是站立在湘江中的橘子洲上,怎么能看到全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再说,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的秋景也不相同嘛!(2)赞同后一种说法。诗词语言并非说明文中的语言,不必客观严密。诗词语言具有抽象性、可塑性,理解时也可带有主观性。这些景物既是湘江周围的景物,也是整个中华大地的景物;既指自然景物,也暗示了社会形势。不信“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可作佐证,“万类”包括中华版图上的各种生物,也包括人。2.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吗?明确:(1)认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词上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情景,就不能忽略对各种生命的声音的描写,因为声音能更好地突出“竞”字。如王维的《观猎》,一开始就写声音:“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先声夺人,突出了将军骁勇的形象。故此词中无声音描写应为一大憾事。(2)这首词不是没有写声音,只是没有明写罢了。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句,我们可以想象红叶在秋风中的簌簌声。还有“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中的“争”和“击”都暗写了声音,船桨声、船夫的号子声、鹰翅掠过长空的风声,我们都应该想象得出来。课堂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肯定收获很多。我们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作业。作业设计13用心爱心专心 时代伟人毛泽东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用一双发现的眼睛,试着从下面任选一个角度或另选角度,写一篇小论文(可课外完成)。1.毛泽东诗词意象的特点。2.从毛泽东诗词看其对古典文学的继承。板书设计习题解答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设题意图:积累名篇,提高朗读水平,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朗读指导: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象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阕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参考答案:上阕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阕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设题意图:进行扩展阅读。通过阅读毛泽东其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从文艺角度体会这位伟人的思想情操。活动指导: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浪漫、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豪情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资料选编一、多元视觉解读《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杰出的诗作。《沁园春·长沙》便是其典范之作。这首词给了我们无比丰厚的审美内涵,本文力图从多角度解读这首词。一、这首词透露了毛泽东冠绝古今的气魄。毛泽东在本词中的写景,富于吞吐古今的气魄。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翱翔水中,上下皆极力表现出一种冲破一切牢笼的自由之气魄。写山、林、水等无生命之物也极富生命力,红、碧皆作动态,且用“万”“遍”“尽”一类表现极致的词语,表现出一种极致之美,透露了冠绝古今的气魄。全词有曹孟德《观沧海》之豪雄,而无曹孟德之苍凉,有李白傲视群伦的气魄,而无其玩世不恭之洒脱,可以说是卓绝古今!13用心爱心专心 二、这首词中对秋的歌颂独步古今。中国古典诗词大都悲秋。但毛泽东的这首词,却是一曲秋的赞歌、自由的赞歌、风华少年的赞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尽展了秋的美丽。当然,面对“寥廓”的秋天,诗人也有一丝的惆怅——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中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但是,从全词来看,充满了乐观向上的情怀,充满了催人奋进的力量。三、这首词的天地之问,特别深沉!一千多年前的屈原,对着茫茫苍天,一连问了一大串的问题。在屈原的《天问》中,我们读出了千年的沉重、千年的孤独。毛泽东在这首词中,面对大地,也发出了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里,我们读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但在这惆怅过后,更多的是主宰天地的豪情,与屈原的无奈和感伤,有天地之别!四、这首词的数词,富于力学的美感。在这首词中,诗人几次用了“万”字、“百”字,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万山”突出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用万、千、百等数词营造一种豪放、开阔的氛围,已成为其惯用的手法。五、这首词在写天、写地中,营造了一种相当壮阔的氛围。天下之高,无非天也,天下之大,无非地也,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到了天:“万类霜天尽自由”,写到了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两字之用,给我们描摹了极为壮阔的意境,使整首词的意境变得无比的壮美。在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中,写天、写地实属常见,功能非同一般!六、毛泽东喜欢水,在这首词中有充分的体现!毛泽东的一生,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字中的“泽”字,即有水。他喜欢游泳,70多岁了还畅游长江;年轻时喜欢雨中跑步锻炼;在诗词中,也喜欢写水。古人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凡智慧的人,都喜欢水吧。伟人贤人很多与水有关: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关云长水淹七军;韩愈水边祭鳄鱼;等等,无不与水有关。水,给人无边的美感,它可以是壮阔的、净澈的、明丽的、苍茫的,也可以是浩淼的、寂寥的、无靠的……总之,水,给人很大的审美弹性。毛泽东在这首词中,提到了水,多次提到江,提到了与水有关的鱼、舸等,给人一种很阔大、美好的意境,给人无边的遐想……七、毛泽东诗词,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为帝为王者,必有过人之气魄。王巢写道:“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那种对大自然生灵的呼风唤雨的指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一种帝王气象。毛泽东没有成为帝王,但他被老百姓称为“万岁”,虽无帝王之实,却有帝王之尊。在这首词中,诗人问天问地,与同学们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又远非凡夫俗子所能道也。确有一种帝王诗歌的豪迈气派。八、这首词在动词的使用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这首词中,诗人在动词的使用上,是十分成功的。“立”“去”“看”“染”“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翔”“竞”等动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翔”字一用,意境尽出,写尽了鱼在水中之空灵、自由、悠闲,写尽了在其中蕴涵的蓬勃生命活力。这首词对动词的使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九、这首词在形容词的使用上,也十分成功。“寒秋”之寒,写出了秋之寂寥、冷瑟。“万山红遍”之“红”,勾勒出了满山的秋色。“苍茫”两字,写出了大地之大、浩大无边,也写出了世界的广阔、宇宙的广袤、情势的复杂。十、这首词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寒秋、湘江、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等意象,都十分鲜明突出,给人难忘的印象。诗歌要用形象思维,主席在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中提到的,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毛泽东的《沁园春·13用心爱心专心 长沙》的内涵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多元视觉解读这首词,有助于我们对它的了解。这种工作,应该是有意义的。二、《沁园春·长沙》赏析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的、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的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毛泽东同志在1911-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13用心爱心专心 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好光芒。中流击水一腔拿云心事“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设计点评本设计注重了朗读和背诵,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品味诗词优美语言,在把握景与情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领会诗人的感情,注意正确引导和评价学生生成性的内容,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这是本设计的立足点和亮点。使用本设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设计方案(二)三维目标1.掌握上下阕中“看”“忆”等词的引领作用。2.注意部分字词的字音、字形及在文中的主要表意作用。3.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4.体验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雄伟壮丽的艺术风格,感受他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引导学生也要有宽广的胸襟、远大的人生理想。5.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设计导语设计情景导入13用心爱心专心 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是人生乐章中最绚丽、高亢的旋律,最富活力的音符。青春使生活丰富多彩,青春使人编织斑斓的梦想,青春又使人踌躇满志,扬帆远航。我们那些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也曾年轻,也曾拥有志向高远的青春,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当年又是如何在自己的青春时期描画多彩壮阔的人生画图的。诗词导入宋代的伟大文学家苏东坡身处人生低谷时,面对长江皓月,想到自己的未来,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同时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自我解脱。而我们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在他漫漫的革命人生征途上,面对困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望未来,壮志在胸,“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并表示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主宰江山之豪情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充分表现毛泽东青年时期人生理想和艺术风格的词——《沁园春·长沙》。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本词作者写于1925年,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很有自己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词情调慷慨激昂,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吐月吞星,既具壮彩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是壮美与优美的结合。他的主要作品有《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水调歌头·游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基础积累字音:百舸(gě)寥廓(liáokuò)峥嵘(zhēngróng)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字形:苍茫激扬岁月稠万户侯词义:舸:大船寥廓:广远空阔峥嵘:比喻超越寻常、不平常稠:多恰:正当、正好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粪土:把……看作粪土遏:阻止信息筛选阅读本词上阕,抓住“独”“立”“洲”等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把握“看”字的作用,揣摩“万”“遍”“漫”“争”“击”“翔”等词表现力,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领悟。1.上阕的开头三句起什么作用呢?明确:寒秋——交代了时间。“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地点。“独立”这个词在全词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出现在词作的一开始,表面看似乎有悖于一般作品先交代时间、地点的惯例,实际上是起到了一种先声夺人,舍我其谁的雄伟气概,为全词的抒情奠定了大气磅礴,豪放奔放的抒情基调。2.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明确:上阕写了这些景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漫江碧透——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百舸争流——无数船只争相行驶。鹰击长空——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13用心爱心专心 鱼翔浅底——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特点:山——树茂色红水——碧绿清澈船——争先恐后鹰——展翅高飞万类霜天竞自由——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从江边遥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都染上红色——远景;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千帆竞发——近景。同时远山、江面是静景,雄鹰、鱼儿、百舸是动景,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所以让我们读来觉得特色鲜明,又安排有序。3.请找出上阕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加分析。明确:——色彩绚丽,景象灿烂“万”“遍”“层”“尽”“漫”“百”——表明数量多,范围广,重重叠叠,表现出景色的雄壮。“层林尽染”中的“染”和“漫江碧透”中的“透”用得好。染——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透——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争”“击”和“翔”用得好。争——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击——既体现鹰展翅高飞的力度,也间接反映出秋高气爽的气候。翔——既表现出鱼轻松自在的游态,又说明水的清澈见底。4.下面就请同学不看书,试着把写景部分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体会把这幅秋景图在脑子再现出来。提醒:(1)注意写景方位。(2)写景个体的变化。(3)结构上起统领作用的词。万类——竞自由——总结5.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思绪万端,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什么问题?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点拨:这是上阕中唯一的直抒胸臆的句子,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来阐释一下这句话。明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6.诗人这样的发问反映出怎样的内心情感?明确: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想主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远大抱负。小结:上阕的内容: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13用心爱心专心 集体朗读或背诵上阕。合作探究1.下阕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由景抒情,通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形象地描绘了青年人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由“恰”总领,跟上阕的“看”一样,也是统领七句,而这七句恰恰是对这群青春少年风貌的描写。“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几句表现这群年轻人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充满激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表现青年人激情慷慨,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而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指点评论,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这两句话在结构上起到过渡的作用,从上阕的故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3.上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回答是什么?明确:下阕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谁主沉浮?就是我们这一群到中流击水,能“浪遏飞舟”的年轻人,表达了诗人想主宰国家和革命命运,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改造旧世界的远大理想抱负。能力提升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下阕:分析鉴赏教师: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我们分析得比较充分了,同学们能否谈谈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学生:有。(1)表现力丰富的语言。表达精当、形象。(2)对比手法的充分运用。描绘更具鲜明特色,如色彩的对比、动静的对比、不同人的对比。(3)写壮景,抒豪情。规律总结阅读鉴赏诗词作品,一要知人论世,要联系作者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理解;二要熟悉古典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惯常表现手法,从而理清整首诗词表情达意的思路,准确把握主旨;三要学会重点鉴赏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具体词语、句子。拓展探究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阅读,同是毛泽东的作品,谈谈这两首词的异同。同:1.都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且都用对比的手法。2.景物的总体特征:壮丽、雄伟、生机勃勃。3.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未来充满豪情壮志,也都表达了主宰天下的雄心大志。异:1.景色的风格有差异。《沁园春·13用心爱心专心 雪》是冰封大地的壮阔景象,而本词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2.写景的方法不一样。《沁园春·雪》更多的是虚写、是想象,而本词则以描绘实景为主。3.情感表达方式不同。《沁园春·雪》更直接、更明白,而本词则要含蓄一些。课堂小结这首词由于同学们预习比较充分,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加上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所以在整体把握、分析鉴赏、理解背诵等环节上都完成得比较顺利。同学的理解与阐述也很到位,这就启示我们:要想深入理解、分析鉴赏一个作品,前提是充分阅读,认真质疑,学会与作者在作品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观点的沟通,再加上老师课堂上必要的指导、总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阅读鉴赏作品的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独立阅读者。作业设计在理解基础上巩固背诵,准备默写。板书设计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毛泽东13用心爱心专心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