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3课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案3课时

ID:1167725

大小:83.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沁园春·长沙课型:授课人:广元市实验中学王利兴现代新诗·研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2.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3.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4.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学习指导:1.课前预习:准确阅读,掌握字音。2.借助工具书,弄懂课文生词意思。3.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能独立归纳写景要点。4.积极探讨,理解课文主旨,学习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学内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3.指导学生朗诵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意境美。 学生自学内容提纲1.课前预习:①查字典、相互探究,识记生字生词;②熟读课文;③整理课文层次。2.阅读景物描写的句子,领会动词(染、争、击、翔)、形容词(红、碧、峥嵘等)的作用3.初步理解作者歌颂祖国山河、追求革命生活的精神主旨。4.初步领会全词内容。教师讲解内容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三、关于词的知识。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一)听录音,朗读课文(二)识记生字:沁(qìn)舸(gě)寥廓(liáokuò)携(xié)峥嵘(zhēngróng)稠(chóu)恰(qià)挥斥(huīchì)遒(qiú)遏(è)(三)识记词语解释:1.漫江:满江。2.舸:大船。3.万类:万物。4.霜天:秋天。5.竞:争着。6.寥廓:指宇宙的广阔。7.百侣:这里指同学。8.峥嵘:不平凡、不寻常。9.恰:正值。10.意气:意志和气概。11.挥斥:奔放。12.遒:强劲有力。13.指点:评论。14.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的,褒扬好的。15.粪土:名词作动词,视……如粪土。16.万户侯:指大军阀、大官僚。17.遏:阻止。五、课文层解(师生互动过程)1.同学们齐读课文。2.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改写课文内容。3.思考: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上片:湘江秋景图我独自站立在深秋的橘子洲头,眺望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见远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在辽阔的蓝天展翅飞翔,鱼儿在明净的水底轻快游荡,万物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面对这无边的宇宙,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中间七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湘江秋景。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远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视:鱼翔浅底红色:万山、层林碧色:漫江碧透蓝色背景、黑色:鹰击长空灰白相间:百舸争流动景:鹰击、鱼翔、百舸争流静景:万山、层林、江天虚写:鱼翔浅底实写:万山、层林、鹰、百舸下片:峥嵘岁月图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赏,度过了一段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学生整理在笔记中,跟录音朗读)(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老师校正补充)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知识点。 。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前两句:承接上文的旧地重游,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中间七句: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句表现的大事前两句1911至1925年,和战友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期间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间七句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胸襟自由奔放。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作业小结1、背诵课文。2、完成练习册预习练习。课后反思 教学流程示意图导入、背景介绍、有关“词”的知识、课文朗诵、整体感知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导学内容 鉴赏课文上阕写景及抒情特点学生自学内容提纲学生思考探究以下问题:1.这几段分别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对景物如何进行描写的?3.写景的角度有哪些?教师讲解内容一、赏析课文上阕: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1.鉴赏第一图: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学生课前朗读课文)(学生整理笔记) ,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具体研习第二图: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明确:遍、染、争、击、翔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学生探究:找出疑难句讨论,抽部分学生回答问题) 等等。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3.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作业小结1、完成练习册“积累运用”;2、把词的上阕改写成一段记叙文。课后反思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两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指导朗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教学流程描绘的图景、优美的词语理解、写景的角度 示意图第三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导学内容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学生自学内容提纲学生探究讨论:早期的革命青年具有哪些精神风貌?教师讲解内容一、检查巩固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学生课前朗读课文)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明确:①“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形象如何?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学生探究并回答问题)(分组讨论,每组派一名学生陈词发言)(学生讨论,根据老师的讲解整理笔记)(学生积极争辩,踊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作业小结1、完成练习册“课内阅读”及“知识拓展”;2、读下面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课后反思难能可贵的是教师不仅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循循善诱、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于教师能把自身的文化积淀融合于教学之中,提高课的质量与品味,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流程示意图描绘的图景、毛泽东的革命历程、抒发的情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