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的几点体会
加入VIP免费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学的几点体会

ID:1167756

大小:57.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的几点体会♦陈天润四川省德阳市黄许职业中专学校618000《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词作中的精品,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很高。编者将该词编入中职语文教材(倪文锦于黔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职业模块版(工科类)的第3单元:“人生与创造”,其目的要学生积累一定的诗文基础知识,对诗文进行简单欣赏,同时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但是工科类职校学生,男生为主,专业长于动手技能,不会对诗词歌赋有特别的兴趣,教学有一定难度。我的思路是“以文为纲,木色解读,化繁为简”,完成课文教学。一、以教材导读为纲,抓住诗文整体思路《沁园春·长沙》的课文导读共有4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对词文的背景、内容、主题等都有交代,是该文的高度概述。读懂了教材导读,就知道了学习该文的路径。教材导读的第1段交代了词作的写作时间和地点:1925年深秋,湘江中的橘子洲。在此,教师可以给学生铺垫台阶:试想一下,在深秋时刻,万物萧条之际,多数人都容易引发伤感,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寥”就言于此。但毛泽东作词时虽是深秋,但他的心境很不一样,因为此时此地于他有格外的意义。教材导读的第2段就对该文的内容有了明确的交代:该词一是书写了橘子洲的深秋美景,显然是作者眼前所观察的景物。二是追忆了作者年轻时在此地求学的生活。三是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教师借此就可以给学生点拨:所谓景为情现,情为景生,遇事而叹,慷慨激扬,景和事都围绕着情而发是人的正常情绪,作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这种豪情其实就是一种志向。由此可见,木词应该是风格豪放之作,这和普通人逢秋而触发伤感有很大的差异,值得一读。继续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导读的第3段,该段落对学习中的重点和方法给了交代:一是要体会作者的情怀,欣赏雄奇壮美的艺术境界;二是要抓住词文中 的关键词语。对词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我们可以在作品的具体教学环节给与掌握,但作品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读导读段落的第2段的提示,快熟阅读作品全文,应该很容易地找出答案。显然,该文描绘了深秋美景。这种景物就在眼前,作者B睹所至,关键词语应该是一个“看”字;作者冋顾了往昔的求学生活,是一种追忆性质,关键词语应该是一个“忆”字;其景其情都为抒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豪壮大志,关键词语应该是一个“问”字。这样,对作品还没有具体品读之前,学生就能掌握其大略。教材导读的第4段,则引用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激发学生也应该像革命前辈们一样,要胸冇大志,学好知识,为自己也为社会打拼。这属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我们可以把它融会在词文教学中,在潜意识中让学生得到感染。此处不宜给学生过多解读。可以这么说,教师指导学生用好教材导读,对该文的基本内容、基本风格和学习方式进行大胆预测,就能降低学习台阶,化繁为简,明确指向,交给学生学习本词的金手指,以后的教学就容易多了。二、抓住“看”字,咀嚼词中的秋天意境结合课文导读,学生知道该文上阕是写景,关键字是:“看”。那么,毛泽东看见了什么景物呢?在研读中,学生很容易的找到:作者站在湘江中的橘子洲头,他看见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同样的道理,对这些景物,作者用了哪些词来突出其特色呢?这些词写出了秋景的什么状态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能在阅读中知道:毛泽东对这些景物分别用了“红、染、碧、争、击、翔”等词进行修饰,这些词语准确而恰当,它们写出了湘江的深秋颜色深浓,雄鹰展翅奋飞,鱼在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等事物。观察时,作者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囊括四个方面;观察吋,作者从远眺、近观、仰视、俯察包含四个角度。毛泽东由高到低、由远而近,对当时的深秋景致进行了精致描绘,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有形态、有颜色、会活动、有层次、够开阔的祖国江山美图。三、紧扣“忆”字,品尝作者的求学人生 结合课文导读,学生很容易地知道:该文下阕是追忆作者年轻吋的求学生活,那么关联字是:“忆”。那么,作者回忆的求学日子有何特点呢?在研读中,从词本身的描述里学生就很轻松的知道:作者的求学生活也不平凡,年少的毛泽东没有虚度岁月,文中的一个“稠”就是作者对过往生活的高度浓缩。再继续对文本的研读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求学吋的具体境况:少年毛泽东热情奔放,劲头十足。他勤奋好学,富有才华。他关心吋事,遇冇不平就写出激浊扬清的文字,抨击黑暗现实。他英姿飒爽,志向高远,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动,把解放天下当作了自己的任务。由此可见,在学生吋代毛泽东就吋刻关注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自那时起就萌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四、读懂“问”字,感悟作者的壮志豪情既然毛泽东求学吋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那么成年后的毛泽东践行了自己的志向吗?引导学生再次结合课文导读中的背景,很容易明确:毛泽东没有忘记自己年轻的抱负。1925年,毛泽东回家乡湖南组织农民运动,同年秋天,他又要到广州去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正是在实践他的志向。此刻,毛泽东冋到求学时的故地,看到此地此景,儿吋的梦想又再次浮现在眼前,他的情绪应是怎样的呢。词上阕中的一个“怅”字却给了我们一个较意外的撞击。因为“怅”乃“失意,不痛快”之意,文章的情感脉络陡然转弯。但此刻此地,祖国河山华丽如画,作者的革命事业也正如火如荼,毛泽东为什么要伤感呢?引导学生再次结合教材导读,学生就会联想到,当吋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如此美丽的河山并没有掌控在人民手中。为此,作者感到痛心,感到压抑,作者此吋从事的革命工作就是要救民于水火之中,完成自己的志向。所以,他才仰天疾呼:“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昂首大问把毛泽东的革命形象一下子树立起来,体现了毛泽东对人生的一种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沁园春·长沙》确系毛泽东词作中的上品,他创作的吋间离今天已经很远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背景都和当吋的吋代相距甚远。但我们用好了教材的导读,就交给了学生学本文的金钥匙。找准了文中的几个关键词语,则把文章化繁为简,较清晰地把景物描写,生活叙事,抒发情感串联起来,学生 接受较容易,学4兴趣较高,学4效果就较好。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