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全唐诗·卷八百五十八·宿州天庆观殿门留赠符离道士》吕岩:秋景萧条叶乱飞,庭松影里坐移时。《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
一.作者和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期间曾主持该校的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
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
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二.课文鉴赏感知课文1、听朗诵,赏美景,感节奏。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音:舸gě怅chàng携xié稠chóu茂mào遒qiú遏è
3、上阕的鉴赏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
明确: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
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朗读并讨论: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读这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
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俯瞰:鱼翔浅底(动、低、近)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
“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击”字,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有气势。“翔”字,而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一样盘旋的状态,很自在。
明确:朗读时需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用“看”字统领下文,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长沙秋景图;诗句中涉及的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
11——13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朗读并回答:(1)“怅”是失意伤感的意思吗?(2)朗读时要注意什么?(3)“寥廓”指什么?(4)“谁主沉浮”该如何理解?
上阕总结立寒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时间)(地点)(环境)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看百舸争流。秋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的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壮志谁主沉浮?眼前景心中情胸怀博大的
4、下阕欣赏:上阕最后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诗人有没有做出回答呢?我们先来看下阕的开头两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朗读并回答:(1)朗读时要注意什么?(2)“百侣”指什么?(3)“峥嵘岁月”指什么?(4)这两句话在全诗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朗读时应注意语速缓慢,感情欢快。“百侣”和下文的“同学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好友。“百侣”、“万山”、“百舸”都是概数。“峥嵘岁月”指毛泽东求学和革命中的不寻常的斗争岁月。开头两句总写往事,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9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讨论:(1)读这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2)这七句话由一个字引领,这个字是哪个字?(3)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1)要热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明快,感情越来越激烈,气势越来越磅礴。(2)“恰”字统领了下面的部分。(3)描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好友们德才兼备、奋发有为、壮志凌云、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热血青年形象。
10—12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并回答:(1)读这三句话要有什么样的感觉?(2)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1)读时要有豪迈、自信的感觉。(2)表现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气概,也是对一切有志献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号召。同时,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小结:过渡恰记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壮志凌云风华正茂乘风破浪奋然前行
5、全词总结全词思路:立看问忆恰记
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通过描绘湘江深秋的绚丽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有感而发,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上下阕情景交融,上阕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的,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讨论:1、课文标题为什么是长沙?题目能不能改为《沁园春·湛江》或者《沁园春·物探高中》?2、“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补充知识:1、《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它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
2、写作技巧(1)容情入景,情景交融------入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主人公:立--看--问--忆(景)心情:昂扬之情--忧思之情--意气风发主题: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2)对比手法颜色对比:“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动作对比:“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明比:“同学少年”——“万户侯”暗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中国当时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