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靖宇三中芦言美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是“吟诵青春”板块中的第一首诗歌。本专题旨在让学生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明确青春使命,更好的体悟人生,积极的把握未来。此词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此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反复吟读,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2、渗透古诗词鉴赏的方法。3、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作品绚丽而壮美的艺术形象,体会辽阔的深秋意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和小组讨论,把握本章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和远大抱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主旨。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学难点】感悟和把握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对革命事业的壮志情怀。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沁园春·长沙》,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逐字逐句理解内容,并初步概括出上下两阕各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上阕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下阕主要记叙了哪件事情,并最终回答了上阕的什么问题,结论怎样?4、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资料,并对作者生平进行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PPT:毛泽东秋收起义(油画)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在油画中的这个领军人物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不仅是领袖,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即便是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文采出众,不可仰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毛泽东的作品《沁园春·长沙》中感悟这位伟大的领导者的情怀和抱负吧。【设计意图】通过对作者身份的烘托,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二、背景及作者简介与解题1、背景简介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
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的湖南的农民运动引起了当地官僚恶霸极大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下令通缉捉拿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秘密从韶山回到长沙。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展示橘子洲的相关照片)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2、词的基本知识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叫“曲子词”(曲词、曲子)“诗余”、“长短句”、“琴趣”、“乐府”。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如梦令”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沁园春,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标题。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词按长短可分为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按片数可分为三类,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按流派分,可分为婉约派(包括花间派)、豪放派两大类。【设计意图】介绍出作者创作的背景,将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解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品读作品、更深刻的体悟作者作词时的心态和感悟。一、初读作品,扫除障碍1、提问:这首词中的韵脚有哪些?(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生:独立寒秋,(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舟)1、齐读课文并为下列字注音舸(gě)寥(liáo)怅(chàng)遒(qiú)2、说出下列词语的义项(1)百舸:许多船。(2)寥廓:高远空旷,词中是指宇宙的广阔。(3)峥嵘:原指山势高峻,词中指不平凡,不平常。(4)挥斥:奔放。
(5)方遒:正强劲有力。(6)激扬:激浊扬清。(7)粪土:名词意动,把„„当作粪土(8)遏:阻止。4、提问:用自己的话解读词句,描绘词所表现的意境。明确: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呢?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作粪土。可曾记得,当年我们在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的激流中一起游泳?【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讲解词的韵脚,使学生在朗读时感悟词的风采。接下来将较为陌生的字注音,以及解释词义,帮助学生矫正读音、了解重点词义。解读词句,训练学生扩写(扩展语段)的能力。二、细读课文,逐句鉴赏1、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并理清思路: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明确:①上片:“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描绘了湘江的秋景。②下片:“昔日之游”作者同一个激进的群体发生的关系,追忆了同学时光,抒写了胸襟和抱负。2、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明确:点明了作者“独立”的时间和地点。这几句句式倒装。正常语序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问题:在词的上片,“看”是一个“领字”,统领以下哪几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统领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作者以短短七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它只有一个字,常冠于一句或数句之上而又不断开,诵读时只作语音上的小小停顿,它主要由副词和动词充当。“一字逗”以下的几句要一气贯通,形成一个整体。)问题:在这几句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明确:“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仿佛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作者写景时,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由分到总,既有空间顺序,又有逻辑顺序,绘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立体图。(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问题: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作者想到了什么?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问”字,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问”的背后也表达出主宰革命的必胜信念。作者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1、小结上片上片着重写景,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荣枯兴衰”由谁来主宰的问题。2、请同学品读下片,回答以下问题问题:下片中“忆”总领了那些内容?明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雄姿英发的风貌和气概。那时候,同学(泛指毛泽东的青年伙伴)正当年轻,风采才华正当旺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着江山,评论国家大事,写作慷慨激昂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一般。问题:“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通过设问句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1、小结下片下片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以天下为己任,有着肩负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设计意图】首先将词分为上片、下片分别解读,仔细研读每一部分的特点及其作词手法,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学习如何赏析诗词。将词进行细致的剖析,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一、精读课文,领略全篇1、小组讨论:在本首词中,作者多次用了对比手法,请同学们找出来?明确:“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对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静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远近高低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2、小组讨论:这首词的结构非常地严谨,谁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全词的结构思路?明确;(立——看——问——忆——恰——记)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设计意图】在细读过后,视角回到全篇,从总体上感悟课文的总体框架和思路,帮助学生由里而外的研磨课文。二、课文总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时,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战士。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奋发图强,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今天我们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建设国家,为此我们更应该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带着这样热血的情感,我们再将全词一起朗读一遍。(朗读提示: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总结了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因此而引发学生对自身的思考,为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布置作业1、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利用课后时间查寻毛泽东的诗词进行诵读,进一步体悟其诗词的思想情感。【设计意图】使学生充分掌握这首词,并在作者生平中,增加对这首词的体悟。教学反思:反思今天的课堂,首先带领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词的知识,为讲授课文奠定基础,再通过逐层分析,把握了课文的重点,最后通篇总结,形成由分到总的结构,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从教学形式上看,有自学自读,有讨论回答分享。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