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阅读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阅读学案

ID:1167970

大小:50.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阅读学案:必修一1沁园春·长沙5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不仅是领袖、军事战略家,更是一位艺术家和诗人,可以称得上是政治家中的诗人,诗人政治家。柳亚子先生曾以“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和“才华俊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的诗句赞美之。他的诗词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谁主沉浮的浩歌;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临海而迎潮博浪的激情,有登山而倚天抽剑的呼喊;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更有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有宏图惊世界,更有腊梅傲雪霜……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 释】 龟蛇: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 酹(lèi):祭奠,浇酒于地。【鉴 赏】 上阙写景: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丽。“锁”字,连接双山大江,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龟蛇夹峙的形势,而且暗写出乱石崩云、惊涛拍岸的一段江景。下阙言情:倚危把酒,怀古思今,豪放深沉。“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大革命处于低潮时期,北伐虽然获得了一些胜利,但军阀及各种势力依然存在,蒋介石正洋洋得意地初临王位。是年毛泽东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这位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的诗人兼革命家以其独有的胸襟及气概表达了他对于他所处的时代的沉郁抱负和热切期待。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  解】  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二月二十六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  释】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此处借指蒋介石的反动派。 【背  景】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注  释】 5、6句:指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霸王”指西楚霸王项羽。鸿门宴上,他听了项伯的话没有杀刘邦。后来刘邦项羽血战连年,终于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守约退兵,刘邦却立即背信弃义地围攻项羽于垓下,他的部下更把楚霸王分尸为五。 “宜”字指出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当追穷寇,否则就会重蹈楚霸王的覆辙。这里用典是要我们注意接受历史教训,并有力地批判了当时出现的错误倾向。 7、8句:“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略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原是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句子,毛泽东写在这首诗里赋予了新的意义: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清楚指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蒋家王朝的覆灭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注  释】李淑一:湖南长沙第十中学语文教师,杨开慧的好友。杨:杨开慧(一九三零年红军退出长沙后为军阀何健所杀)。 5 柳:柳直荀,毛泽东之友。一九三三年在湖北洪湖战役中牺牲。   附∶(郭沫若曾将此词译成新体诗)我丧失了杨,你丧失了柳, 杨柳的忠魂,向月夜高空飘走。 吴刚啊,你有什么来款待他们呢? 吴刚捧出了他的桂花酒。 寂寞的嫦娥展开长袖, 为了安慰忠魂,在万里长空翩翩起舞。 他们忽听到人间降龙伏虎的消息, 那激动的泪水啊,刹时间化为一天大雨。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陆游《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 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 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 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秋来更当读毛诗(许锡强)——纪念毛泽东逝世30周年(发表于 2006年9月6日《东阳日报》、9月12日《金华日报》)毛主席诗词,是可常读常新的,但秋来更当多诵读。“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正当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自不例外,如何读而疗之?诵读主席诗词,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主席素来不喜言愁,盖性格使然也。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志向远大。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这其间早已有你少小年纪对父亲的宣誓打底:“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诚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唯此之故也,你“风物长宜放眼量”,发现“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执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又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万水千山只等闲”,“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先烈“敢教日月换新天”,我辈该是“中华儿女多奇志”,你的诗句影响我们的绝不仅仅是立志!性不言愁,是因为主席人脉深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恋情之感人肺腑,主席亦属罕见之人。与杨开慧分别,一番离愁情愫,直读得我们“热泪欲零还住”。“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人间多情唯诗人,难怪你会浪漫地想象,她的牺牲,“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蝶恋花·答李淑一》)。你同样重视友情,常和友人肝胆相照:“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从汀州向长沙路上你这样赞叹;初到陕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你相信“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你坦承丁玲的到来,竟有“保安人物一时新”之效应,因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罗荣桓元帅逝世,您恸问:“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连国军将领戴安澜喋血异域,你也诗以吊之:“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至于柳亚子先生偶尔“牢骚太盛”,你当然要诚挚地奉劝“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有眷眷恋情,拳拳友情,故能“唤起工农千百万”,“狂飙为我从天落”,“横扫千军如卷席”!性不言愁,也因为主席精于和自然互动。看到一只小小的青蛙,年轻的你就能托物言志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看山,“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你想“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登山,你的气慨不输杜甫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你更善于利用大山经营你的事业,“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临水,你和孔子一样慨叹“逝者如斯”,“起宏图”要使“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江山养育了您伟岸的身躯,滋润了您绚烂的诗笔。读你诗中的江山,我们的心灵和美丽交融,我们的人生会因此变得更加豪迈。“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少成若天生,习惯成自然,常找时间诵读毛主席诗词,秋来更当勤诵读,你将会当时得利,终身受益!橘子洲头断想:倾听这湘江之水的声音(中国政法大学张冉)2016年4月16日《人民日报》看惯了北国的风霜雪雨,南方的温润和轻柔就更显得醉人心脾。阳光是热烈而不刺眼的金色,映着湛蓝天空的是那一汪深绿,空气里飘飞着新割的青草的气味,混着年幼的橘子的香气,发酵出一种独特而又迷人的味道。让你不禁要去感叹,这片天,真好。承载了不知道多少代记忆的湘江水,一直在不急不缓地流淌,没有任何大的波澜,也没有那些喧嚣于尘世的浮夸,沉静如她,或许只会彳亍在当年伟人驻足的角落,为往日的岁月一次又一次地歌唱起叮叮咚咚的颂歌,还要带着一种悲伤而激烈的情感。就是这江水让人沉醉。久久地伫立在江水之边,你就会听见,那来自于似乎不久又似乎很久的时代的声音,心中就好像是被轻轻拨动,缭绕着一种莫名的情感,还有一种冲动,想要呐喊,想要流泪,又想要激昂高歌。那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信仰。5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领会到了这种精神,因为它是那样的神秘,又是那样的迷人。沿着江边默默地行走,脚下的土地似乎也在激动地颤抖,这时候就仿佛有了一种明悟,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精神,那召唤着我的,就是那已经刻入骨髓的民族之魂。70年之前,有一个青年也像如今的我一样驻足于这湘水之畔,也同样聆听了这条江水为他传送的声音。如今,他的雕像被摆在橘子洲头,他当时写下的诗篇被传唱至今,那句看似狂妄实则热血的话语也成了不知多少人前进的动力——“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果有可能,我真想当面问问那个青年,问问他在那湘水之边到底知道了什么?我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但是我看见他在南昌慷慨激昂发动起义,我猜那可能是无畏;看见他在井冈山下运筹帷幄,我猜那可能是沉稳;看见他在双十协定上刚劲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我猜那可能是无私;看见他在那段艰难岁月下的抗争,我猜那可能是热血。还有太多太多,这片江水教给我的,是一种需要用一辈子体味的信仰。几回回在梦里回到长沙城下,湘水之边。每次都能有新的体会和领悟。我知道,这条江水,还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沉思,去信仰,去歌颂。【人物志】毛泽东(吴伟)2011年6月20日《新京报》  湖南韶山人,生于1893年,卒于1976年,1920年11月他受陈独秀所托,参与创建长沙党小组,次年参加中共一大,并在日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青年毛泽东是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在接受马列思想后,便坚持执行自己的主张;少年时他违背父命不去米店任学徒,离乡考入新式学校求新知;青年时他独自深入农村调研、发展农会、坚持农民武装;他因创办《湘江评论》、组织领导安源罢工,而备受瞩目;也因反对城市暴动,坚持农村武装割据,而遭到排挤,但最终还是依靠他的主张,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立志出乡关  湘潭县韶山冲,在一片山峦绿茵环抱中,土墙草房间,水田杂陈。1893年,毛泽东出生在一户条件较好的农家。取名泽东,意即“润泽东方”。  16岁之前,毛泽东一直在这里生活。16岁之后,他的人生出现两个方向:父亲计划他去县城米店当学徒;他自己则筹划到一所新式学校读书。  两种主张互不相让。争吵之余,毛泽东开始四处活动,暗中借钱。一日父亲抱怨,不做学徒,家中一年少12块钱。毛泽东当即拿出12块银洋,说:“我明日离家。”  临行前,他写了首诗,夹在父亲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贻昌没想到,儿子离乡后,不只是学有所成,他还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登报觅知音韶山毛泽东纪念园的墙上,挂着他一首少年时的诗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借“咏蛙”言志。这是他刚到“东山高小”,为入学考试所作。诗中的霸气让校长李元甫赞叹,称他有建国之才。  1911年,他考入长沙一所中学。他在全校第一批剪辫子,并和另一个同学,把10个曾“相约剪辫子”而又反悔的同学的辫子强行剪掉。  那年10月,毛泽东投笔从戎,加入湖南革命军。半年后,军旅生涯结束,毛泽东陷入何去何从的困境。他开始整天黏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  他凝视图书馆墙壁上以前从未见过的《世界堪舆图》,中国与其他几十个国家排列在一起,模糊的边境线把它们分开,中国在地图上不是“中央帝国”,湘潭县在地图上根本没有。  随后,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  他爱爬山,在冰凉的池塘里游泳,一天只吃一顿饭。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所受的教益,主要来自老师杨昌济和报纸。任何一位同学来找毛泽东,都会有人告诉他:“可能在报纸阅览室。”  杨昌济,这位拥有爱丁堡哲学博士学位的老师,除了给毛泽东讲授伦理学课程,还介绍他看《新青年》。杨昌济把毛泽东列为所有学生中最出色的3名学生之一,另两位是萧瑜、蔡和森。  大学时期,毛泽东的言谈举止慢条斯理,聚会时沉默寡言。但他心中渴望朋友。一天他去报社刊登启事,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同他联系,并指明要结交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萧瑜、蔡和森于1918年组建了纯政治性的团体,“新民学会”。这是湖南第一个进步团体。  学会取义于“大学之道在新民”,成立于蔡和森家中。他们经常讨论国家大事和世界局势,研究俄国革命经验,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和方法。  毛泽东主张,会友应有计划地去俄国或法国,以研究当时世界最进步的思想学说,了解各国实情,加以选择、采纳,为中国所用。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5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5【片段写作训练】参考角度:(任选其一,亦可自拟)1、诗词中的毛泽东2、毛泽东的人生给我的启示5 5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