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读出《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一、检查作业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一)《水调歌头》。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宫阙(que4)绮户(qi3)婵娟(chan2)2.解题。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
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提问:①什么语气?要点提示:反诘埋怨。②怀念谁?要点提示:弟弟子由。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二)《山坡羊潼关怀古》。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4.教师简要讲解。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5.思考探究。(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