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水调歌头 (3)

ID:1168494

大小:4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课题水调歌头课型讲读课课时计划2课时班级5班备课时间2017年5月11日授课人刘松版本学科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语文课标要求与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朗读是技能目标下的模仿水平。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其中理解是知识目标下的理解水平;积累是情感目标下的经历水平;感悟是情感目标下的领悟水平;运用是知识目标下的应用水平。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探讨是情感目标下的经历水平;分析是知识目标下的理解水平;解决是技能目标下的独立操作水平。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也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为官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词人身在密州,心怀子由。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学情分析优势: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对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劣势: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重点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教材分析: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根据课标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难点课标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根据课标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教学目标1、语言积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初步学会欣赏诗词。3、学生能根据内容说出其描绘的画面。可以在忠实原文意境及情感的基础上,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内容。4、在解答教师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取出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及人生哲理。教学流程一、回顾知识、温故知新(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的知识,过渡到今天的主题,使学生产生兴趣和东篱)同学们我们上节课了解一下什么是词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文学常识谁能说一下?预设:词来源于民间,原是配乐的歌词。后乐谱失传,学者依椐前人的词制成图谱,词人按图谱填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也是格律诗。形式上具有律诗的一些特点,只是句子一般长短不齐。填词依据的乐谱叫词调。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二、教师朗读,学生跟读(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通过朗读掌握大意)注意:字音、节奏、语气、语调。朗读提示:朗读诗词速度要慢一些,一边读一边品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来。另外也要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学会解决字词问题)学习要求: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大意。遇到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们把自己不懂的拿到小组内相互质疑,研究看是否能找到答案,取得一致意见的在书上作批注,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小组提出来全班交流。同学们自学中有哪些疑问?(预设:生1:“何似在人间”的“似”怎么理解? 生2:我觉得是“比”的意思,句子理解为:“哪里比得上人间?”而且我们现在也常说“一年好似一年”,也是“比”的意思嘛。生3:“高处不胜寒”中的“胜”字怎么理解?)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作者写作这首词的时候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学生讨论教师引导:苏轼此时身在密州,心在子由身边。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处处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熙宁七年奉调密州,而此时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过面了。可见这是一首写在密州、思念亲人的作品。既然是一首思念亲人的作品,那我们朗读的语速就应该慢一些,深沉一点,读出点思念的味道。不错,从大家的朗读中我能感觉到大家尝试着理解词人了,确实有失意,有怀念。其实词作中还有很多地方我们可以读得更好些,这得基于我们对词作有更深的理解。四、想象画面,读懂意境(设计意图:理解掌握词的基本大意后,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借助意象描绘出心中所想)要想更深地了解词人、词作,我们得走进词人营造的意境中。先看看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几幅画面。首先是词人月下饮酒的画面。还有词人“起舞弄清影”的画面。“月照朱阁”的画面。在这样的画面之中,词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会是怎样,你能想象到吗?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示例: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庭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不展,面泛醉意,紧握酒杯,高举过顶,仰面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着大地?真想知道今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学生展示五、思考发现,读懂词心(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完成小组活动。增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了解了词所营造的情境画面,加深了对这首词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叩问词人的灵魂。请围绕词中人与人、人与月的关系,选择一个角度,自己提一个值得思考的、具有发现价值的问题,可以自己回答,也可以请同学回答。小组推荐有价值的问题,全班交流。(预设生1:为什么诗人心中有愁绪问天却不问人?生2:为什么词人“欲乘风归去”,最后又说“何似在人间”?生3:为什么人看着月亮会产生那么多的感慨呢?生4:与弟弟子由分别,苏轼为什么如此悲伤?四、小结(设计意图:总结文章,梳理结构)苏轼真的了不起,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中秋对月,他没有一味地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了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洞彻。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确是有大胸怀!”北宋文学评论家胡仔这样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这首词确实是中秋词的绝唱。我们想通过一节课就了解它所有的妙处,是不太可能的。老师希望大家多年以后仍然喜爱读这首词,在你人生得意的时候要读,在你人生失意、苦闷、彷徨时更要读,苏轼的豁达与乐观会让你倍感温暖。最后让我们再次吟咏这首词来结束这节课的学习吧!作业及预习1.背诵《水调歌头》。2.收集写月亮的诗句,不少于十句,注明诗句出处,整理在课堂笔记本上。板书设计把酒问天身在密州,心在子由起舞弄影水调歌头辗转难眠身在失意的仕途,心系天下人翘首祝愿 教学后记本课我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课上得拘谨,这是第一感,因为心里老有时间的约束:要在一节课内将课前设计的众多环节完整得完成。于是就有一种催的感觉,不能尽情地发挥,整体上就有一种“抑”。如此这般,课堂的提问、讲析就增加了许多心理负担,点到为止或者说放不开就自然而然了。回顾这节课的内容讲析,我认为还是偏多、偏散、偏深。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