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 北师大南湖附校言锦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通过品读重要词句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3.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兴趣的激发)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在歌曲的旋律中初步感受词意境。二.整体感知(一)文学常识介绍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此词之时,他宦途失意贬官,心情抑郁。这时他的弟弟苏辙正在济南任职,兄弟俩已有七年多没见面了。这年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之中写下这首词。(二)初读理解1、根据注解,疏通文意:2、对课文的整体感知①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上阙:望月(写景)情景下阙:怀人(抒情)交融②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③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宫阙(琼楼玉宇)④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⑤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三.品读深解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欲乘风归去:向往天上(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矛盾,害怕寒冷(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2、教师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指导)4、全班同学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拓展延读:知人论世补充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资料,以及体现苏轼豁达情怀的代表诗词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思想境界。五.配乐朗读,当场成诵。六.小结: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只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作业布置】1、熟读背诵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板书设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上阙:望月(写景)情景下阙:怀人(抒情)交融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教学反思]本设计,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本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前的导入时歌曲的播放,授课中配乐朗读的示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兴趣十足,学习的效果很好。注重课内外结合,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知识延伸,帮助学生深入解读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了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