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2、通过联想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家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2、教师积极引导点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体会他乐观旷达的胸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训练朗读能力,发挥想象再现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旷达乐观的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景教学法3.讨论点拨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上学期我们曾学过苏轼的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啊!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多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二、走近作家苏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对后代影响很大。三、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兄弟二人已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四、诵读感知(一)听录音(二)自由诵读,师提出要求:1、语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2、读准字音、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3、读出感情。五、品读全词(一)词前小序有什么作用?生答师明确:交代了时间和写作目的。(二)学习词的上阕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字面是什么意思呢?生答师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字面意思?这只是赞美月夜吗?生答师明确: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除了赞美,还表达了诗人对月宫的向往之情。“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生答师明确: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经受不住寒冷。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理。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何理解?生答师明确: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总结上阕:望月——表达了想回朝廷但又恐惧害怕的心情。(三)学习词的下阕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从结构上说有什么作用?生答师明确:“转朱阁,低绮户”前省略了主语月亮,是承上阕写的。从下阕看,作者因为无眠产生思念。所以“照无眠”是启下。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生答师明确:(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是在人们别离时圆呢?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如何理解?
生答师明确: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生答师明确: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作者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总结下阕:怀人——表达了对七年未见的弟弟子由的怀念。六、合作探究尝试背诵本词,进一步认识苏试:你觉得苏轼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知道他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在哪个时期真正形成并成熟的吗?师明确:就是在被贬期间。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七、本课小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问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水调歌头》;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附、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词牌名 (宋)苏轼 小序:背景缘由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情感:旷达 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