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一人一课教案川大附中初中部初二语文备课组易鸿灵一教学分析设计【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是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最为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宋代评论家胡仔在其《苕溪渔隐丛话》中写道“中秋词,至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明代戏曲家卓人月在其《词统》中也写道“‘明月几时有’一词,画家大斧皴,书家劈窠体也”。政治生活的失意,与弟弟子由七年不见的伤感,使得苏轼心情抑郁寡欢。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首词上阕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于天上仙境的的奇想。作者把“人间”与“天上”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并且毫不含糊地回答“何似在人间”,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人世,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结合背景理解,其中的“天上宫阙、琼楼玉宇”有暗指“朝廷”之意;“人间”有在地方(密州)之意,所以,上阕反映出的是作者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情,以及到最后的释怀心绪。下阕写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水调歌头》文辞空灵优美,适合朗诵。教学中,力求通过诵读,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剖析其旨意,进而达到把握其情感的目的。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将“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拟定为本节课核心问题中的学科问题。【学生分析】从显性知识的拥有情况来看,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基础,七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已接触过晏殊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八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也已读过苏轼的《浣溪沙》。所以,对于“词”这种文体和“苏轼”其人,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从缄默知识的具备情况来看,他们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使得他们对词的情感难于把握。学生在思维层次不太高的探究活动中,能基于文本提供的文字依据,得出探究结论,初步具有文本分析的能力;但对于“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这样必须透过文字深入本质才能感悟出的作品蕴含的极具温度的东西,探究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PPT、音乐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了学生能在品读挖掘的探究活动中,获得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提升其分析感悟古文文本的语文能力,积淀古汉语素养,将学生活动确定为“诵读《水调歌头》,结合自己的体验......”,活动方式为合作探究与全班交流分享相结合。【教学设想】通过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本课适宜于以诵读理解课文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来探讨词人的情感为核心的诗词鉴赏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6
剖析课文内容,如果按传统教学逐字逐句讲解的方式,未免太生硬和枯燥,再加之本词的内容并不难以理解,所以,采用抓关键字词、关键句、质疑的方式来把握词人怀念弟弟的情感。但苏轼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不仅仅是怀念弟弟,还有更为隐含深沉的情感寓于词中。怎样挖掘出这种隐含的情感呢?采用结合背景,知人论世的方法,抓住当时词人仕途不得志的背景,分析其政治失意的情感。再结合词中具体的字词句,探讨这种情感。从合作探究领会苏轼的情感;到拓展提升其情感,为学生理解苏轼其人其情做知识积累,同时也是学生缄默知识的浮现与有待显性的所在。最后,根据短文“望中秋月的遐想”的开头续写,也是将学习体验运用到写作中去,不仅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的情感,更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和强化自我的审美感受。【目标分析】基于前面的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为了学生能在在体验感悟基础上自主探究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从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个维度确立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下:1、结果性目标:能在诵读后结合具体诗句谈论作者表达的情感。2、关联体验目标:能在诵读课文,探讨作者情感的活动中,体验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联。【媒体分析】媒体名称功能PPT出示探究活动的探究内容黑板板书核心问题,学生解决核心问题的简要过程、反思提升要点等【核心问题】诵读《水调歌头》,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二教学实施环节【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提出问题(约2分钟)提出核心任务:诵读《水调歌头》,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领会核心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引起学生注意。解决问题(约25分钟)1展示PPT诵读要求,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2展示PPT探讨问题: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怎么体会到的?3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发言,并及时板书学生发言要点。1学生结合预习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分析作者情感,分小组探讨作品中表达情感的具体词句。3小组代表发言,其余同学参与探讨,补充完善。1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验情感。2通过探讨,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反思提升(约3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探讨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1归纳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情感。6
2拓展提升,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引导学生谈论所受到的启发。2进一步深入认识作者的情感,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受到的启发。通过探讨思考,进一步认识作者的情感,并能结合现实,谈论个人受到的启发。运用反馈(约10分钟)1展示习作题:续写“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月亮……”,表达你在中秋夜中秋月下的独特感受,抒发你的情感。2指导学生评议。1习作实践。2习作展示。将学习体验,情感体验运用到写作中。【评价预设】提出问题环节:通过与全班同学共同欣赏一组关于以月为意象的诗词后,将学生的思维快速聚焦到对本词的诵读,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解决问题的情境。解决问题环节:首先教师简要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为后面的内容理解搭脚手架。然后通过学生的齐诵,独诵,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接着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引导学生听读并思考“本词的内容(本词讲了什么)”;再在评价交流互动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内容理解有障碍的地方,进而自然而然引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后,结合文本分析得出“思念弟弟”“抒发政治感慨”等结论;学生分组讨论“作者表达的情感”过程中,针对各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专业化的评价引导;全班针对小组探讨成果进行的交流互动中,以专业化的评价引导学生体验“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联,进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哲学精神、人生态度)。反思提升环节:首先运用学科化语言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过程做出反思性评价,评价中用专业化的语言就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的关注、基于文本依据的分析、归纳能力、全班交流中乐于对话分享等方面做出激励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景为人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专业化的激励性评价中积淀相应的学科素养。在基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文章蕴含的哲理,帮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积淀、生成对人生、亲情的理解与认知。运用反馈环节:为强化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体验,将检测点确定为此,并在课堂上对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进行表达的同学,着重就学生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体验深入程度、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做强化的专业评价。【板书设计】怀念弟弟:思念惆怅郁结祝愿水调歌头乐观旷达苏轼政治感慨:失意顾虑释怀开阔6
【教学流程图】开始-----------------------------------------------------------------------------语言、图片进入问题情境提出核心问题明确核心任务提出问题PPT引导性评价PPT个性化引导、点拨PPTPPT学生分组解决核心问题引导、点拨诵读、思考、勾画朗读、引导性评价诵读、交流-----------------------------------------------------------------------------解决问题师生交流探讨过程与成果------------------------------------------------------------------------------反思问题解决活动过程,总结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关联点提升讲解反思提升出示练习、评价练习完成反馈练习------------------------------------------------------------------------------运用反馈结束------------------------------------------------------------------------------三教学反思反馈(1)核心问题明确,贯穿课堂,层层深入。在实施过程中,教学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一线贯穿,很好地引导了学生诵读课文,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合作探讨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很好地引导了学生习作“中秋夜中秋月下的遐想”6
,整个流程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很好地开展了诵读活动,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很好地展开了合作讨论,感悟了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并较好地结合自己的体验,动笔续写“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由此可见,正因为有了明确的核心任务的统领,才使本课堂有了明确的方向,也是本课堂线索十分清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实际上是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展开。(2)课堂采用诵读、思考、合作讨论、集中交流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体验。诵读本身就是学习古诗词最常用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直观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情融入文本,进入文章情景,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在本文语言的感染之下,得到较为深层的体验,做到能够与作者心灵对话,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在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在语气语调的把握上有明显的进步,足见在诵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同时,诵读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感体验和升华的过程。有了这样直观深层的体验,开展合作讨论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在学生分小组展开紧张又热烈的讨论之后,小组分别展示并集中交流也就水到渠成,所以最终学生能很好地感悟作者的情感。(3)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和谐。课堂伊始便配以极具浪漫色彩的古典音乐,配合着PPT上打出的古代文人书写的关于月的诗句,营造了一种美妙轻松的课堂情境,随后的朗读也就很投入。这样在进入文本意境之后,探讨作者在作品中的情感就能很好地进行,甚至在集中交流时,还有学生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认为课文开头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作者对于宇宙的一种思索,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这超出了我之前的预设,也正因为这样的大胆意见使得课堂更加开放而充满活力,学生的探讨热情高涨。我在肯定学生的看法之后,又有其他的同学提出自己看法,李正毅同学认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既表现作者内心的释然,更体现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我觉得他分析得很全面,便用很有哲理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想改造世界,却只有极少的人想改造自己”来回应他的意见,既很好地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又使课堂充满了文学和哲理的感染力。学生得到启发,更加畅然得抒发自己的意见,思维和情感都得到了一次很好地历练。学生的感悟和老师的引领同步,在对话中贯穿着平等和谐交流的快乐,使课堂探讨顺利开展,也最终使得探讨《水调歌头》中作者的情感复杂变化而凝练深沉。最后的吟唱环节,更是掀起了整堂课的高潮,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再次感悟作者的感情。(4)学生习作实践积极,效果明显。在立足于探讨《水调歌头》中作者的情感之后,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在作文中要体现自我,必须要善于挖掘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让文章有了个人的特色,才能感染他人,所以学生在续写中秋月下的遐想时,不少的学生都能做到与心灵和中秋月对话,写出了具有感染力的美文片段。根据学生是否善于观察,是否善于挖掘内心世界并体验自然生活与自我的关系,在中秋月下融入自我、表现自我的原则,全班32人参与了写作实践,绝大部分同学能由“中秋月下”这个特殊的情境写出自己的体验。有的写想到家人,亲人;有的写想到苏轼其人其诗其境;有的写想到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有的写想到其他文人抒写月的诗句;有的写想到月宫嫦娥;有的写由眼前景想到来年事;有的写想到自己;有的写想到城市生活的枯燥等等,都写出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较好地达成了体验性目标。通过分析,全班有10人能在学习课文之后,把自己置身于中秋月下去发掘自我、寻找自我,很好地展现了自己的独特情趣,约占全班比例的31%,比如岳能同学写到“6
它(月光)散发出如水墨泼洒在宣纸上散开般的朦胧冷光,将天空染成银白,宛如一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久居城市,高楼林立,像一张规划好的表格,车流在行与列之间穿行,刻板得像一张写实的古典油画,在这钢筋水泥砌成的城市里,只有这晶莹的明月,为人们增添一份梦幻……”他用喜爱欣赏的眼光看待中秋明月,内心关注的不是中秋祥和的氛围或华丽的景致,而是从那一片皎洁的月色中着“我”之色,想到城市生活的刻板枯燥,他的情感如他笔下的描述一样细腻,展现了淡淡的沉闷压抑又透着对生活的热爱,文如其人,他的性格也是如此,事实上是他挖掘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从中秋月色中找到了自我;又如王静同学写到“借酒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我有一股心酸与怜悯之情占满心头,明月背负着多少人的心愿啊!我只望这位转述者能将温暖洒向每一个人。”她由中秋月想到分别的人,进而折射自己,表现了一种感伤和惆怅的情感,很有文学意味,符合她本人的气质,体现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她也在中秋月下找到了自我。另外有13人能通过给出的情景,较好地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与作品中作者相似的情感,约占全班比例的40%。如李廷鹏同学写到“此时有多少人与我一样,与家人共赏明月,吃着月饼;又有多少人与家人分离,不能团聚,思念着对方。”他认为中秋月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团聚,当然分离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他由自己与家人的团聚想到分离的其他人,较好的展现了自己的情感。剩下9人能由提供的情境联想到苏轼的情感,并能涉及到对于生活的正确态度等;约占全班比例的28%,但缺乏真情实感,所写情感大多是泛泛而谈,没有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显得有些干瘪,如有位同学写到“我想到认得命运也像月亮一样不可能永远是顺境,总会有乌云蔽月的时候,处境不好时我们应乐观。”读了之后,觉得这样的感受不是他个人所独有的,而是任何人都可以说出来的,表明没能很好地挖掘他自己内心世界中的真实的自我。还有的同学直接写苏轼的情感,完全没有自己的感受。总体来说,这次教学以“诵读课文,并能结合自己的体验探讨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为核心问题来展开,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大多都能受到启发,在感悟的过程中也激发了自己的情感,写起文章来便有话可说,在文章中凸显自己的独特情感。(5)反思改进。这堂课的设计是精巧的,主线鲜明,重点突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由于容量过大,学生的诵读环节不够落实;对于学生的评价显得太过随性不够精炼;给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学生思考不够充分,理解不够透彻;在理解课文环节,如果在挖掘教材方面对学生做更好的引导,学生体会起作者的情感来就会更加深入丰富。我深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带着这次课堂尝试积累的经验,我的教学一定会有所进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