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轼《水调歌头

ID:1168559

大小:4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2-06-20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论文序号: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浅析2 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思念:创作之根由……………………………………………1二、惆怅:开篇之设问……………………………………………2三、起落:情思之波折……………………………………………3四、共鸣:情感之感染……………………………………………5五、升华:人生之哲理……………………………………………6六、永恒:千古之绝唱……………………………………………7注释…………………………………………………………………8参考文献……………………………………………………………82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赖华指导老师:石群山【内容摘要】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一般咏月诗词的婉转哀伤基调,开创豪放派的先河,全词充满引人深思的哲理。《明月几时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巨大的。其创作的根由源于对胞弟的思念,短短百余字一个不得志却又豪放狂妄且不失浪漫幻想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所抒之情不是小我之情而是众我之情,很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其潜藏似轻却重的哲理,足以值得我们穷极一生去探寻。为了探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的种种迷思、幻想、顿悟,本文尝试着浅析了这首名作,探寻它的内涵、情感,浅析它的影响及哲理【关键词】苏轼;《明月几时有》;内涵;情感;哲理;影响古往今来从不缺乏咏叹明月的诗篇,而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疑是所有咏月思人诗词中的精华之作,其难得之处在于一改前人咏月沉闷的基调,给人哲学的思考。上下阕中浪漫的问月更是让这位人们印象中豪放不羁的词人有了几分天真可爱之处,让人不由得想追溯到千百年前的那个月圆之夜,去到这位的大醉遣怀的词人身旁,窥探他似呓语般的千古佳句。一、思念:创作之根由苏轼此词创作的缘由为中秋思人而作,与胞弟分离难聚,中秋月圆之夜望月思人,大醉之后作此词以遣怀,书心中的思念愁苦。《水调歌头·9 明月几时有》一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是年苏轼四十一岁。那段时期苏轼因与当朝的当权者王安石的变法政治主张有所不同,自请外放,自此辗转外地当了多地的地方官。此时,苏轼身在密州任职,任期将满,其弟苏辙时在齐州,在李常的幕府里做幕僚,但官家有规定,两人是不能私下相见的,苏轼非常想念七年不见得苏辙。政治的不得意,才华难展,中秋佳节与胞弟难以团聚,苏轼内心忧愁难解,在皓月当空,银辉满地,秋色如水的中秋之夜,苏轼大醉遣怀,使得这首词一开始就是一种低沉的基调。词人一晚都在饮酒,词人并不善饮,欢饮达旦的情况在苏轼一生中并不多见,但也是在这种大醉的特定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体验下,苏轼面对圆月,触发了词人内心的深埋的情思,触动了内心的万千情怀,使得他的想象力变得如月色一般神奇,超脱,为这首词奠定了浪漫主义色彩。题说“兼怀子由”,不难知道苏轼此词是怀人而作,本来咏月咏别离是婉约词的天地,国人在此方面已有了大量佳作,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但苏轼一出手却能令人耳目一新。苏轼的这首词不同于一般的对月伤怀,更生忧愁的咏月伤离之词,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多了一份飘逸孤零、洒脱旷达的情怀,他没有一味地深陷于消极悲观的情绪,没有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能在对月的伤怀中求得解脱,能在最后还自己一份难得的达观,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面对。这大抵就是苏轼这首词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二、惆怅:开篇之设问月,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钟爱,从有文字起就有了关于月的诗句,从来不少对月抒情的诗句,诗词是最好的抒情,而词又最甚。苏轼这首《水调歌·明月几时有》的开篇之问,问得极是天真,极是惆怅,以明月几时有相问青天,一个人只有在惆怅失落之时才会有这么天真的问题,开篇之问,不仅是一种奇思妙想,更是内心惆怅至极的发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并不是苏轼原创,而是从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李白的诗《把酒问月》中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处化用而来,苏轼略做了语序上的调节。苏轼稍加点化,便可化神奇为更神奇。苏轼问得幼稚,问得痴迷,问得执着。“明月几时有”在当时是无法给出答案的,即使是现在的科技已经发达到我们可以知道月亮的起源,但仍不得不感叹于苏轼这一问的浪漫,这一问的奇妙。这一问瞬间把我们带入了一种辽阔的天地时空,带入一种虚渺的境界。词人的提问,似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天地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世间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接连前问发问,把对明月的向往之情推向更深。苏轼作此词时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自请外放,对朝廷虽有尽忠报效之心,却也生了失望之意,苏轼当时正处在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冲突中,从苏轼的词里不难看出,苏轼身在离“庙堂”之远的密州,却也是心系着那个高高在上的“9 琼楼玉宇”。加之中秋之夜苏轼与胞弟想见难见,抑郁难解,故对月遣怀,一饮而醉,胸有千千意,不书不痛快。苏轼的这一问,问的不仅仅是明月,问得也是人生,问的也是自己矛盾的内心该何去何从。苏轼与李白都是浪漫的,两人都是把酒相问青天,同样都具有一种豪迈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但苏轼与李白的把酒问月又是不同的,李白是应友人之请(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而作,苏轼则是大醉遣怀而作,在情绪上,苏轼更是强烈。而对于问月的结果,李白“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不无惆怅若失之意,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终于在问月之后给自己一种哲学的睿智的希望。三、起落:情思之波折“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显而易见,这首词是在词人大醉之后的“有感而作”,“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很明显这首词反应了词人一种矛盾复杂的感情,词中的情感起起落落,从激烈的求索回归到自我的平衡与和谐。苏轼短短的百余字之词,起起落落,如人生一般,从激越回到平静,大概正是苏轼豁达的一生的写照。苏轼官场失意,才能不能施展,内心憋屈,加之与弟难聚,难免生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属豪放词,但是没有谁会用读苏轼的另一豪放的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情万丈来读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为豪放词大抵是其中一直贯穿始终的达观睿智的哲学思考,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使然,斗胆说这算是一种浪漫的豪放词吧,带着些许的任性。开篇问月,这一问带着一种任性,一种痴狂,借问月将人带入一种辽阔的天地,对高高在上,无人知晓却看尽人间离合悲欢的月亮的追寻,表现一种对月的向往赞美痴迷之情。“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时苏轼已起了离开人间之意,苏轼在人间待得苦闷,待得不如意,已心有厌倦,特别是在大醉这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下,内心的苦闷或是渴求是特别容易被放大的,这里怕是苏轼消极悲观避世的一面。而读到此句的人多认为苏轼是关心朝廷时局,内心终是难以放下高高在上的朝廷,想要回到庙堂尽忠。该是无处可倾诉才让这位并不善饮的才子如此贪杯吧,孤身一人不得志,苦闷中饮酒更易醉,而这问月之词,似醒似醉总算抒发了内心的长叹。“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9 “我欲乘风归去”建立在苏轼是原来是天上的仙人的基础上,在这中秋之夜,月圆之夜,也应该是家人团聚之时,但苏轼却不能与弟弟团聚,内心产生缺憾,这种缺憾与月亮的圆满形成对比,于是苏轼有了对月亮的疑问,苏轼似乎有点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苦闷,于是想要回到天下去,“归去”二字并非是人间不如天上,“何似在人间”已经给我们答案,这里出现归去之意与苏轼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关,苏轼对生命有一种“人生如寄”的特殊理解,人的精神是不同于肉体的存在,所以苏轼可以一会是“孙朗”(《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会可以是可以“乘风归去”的仙人,苏轼的这种特定的人生观给了苏轼诗歌一种潇洒不羁,超脱,旷达的玄妙的基调,于是他可以“乘风归去”,离开这个有太多不如意的人间或者是朝堂。词的上阙的月光是清冷的,是高高在上远离人间的,是无情的,是不知人间悲欢的。“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转前意,形成强烈的对比,苏轼对自己想要归去的“琼楼玉宇”有了强烈的怀疑。苏轼是一个温情的人,苏轼大醉后想要归到仙山琼阁里去,但苏轼又似乎接受不这种“归去”的想象,苏轼又自己否认了这种想象,苏轼怕琼楼玉宇不胜寒,没有人间的温情,没有人间的家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的想象非常的天真,非常的浪漫,也非常的感性,但苏轼最终还是留恋人间的,留恋现实生活的温暖丰富,“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上的清冷,月上的孤独,恋家渴望温情的苏轼更加坚定了留在人间的想法,某种意义上苏轼是多么浪漫而纯粹。上阙的月亮是冷漠的凄然的,下片的月光却已变化,月光本在天上独自起舞弄清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时却是把人间与天上相连了,天上给不了苏轼安慰,月顺着清辉,照在了词人的身上,不眠之夜,月光当户,正是思人之时。从写天上月亮到写人家朱阁,苏轼已从天上回到人间,古人有一种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万万登不得高楼的,高楼与月亮一般同样会给人万千感慨的,正所谓“明月高楼休独猗,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轼登楼望月,对月思人,难以成眠,月光此时已变成了多情的,月与人同在,月与人相伴不眠,此处的月亮开始多情,温情脉脉的照着人间,但月亮又是无情,月圆人不圆,再好的月色,再圆的月亮也不过是徒增伤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为何在人不圆的时候圆,“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处月亮道是无情却有情,说是有情却也无情。无情之月冷漠看着苏轼不言不语,却是那么引人入胜,有情之月却是不能触碰,更让苏轼打翻腹内愁肠。9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月亮的无情有情,在自己天上人间徘徊,思绪纷乱中为月亮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尚且无法做主自己的圆缺,又怎么能够承担人们的怨恨呢,“此事古难全”苏轼站在一种时空的高度上看待月亮、人事,从对月亮的指责转为对月亮的开脱,同时也隐约有种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睿智,一点达观,一种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全词的落脚,这是苏轼在前面的矛盾纷乱中求得的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把对月亮的疑问对月亮的指责,对月亮的怀疑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层面,一方面人的悲欢离合人自己不能自控,另一方面月亮也是,人实在不许去指责月亮,而是寻找自己生命的精彩,趣味。这时的苏轼似乎是酒醒了,就如发酒疯的人,把该呐喊的呐喊了,该宣泄的宣泄了便平静了,或许宇宙太过于奥妙,苏轼无法找到月亮多变的原因,但是仍然从这多变的月亮上找到了安慰自己“借口”,世间太多事无法解释,月亮如此高冷的个体尚且做不了自己的主更何况苏轼这无权无钱的文人,不随波逐流但不同流合污,苏轼此时也从月中得到了自己的领悟。苏轼自认是具有谪仙的气质的,是天上的仙人,所以苏轼显得比较超脱,但他又是具有人间的温情,使得感觉跟我们一样但又不一样,这种纠结复杂的感觉扭结在一起,再加上苏轼的才情和艺术的才华,使得这首词寄予了极大的深情,克服了周边的冷漠,和自己的孤独感,继续对生活投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词中情感一波三折,正是词人寻得感情寄托的过程。词人借助问月展开了一番离奇的想象和一场丰富的思想历程,这首词即是想象之旅又是一场情感之旅,又是一场思想之旅。四、共鸣:情感之感染于丹说:“古人写月,尤其是中秋月,极少是不思人的。自从有了月亮也就有了思念,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人的心里却有无数个月亮,诗人词人更是容易望见月亮,一个人的漂泊之感更是容易被放大的。”[2]但苏轼的豪迈豁达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诗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情感寄托,这就是苏轼之所以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传颂至今依旧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9 读李白就要与李白一同醉酒,才能望见李白心中的明月,读杜甫就要跟杜甫一起去流浪,才能明了杜甫心中的月愁,读苏轼的《水调》就要与苏轼一同仰月,才能体味苏轼心中的感伤与阔达。今人已没有了那个年代那么深得思念,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没有了那个年代的时空距离强烈的感受,也就没有了那种那么强烈的对月感伤。苏轼这词却深得人心,无论当时还是千百年后的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在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寻得共鸣,苏轼词中的豁达之思及美好的祝愿依旧可以让现在许多别离难聚或是失意惆怅的人寻得感情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读苏轼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谁都知道苏轼是思念弟弟而作的。苏轼因政见原因自请外放为官,苏轼原在杭州任通判,苏辙在齐州,苏轼为了能与苏辙相见自请到离苏辙较近的密州为官,但由于为官规定官员不得私下相见,苏轼与胞弟终是难以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同时也隐约官场不得意的抑郁之感。苏轼一直想要和弟弟相见,却是难以相见,中秋之夜,苏轼望见当空的皓月,月圆人难圆,心中思念胞弟之情难以抑制,同时官场的失意,苏轼隐有在仕与隐中挣扎的矛盾之感,苏轼,此时大醉,心中的愁苦更是被放大。于是胸中郁结全都化为文字,终成就了这一千古明篇。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思念的,思中有哀,哀中却也有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豁达。苏轼是一个温情的人,他与苏辙感情深厚,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相见之难非现代人可以体会。苏轼能从对亲人的想念,化为对天下有情人的祝愿,这里不但是苏轼的睿智达观,更是苏轼思念之情的升华。诚然,这样一个温情而又睿智的文人是极具魅力的,让人更想进一步探寻他字里行间的豪放和浪漫交织的细腻情感。五、升华:人生之哲理本词通篇咏月,由月始,由月终,其词咏月,关合人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我们铺开了一幅月下天地的广阔画卷,在对月的怨恨转为开脱中,思绪由天上回到人间,由幻想回到现实中,由苦闷的心情到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的过程中处处渗进了值得我们深思的哲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无疑是这首词里公认的最具哲理的话。人生无常如月之阴晴圆缺无常一般,古来皆如是,怨恨月“别时圆”实在没有什么意义,月之阴晴圆缺月亮尚难自控,人间的悲欢离合对月亮又有何意义。“不应”9 两句实有怨恨月亮之意,月亮的圆满与自己亲人别离难见的缺憾之感形成强烈的对比,词人唯有怨恨月亮来减轻自己的愁苦。月亮如此令人生厌,偏偏要在人离开时圆。但词人并没有迷失在对月的怨恨中,而是由人事的无常为月亮的圆缺解脱。这就是苏轼,苏轼是豁达,他的豁达让他变得更加睿智,他可以站在时空的高度上,融合了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离人数不清,理还乱的情感,得出了“此事古难全”的哲思。既然是古来难全,又有什么理由怨恨月亮,伤怀不已。苏轼在对月的怨恨后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思考自己的人生该何去何从,最后求得内心的平衡。这三句具有极高的哲学思辨力,给古往今来的人理性的启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也是他对“此事古难全”的态度,千里月光所到之处,便是相思相会之处,月光有多远,情就有多远,月光永远,深情也就永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经超越了时空,成为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的共同愿望。纵观苏轼的诗作好似一个参禅的过程,苏轼的词里有哲学的正反合的思考,有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里的三重感悟: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苏轼早年时春风得意,仕途顺利,自是认为前程似锦,才华可展,此时的苏轼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苏轼眼里的月亮也是如此可爱多娇,“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苏轼在写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内心是充满抑郁和痛苦的,仕途不顺,亲人别离,苏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他看月亮也不是月亮,而是无情的,非要在人不圆时候圆,此时的苏轼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的;苏轼在词里经历了自己的思考,经历自己情绪的激越到求得内心的平静,此时的苏轼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心境,苏轼此时眼里的月亮还是那月亮,却又有些不一样了,苏轼化对月的怨恨为对天下人的共同祝愿,苏轼眼里的月亮又回到那个单纯的月亮,苏轼有了一种洞察事实后的返璞归真,对自己、对人生、对世界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这有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六、永恒:千古之绝唱《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作为豪放词的代表,也是苏轼较早的一首豪放词,苏轼一直以豪放词著称,苏轼开豪放词的先河,其词自成一家,与当时的主流柳永缱绻旖旎的婉约词风大不一样,给当时的词坛带来很大的影响。9 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4]蔡絛云:“歌者袁綯,乃天宝之李龟年也。宣和间,供奉九重。尝为吾言:东坡公昔与客游金山,适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无际,加江流澒涌,俄月色如昼,遂共登金山山顶之妙合台,命綯歌其《水调歌头》曰:‘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歌罢,坡为起舞而顾问曰:‘此便是神仙矣!’”[5]从中足可知《水调歌头》给当时的文坛带来多大的震撼和影响。苏轼所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但为当时的人熟知了解豪放词的应该是这首《水调歌头》。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反响固然与苏轼的社会身份和文学地位分不开,但更多的应该是这首词给人的艺术影响。全词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词人由月下写到天上,又从月归到人间,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高旷出尘的胸襟、丰富的想像,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展现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全词意境豪放而扩大,情怀乐观而开朗,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至今仍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苏轼不是咏月第一人,却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亦是我们所熟知的为数不多的古词曲中最为出名的一首,几经波折的情感表述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添神采,后世人在咏月时时常引为自用,借词抒怀,时至今日更是还原了它的原貌,现代许多音乐家都曾用自己的理解为其谱曲,而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应该是由梁弘志作曲,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空灵的声音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时时都为人们所喜爱。即使实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时空相隔之感已不似苏轼多年不见苏辙久思成苦的感受,但依然在这个人情逐渐淡漠的世界具有其不可取代的影响力,慰藉了许多孤独不得志的心灵。所以也有人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影响的不仅仅是苏轼自己及当时的人,它的影响可以跨越时空,抵达未来,触及每一个吟诵这篇词的人、打动每一个望月的人,时至今日依然为词里的哲思所折服,让自己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安慰。【注释】[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679 [2]于丹·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古诗词鉴赏——千古明[J].2013.9-25[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52-153[4]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酒边词序.1964.58[5]蔡絛·铁围山丛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5【参考文献】[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人民出版社,1981[2]孔凡礼,刘尚荣·苏轼诗词选[M].中华书局,2009[3]王国维·人间词话[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4]安琪·国学经典导读——李白诗词[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5]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李泽厚·美的历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蔡絛·铁围山丛谈[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王水照·苏轼传[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9]于丹·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古诗词鉴赏——千古明[J].2012-1-259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