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案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古典诗词里,要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情感,必须启发学生多角度地伸展思维触觉,把诗词中的某一词语所传达出来的客观形象,放到与之相联系的特定时空范围内去作综合考察、品味、体悟,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反映。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有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即苏轼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也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洞彻。如何让学生透过诗歌表层的言语形式,作情感的深透和体悟,从而得出作品的意义,体会诗人暗寓的情感,这是赏析中要完成的一个主要目标。一、营造氛围,美读体验——启学生兴趣之门宋词与唐诗是古典文苑中的两朵奇葩,宋词能与唐诗并称两件瑰宝,自有它独特的魅力。《水调歌头》虽然篇幅不长,但逐字逐句翻译,课堂就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也没了,我发现通过歌曲的形式导入更能抓住学生的热情。上课铃一响,我说道:“请大家来听一首歌曲,猜一猜是谁填词的?”同学们个个满脸笑容,大声叫好,看来确实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于是我点击播放《明月几时有》,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哼起歌来,有些同学已经按耐不住性子大声叫道“苏轼”,我故作不知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书本上有这篇课文。”我顺势再提出第二个问题:“谁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生1:苏轼,名轼,号东坡,北宋文学家生2: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三苏”之一8
师:苏轼是一个全才,他在诗词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今天我们有幸能够学习他的代表作——《水调歌头》。首先,请和你的同桌一人一句,一起合作读完这首词,然后老师再请两位同学分别吟读词的上阙和下阙。生1读毕生2读毕师: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并是十分。”读词,首先要做到字正腔圆,也就是要注意字音的准确。从字音方面来说,两位同学都做到了字正腔圆。那么,这两位同学的朗读在停顿和节奏方面把握得怎么样?生1:停顿不明显,没有停顿师:你分析得不错,吟读不同于朗读,吟读这首词更需要读出词的韵味,比如诗词的韵脚要有拖音,要拉长音,同时吟读的速度可以放慢一点,这样读出文言的味道才会出来。不如我们跟随着音乐,看着幻灯片,再次齐读,要求读出这首词的韵律。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学生配乐吟诵《水调歌头》)语文的学习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在“营造氛围,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歌曲,为学生营造一种美妙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之内回归课堂,并能尽快地入情入境,感受朦胧月色下那一份伤感和哀愁。而“美读”8
法的使用,是教者对文章有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并让学生放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音节美、音韵美、意境美,会增强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敏感和鉴别力。作品美读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审美心灵的琴弦。二:寻根问底,归纳方法——擦学生思维之火《水调歌头》的小序中有这样一句话:“兼怀子由”。可见,作者当时心系弟弟,但一个“兼”字似乎又在向我们诉说他想要抒发的感情绝非那么简单,那么作者究竟还想抒发什么感情呢?一字之差,也能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他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擦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如果这一字用得恰当,时机成熟,抓住契机,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这样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精彩生成就会水到渠成了。于是,我在制作课件时故意将“兼”字放大展示出来让他们理解,学生思维敏捷,马上发现“兼”字应该另包含了一种情感。然后,我适时插入苏轼写诗的背景: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为避免排挤打压而离开京城,作此诗时正值在密州为官时期。通过材料的引入,学生不难推断出作者在当时除了怀念弟弟以外,更是对仕途不畅的深深失落。把握了情感之后,作者用什么样的言语形式来抒发政治失意的失落之感就是我们所要攻破的难关了。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政治失意的失落之愁?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同时板书:把、问、明月、青天师:政治失意的苏轼想怎么样呢?能不能请你用原文的一句话来回答。生:我欲乘风归去师:这句话如何理解呢?生: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师:哪些词读出他的“想”?生:欲、归师同时板书:欲、归师:为什么要“乘”着风而不是“踩”着风呢?生1:乘着风更加通顺8
师:大家想一想,“乘”和“踩”的区别在那里呢?生2:“乘”是不需要花力气的,“踩”是要花力气的师:嗯,你回答的很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补充解释吗?生3:“踩”花力气,所以动作慢,“乘风”速度是很快的师:速度快又意味着什么呢?生3:作者非常非常想回天上去生4:表现了作者迫不及待的心情师:你们俩的解读太到位了!师同时板书:乘师:那么作者真的能到天宫上去吗?生1:不能生2:这是作者夸张来写的师:请你再仔细揣摩一下文本,他到底想要回到哪里去呢?生3:回到朝廷中去师:所以这个“天上”到底指的是什么呢?生3:朝廷师:是啊,其实当时身处密州的苏轼还是很想念朝廷的,他的这种想念之情也流露在了另一句话中,你发现了吗?生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师: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他的思念之情?生1:分别多年,心中依然惦记着他的亲戚朋友师同时板书:不知、天上宫阙师:尽管这种想念之情是那么的浓烈,但是苏轼最终回去了吗?从哪里读出来的?生: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8
师:在这句话中,又有哪几个词吸引了你的注意?生1:恐、胜、生2:琼楼玉宇师同时板书:恐、胜、琼楼玉宇师:“恐”字说明了什么?生1:害怕师:他怕什么?生1:寒师:哦,他怕冷啊!生1:不是师:这种“寒”是指感官意义上的冷吗?而是指什么“冷”呢?生1:指心理上的生2:应该是一种失望生3:心灰意冷师:是什么导致他心灰意冷的?生1:朝廷黑暗生2:不被重用生3:大家排挤师:虽然他想报效朝廷,但对波谲云诡的局势变化又担忧惶恐,这句话中还有哪一个词也很好地体现了苏轼的这种心理?生1:胜师:“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1:经受住师:作者到底能经受住吗?8
生1:不能师:所以哪个词更合适放在这里来表现苏轼的这种心理?生1:不胜师:一方面想着回去,另一面又害怕回去,你们有过这样的时刻吗?生1:有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此刻的心态,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呢?生1:纠结矛盾吧师:你看,简单两个动词,就把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用词精准恰当让人佩服。于是,作者还是认为哪里好?生1:人间师:你是如何发现的?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师:请一个同学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1: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比得上留在人间呢?师:“人间”真的是我们生活的人间吗?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生1:离皇帝很远的地方师:比如说呢?生2:像密州这些“小地方”师:你们都分析的很到位,说明大家都能体会到苏轼此刻的心理变化过程了,现在他又不想回去了,他只想留在属于他自己的人间。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师:读的很整齐也很响亮,但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你们觉得少了什么?生1:情感生2:语气变化8
师:同学们一针见血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语气应该怎么样?生1:豪放一点生2:洒脱不羁师:为什么要读的豪放洒脱呢?具体到哪个词让我们觉得有这种意味?生1:何似师同时板书:何似师:“何似”是什么意思?生1:哪里比得上师:除了豪放洒脱之外,有没有从这个词中读出另外一种情感?生1:不屑、不在乎师:是啊,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苏轼那种不屑之情。同时,语速也应该稍快一点。生再齐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师:这一遍比刚才读的有感情多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不想回去了呢?生1:在外受排挤;生2:山高皇帝远生3:留在小地方更自在师:苏轼是这么没有责任心的人吗?他留下来到底是做什么的?生1:继续为国效力师:苏轼已经想通了,不管身在何处,都会为国家出力。前一刻还在为要不要回去苦恼纠结,现在一下子从失意矛盾中解脱出来了,这是一种怎么样的人生态度呢?生:乐观师:我们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些词,能将它们分分类吗?生1:“问、归、乘”是动词,“琼楼玉宇、明月”是表示环境的名词、“欲、恐、胜”是表示心理的词语8
师:的确,我们可以根据词性的不同,将黑板上的词归为三类。当我们在把握作者情感时,就可以抓住这几类词进行赏析了。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难题。学生普遍对古诗词学习抱有畏惧心理,认为古诗词难以理解、不好学,教师在处理古诗词的时候,也大都认为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无非就是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建立一种建立一种易于操作的教学模式,对于规范古诗词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以《水调歌头》为例,这堂课在古诗词教学领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主要体现对学法指导,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古训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表现形式固然可以多样,但归根到底是指导学生读书。在这堂课中,我设计了“抓住关键词来赏析诗人情感”的学法指导,围绕“动词、心理词、景物名词”,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的品味、探究、赏析、领悟。以此为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较好的古诗词赏析方法,让学生掌握解读古诗词的“钥匙”,课上再配以练习,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总而言之,语文老师要善于做教学的有心人,从教辅材料、教材注释、文章、引言、练习、甚至标点符号等课程资源中,寻觅平常难以发现的细微异处,采用“营造氛围,美读体验”“寻根问底,归纳方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门,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激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细细荡舟古文,晕开层层涟漪,通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我们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走出来,利用文言文留给我们的特有的理解空间,独有的历史情感、美学价值,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言文探究阅读中去,去对话古人,去聆听历史,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厚实自身的人文素养,还文言文教学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