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散文、诗、词、书、画等都有很高成就,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派。但苏轼在仕途上却几经浮沉,不能得志,多次被贬。然而此人生性豁达、乐观,不论处于何种逆境总能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只这一点便足以令人敬服。
背景资料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即丙辰年)中秋节夜晚。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密州太守(今山东诸城县)。他的弟弟苏辙(子由)也因与变法派意见不合,远在山东济南,此时兄弟二人已有六、七年没有相见了。此时,苏轼开怀畅饮直到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乘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千古名篇。
一、给标出的字注音: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丙辰quèqióngqǐchánjuānshèngbǐngchén
二、词意疏通: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间总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年年平安,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色。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及缘由。
讨论理解读上阕,回答问题:1、词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向往天上宫阙,不愿留在人间?为什么?“我欲乘风归去”在人间,作者孤独、寂寞,感受到的只是失意与别离的折磨。
讨论理解读上阕,回答问题:2、词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词人的内心矛盾?体会“弄”的妙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弄”是“做出”的意思,表明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想象到舞姿的美妙。
讨论理解读下阙,回答问题:1、找出词的过渡句。并结合具体词语分析。“转”和“低”准确生动的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表现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从而引出下文议论。
2、词中最能表明作者旷达心境并富含哲理的句子是哪一句?说明理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月亮的圆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表达了词人由郁结转为乐观旷达的心境。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词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什么?只希望亲人能年年平安,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色。思想感情:作者由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离别的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之情,也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祝福之情。感情变化: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回到现实、自叹自慰—积极心态、发出祝福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张养浩,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职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以积劳病卒。其散曲多描写弃官后田园隐逸生活,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又能诗。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清逸而豪放。【作者小传】
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灾情十分严峻。经历过宦海浮沉的张养浩本已厌倦官场生活,弃官归养;但得知关中百姓处境危困,毅然受命,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振济灾民,因此途经潼关。后因积劳成疾,客死任所。张养浩对百姓充满深切的同情,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写作背景
峦()踌蹰()阙()兴()luánchóuchúquèxīng
“聚”“怒”:采用拟人手法。“聚”化静为动,赋予群山以生命,形象表现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怒”形象写出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此句从视觉和听觉上写出潼关的险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主旨及理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百姓依然过着痛苦的生活。揭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达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