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反思(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位教育者参观加州某中学时,在一间教室的墙上看到有这么三句话:Tellme,Iforget;(如果讲述给我听,我会忘掉。)Shome,Iremember;(如果分析给我看,我能记住。)Involveme,Iunderstand.(只有让我参与,我才理解。)多有意思啊,简简单单的三个词,从Tell(讲述)到Sho(分析)到Involve(参与),不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吗?而我的这堂课缺少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第9页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P7)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7)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二)对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第9页
1、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篇二:水调歌头教学反思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第9页
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每首诗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在课堂上,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篇三:水调歌头教学反思我在七年级113班讲授《水调歌头》一词。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且在网上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不出我的预料,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轻松应对,圆满回答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过,当问学生绮户的户如何理解时,学生都按课下注释理解为窗户,并没有人提出异议。第9页
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篇四:水调歌头教学反思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鱼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教这首词的。讲完这首词感觉收获、失误都不少。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思考。第9页
首先,关于苏轼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处理。我们以前对苏轼介绍较多,这里不必说的太多,所以一提带过。关于词的背景则需重点说明,这是深刻理解词的内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础。对此,我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了如下介绍: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其次,读懂小序,明白小序的作用。写作时间及写作情形很容易看出来,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兼怀子由上,兼字说明作者写这首词除了怀子由外,还有其他的目的,并且是超过怀子由的更重要的目的。小序的作用就是告诉了我们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情形及主旨之一。第三,疏通全词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们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词的上阙写词人问月,表达词人开始想上天,后来还是觉得人间好这么一个感情变化的过程。词的下阙很明显写词人对弟弟的怀念以及美好的祝愿,照应小序中的兼怀子由。很明显,学生们对词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我试图打开学生们的思路,以言语诱导:词的下阙是怀子由第9页
,那么上阙应该表达的应该是作者的另一个写作目的,并且是主要的目的,这个目的难道就是作者发起痴来的问天和渴望上天最后又不想上天吗?难道这种近乎无病呻吟的感情能超过对弟弟的思念吗?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那么请大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重读词的上阙,认真思考上阙的主旨。几分钟后,有同学举起了手,用不太肯定的语气回答道:老师,苏轼由京城到地方,由大官到小官,是不是心有不甘,想重新回到京城并且官复原职呢?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看到我的微笑点头,大家一下子把思路都拉回到了这方面,几经回答与完善,答案出来了。原来在这里天上宫阙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贬时间长,不知朝廷内的情况,高处不胜寒暗指朝廷内复杂的派系争斗,而人间则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这几个句子的含义,词的上阙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原来上阙表达的是词人对政治的感慨啊。难点至此得以解决。第四,对重点考点的解决。因这首词的重点、考点都在下阙,我于是对下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下阙首句因省略主语月亮,导致一部分学生理解困难,一个理解能力较高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出来以后,其他学生顿时豁然开朗,这句词不但描写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动还表现出了时间的变化。另外,根据以往的经验,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的事和长很容易误写成时和常,我也在大家理解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了强调。对重点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9页
的理解,我则不愿意浪费时间,直接在大屏幕上出示了答案让学生做笔记,前一句既表现了作者豁达开阔的心胸,又蕴含哲理,即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明月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后一句话则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既美好的祝愿,那就是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享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整首词表达了作者由忧郁苦闷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从以上几点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对本节课重点考点的讲解是填鸭式的,是没有循循善诱的,是以有效的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另外,诗词教学应该是以读为主的,而我这节课让学生读的不多,这也是一个大的失误。篇五:水调歌头教学反思学校这次组织的研讨课活动主题是同课异构,所以这次讲这个名篇我也希望上出一些不同来。以往上这类课,我喜欢给学生拓展其他同类篇目,扩大课堂容量,而这次上课,我刻意在避免这类情况,希望把这一首诗讲的深入一些,也让同学们对它理解的透彻一点。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名篇,而且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这次执教就是希望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昨天在两个班上这个课,上午在4班,感觉学生理解和感悟都可以;下午在3班,有很多同行听课,感觉学生没有放开,理解和感悟情况反而不如4班。我近几年上公开课,存在一个问题,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方面有欠缺,没有年轻时的亲和力了,这是我以后上课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课后同行评课,有老师提到我的导课特别引人注意,我这才发现,这个导课确实振聋发聩。其实下面的课完全可以从这点出发,让学生体会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结合。第9页
准备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些新的思考:诗的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我突然发现我们以前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明月的象征义。这句是化用自李白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就是用这个化用来掩盖自己真正的目的的。我这几天寻找资料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然后把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第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