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状元必备中考解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中考语文状元必备中考解读

ID:1169440

大小: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2-06-21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苏老师中考语文状元专题讲座决胜2011年中考,助推自主学习型状元“权威解读中考说明、精准把握中考动态”专题——结合北京六年中考、四年模拟系统讲解中考备战要领和备战准备,帮助考生树立必胜信心,助推2011年中考语文状元基础·积累词语阔绰、倔强、挟持、提防、塑造、胆怯、寻觅、哽咽、凯歌、凯旋、轻捷、捷报、修长、修葺、处决、处所、清脆、清晰、称赞、赞赏、崇拜、推崇、打量、端详、暂时、教诲、畸形、辐射、膝盖、机械、勉强、允许、刹那、订正、贮藏、倾斜、解剖、符合、乘客、安抚、联袂、和煦、吟诵、遨游、湍急、追溯、粘贴、恻隐、蒙蔽、云霄、魁梧、惩罚、脑髓、颠簸、酝酿、应酬、巢穴、记载、布告、布局、谋略、谋生忍俊不禁、随声附和、不省人事、高屋建瓴、爱憎分明、自给自足、茅塞顿开、轩然大波、称心如意、情不自禁、得不偿失、满载而归、无边无垠、斤斤计较、不偏不倚、骇人听闻、两全其美、目不暇接、迟疑不决、就地取材、断壁残垣、扣人心弦、三顾茅庐、拔苗助长、亡羊补牢、守株待兔、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异想天开、跋山涉水、饮水思源、功亏一篑、牵强附会、温故知新、无缘无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行百里者半九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词句默写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出师表》中表明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士义无反顾为国效力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北》)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__________,__________,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__________,_________,哀转久绝。(《三峡》)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陋室铭》中概括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你积累的古诗中,分别写出一个含有“花”字和“雨”字的句子。①含“花”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含“雨”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13 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鸟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曹刿论战》中曹刿向庄公解释可以追击齐军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010】(1),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1分)(2)征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1分)(3),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分)(4)《岳阳楼记》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2分名著阅读请从下列名著中选择一部,写出其中的两个人物,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一个故事。《水浒传》《西游记》《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所选名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①:_________故事:_________人物②:_________故事:_________《水浒传》是一部杰出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宋江、________、________等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任意填写两个),讲述了大闹野猪林、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________________等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任意填写一个)。这些奇人奇事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西游记》是一部神话小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去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曾自称“_________________”,他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他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个极富神话色彩的艺术形象。古典小说《水浒传》描写了以______________为首的108位好汉聚义梁山的故事。小说中的一些人物是被“逼上梁山”的。例如,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______________,遭高俅父子陷害,被判发配沧州。后来,他在______________和草料场又险遭谋杀。在经受了一连串的迫害后,他忍无可忍,血刃仇敌,离开山神庙,雪夜上梁山。【2010】《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的①所作。《左传》善于记录战争,其中《曹刿论战》记录的就是齐鲁两国在鲁国的②发生的一次战争。《左传》还善于记录人物语言,这一点在《曹刿论战》中表现为对③过程的描写。语言运用07年:阳光体育运动(该年度重要教育事件)提取信息+概括表达+主题选择08年:汶川地震(该年度重要社会事件)提取信息+概括表达+主题选择09年:上海世博会(跨年度重要时事)提取信息+仿写+表达2010年:社区养老(社会热点)提取信息+概括归纳+能力应用理解·感悟文言文阅读《醉翁亭记》(05)重点词语的注解与辨析、重点句子的翻译、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05海淀、09)考点同上,下同《陈涉世家》(06A、2010)《岳阳楼记》(06B、08)《桃花源记》(07)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话为:13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7)欣赏文学作品(散文或小说)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10年散文考查:阅读《忆冼星海》,回答问题。13.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回忆想象、印象听《黄河大合唱》①读冼星海的自传②③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14.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好奇”的原因:①“好奇”的内容:②15.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答:13.答案示例: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14.答案示例: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15.答案示例一: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答案示例二: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散文考查:阅读《又临黄河岸》,回答问题。1.文中写了作者的三次流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思路。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答案示例:①想到国土遭到日寇践踏②兴奋激动③想到历经磨难的祖国正走向美好未来④昂奋自豪)13 2.第⑨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所写的,引起了下文所写的。此题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具体承上启下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承上启下,这种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该试题指明了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需要学生找出句子本身,这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搜索相关的信息。(答案示例:①草原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功②看到黄河的情景3.文章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文中自选一句,作简要赏析。(不超过150个字)此题考查《说明》内容:自选语句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力:①找到真正“精彩”的句子②认准“精彩”之处③表述时把作用和语境意义结合起来。(答案示例:“(黄河)像一根不见首尾的丝带,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把我的无尽思绪缠入过去,引向未来。”作者把黄河比作不见首尾的丝带,形象地写出了黄河蜿蜒绵长的流动之形;又用“缠”和“引”将黄河“云中而来,雾中而去,千回万转”之态与对往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畅想巧妙的结合,表达出作者的无限感慨。)2008年考散文考查:阅读《乡间的庙会》,完成第13-15题。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答案示例: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2.第④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指定区域语句。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又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此题考查《说明》内容: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理解(要点):①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②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2007年散文考查:阅读《晶莹的泪珠》,完成第14—16题。(12分)1.阅读第1-14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答案示例:诧异忧郁惋惜担忧)2.结合第20—24段内容,体会作者写父亲在弥留之际对“我”所说的话有什么作用。此题考查《说明》内容:指定语句——人物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答案要点:①表达父亲对当年自己决定的后悔。②引发“我”对女教师的回忆。③表现当时女教师劝“我”不要休学的意义。)3.阅读文章,说出“40年前”和“今天”作者对女教师泪珠的不同感受,以及作者“今天”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说明》内容:写作目的。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13 (答案示例:40年前,作者从女教师的泪珠中感受到的是对自己的关怀、安慰和期待。今天,作者认识到女教师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是滋养生命灵魂和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带给我的启示是:莪们要像女教师那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纯真和善良。)考点归总:1.语言:指定语句——指定区域——自选启示:感悟语言的能力,语义+作用2.整体感知:线索——段落——衔接——内容启示:读懂原文文本思想(遵循)3.阅读感受:体验——认识——评价启示: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现实意义◆科技作品的阅读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化为:(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6)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辨析、修改常见病句。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10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街头雕塑),完成第16~17题。(共6分)16.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2分)答:17.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材料一】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材料二】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材料一:①材料二:②16.答案示例:如果删去“用路者一闪而过”,其一,就不知道是谁“很难获得多少印象”;其二,用路者“很难获得多少印象”的原因也不清楚了。17.答案示例: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2009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完成第16—17题。13 16.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仅水产品一项”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如果删去“仅水产品一项”,就无法与前面的“各种丰富的资源”相呼应;同时也使后面的“提供”一词缺少了涉及的对象)考点明示:语言、语法命题依据:(6)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帮助理解文章中的语言难点,并辨析、修改常见病句。(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7.阅读第②段,指出下面两则材料分别可以从哪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海洋农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材料一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摘自《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材料二利用化学诱变技术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来的“981”龙须菜,与野生种相比,生长速度提高了30%,亩产提高了3-5倍。“981”龙须菜的问世,不但使龙须菜成为我国第三大海藻养殖种类,也使我国龙须菜的养殖产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摘自《海南日报》)(我国海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科学技术的使用为海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考点明示:连接,材料和说明对象的关系(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总结:语言语法——判断探究2008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小品建筑》,完成第16—18题。16.文章开头从一种文体的名称“小品”写起,有什么作用?(说明“小品建筑”名称的由来)考点明示:结构技巧的作用命题依据:(5)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17.第②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超过20个字),再说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超过10个字),最后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不超过15个字)。(“群体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群体性”的内涵以太和殿为例作具体说明)考点明示:结构、思路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18.阅读下面介绍“宁寿宫”的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出“宁寿宫”中哪一个建筑属于“小品建筑”,为什么?(“九龙壁”属于小品建筑。它是“宁寿宫”中的一个独立的、但又与整个建筑群相配的小建筑。它起到装点“宁寿宫”的作用)考点明示:链接材料和说明对象的关系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总结:技巧——思路——判断2007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地球水资源),完成第17-19题。17.阅读第①段,说出“全球水资源总量很大”,但“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却很少”的原因。(①淡水总量只占全球总水量的25%。②世界淡水储量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两极、冰川和深层地下)考点明示:内容理解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18.下面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分别解决第②段所反映的哪两个问题?(材料一:解决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的问题。材料二:解决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问题)考点明示:链接材料和说明对象的关系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19.比较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内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13 (因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引发的危机(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争斗)将愈演愈烈)考点明示:句间关系说明方法的作用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总结:理解——判断——技巧2006年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试题:阅读《中华瑰宝——太极拳》(节选),完成19——21题。19.从全文看,对太极拳走出陈家沟、走向世界起关键作用的三个人物是:(陈长兴杨露禅邓小平)考点明示:语言理解命题依据:(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0.第④段画线语句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太极拳传播范围广,练习人数多或太极拳已成为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运动项目)考点明示:说明内容的理解(不是说明方法的作用)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1.本文介绍了中华武术太极拳,其中对你启发最大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示例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示例二:只有博采众长,才能自成一家。示例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考点明示:心得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总结:语言——内容——心得三、教学启示1.考点梳理——突出考查阅读能力语言——探究——技巧——思路——心得语言:句子内容、语法作用、句间关系(不要再盯住“大约”之类的词)探究:材料链接、理解原文、概括材料技巧:结构安排、说明方法的理解思路:句、段内容,逻辑关系心得:开放性,文本内外结合,考查理解程度,表述能力2.教点选择——有效教学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理解)怎样说明的?(技巧、关系)为什么这样说明?(作用、效果)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不要在文体知识、概念上耗费精力)◆议论文阅读一、熟悉《课标》和《说明》精神《考试说明》把《课标》关于阅读的要求具化为:(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二、熟悉考点及变化2010年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完成第18~20题。(共8分)18.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2分)19.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3分)13 答:20.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18.答案: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19.答案示例: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20.答案:【甲】②【乙】③【丙】①2009年北京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俯而学与仰而思》,完成第18—20题。18.请按照第一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①科学的学习方法②常用的学习方法③联系实际的方法【甲】处应填:②【乙】处应填:③【丙】处应填:①考点明示:“段的论证思路”,语言的关联,“……的方法”;备选答案“①科学的学习方法②常用的学习方法③联系实际的方法”显示出论证层次。短语。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19.文中所说的“俯而学”与“仰而思”分别指的是什么?(俯而学指的是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考点明示:理解文章论述内容。实际上这就是作者论述的相关问题——题目内涵。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0.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的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考点明示:正反论证“仰而思”,考查材料与观点之间材料(论据)的作用。命题依据: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总结:论证思路——论述内容——论据作用2008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美人格资本),完成第19—21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美貌和才能固然重要,但完美的人格才是更重要的)考点明示:中心论点。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0.阅读第②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甲】处应填(从容敏锐)【乙】处应填(大方大度)【丙】处应填(骨气气势)考点明示:论证思路,关键词语命题依据:(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13 (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只有具备了高尚完美的人格,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青史留名的观点。接着,列举中外名人的事例来印证这一点。然后进一步阐明具有光芒四射人格的人物是“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代表,而历史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以此论证了这些人能够成就事业青史留名的原因)考点明示:论证过程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总结:论点——论述语言——论证过程2007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创新不言败》,完成第20—22题。20.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述“创新不言败”的?(①对于创新者而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②对于创新者而言,还要有知难而上的勇气和自信自强的品质。)考点明示:考查论述角度命题依据:(5)能区分观点和材料21.根据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个常用语(成语、俗语等均可)。(失败是成功之母)考点明示:语言——成语、俗语命题依据:(3)体味和推敲重要的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2.请你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这一段的论证过程是:首先指出创新之路充满艰险;然后用王安石的话证明要想创新,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接着提出创新者要有愈挫愈勇、知难而上的豪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考点明示:段落论证过程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总结:论述角度——论述语言——论证过程2006年北京市中考议论文试题:阅读《善于舍弃》,完成第23—26题。23.本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我们要善于舍弃)考点明示:论点命题依据:(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24.文章第②段是从哪个角度证明作者观点的?(从善于含弃的重要性的角度证明了作者观点)考点明示:论证角度命题依据:(5)能区分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25.简要分析⑤一⑦段的论证过程。(首先举出阿西莫夫聪明地舍弃并取得成功的事例,然后从舍弃需要忍受痛苦才能取得成功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扬长避短可以走向成功的结论)考点明示:段落间的论证过程命题依据(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5)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26.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怎样的舍弃才是有价值的。(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考点明示:谈对内容的理解心得命题依据:(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结合相关材料,对一些问题进行判断和探究。(5)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总结:论点——论述角度——论证过程——理解心得三、教学启示考点梳理:13个题目,6个考点,概括了中考说明的主要内容论点——论证过程——论述内容角度——论述语言—论据作用——思考判断论点:中心论点、作者观点过程:段内、段间内容:层次、角度、意思(整体)语言:短语、词语、俗语(关键)作用:材料与观点的联系心得:思考、判断(开放)13 训练启示:1.按照《说明》——《课标》进行教学、复习;2.训练的思维价值适当;3.训练的角度、深度适中;4.训练的题型基本稳定;5.“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整体把握,读进去;不要在概念上纠缠不休。表达·交流◆2005年:开端是(事情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以“开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限文体(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给了考生文体选择的自由。题前提示语,极富启发性。关键是要在文中表达出对开端的独特的认识,这也是命题者的初衷。◆2006年(课标A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发生后,英国媒体有这样一则报道: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那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将自拟的题目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首先,读懂材料,但不要受材料限制。材料所含信息主要有三点:①女孩应用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做出判断;②女孩很自信——发出警报;③女孩关爱的力量——挽救了100多游客的生命。汇总起来就是: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这个材料是引发我们回忆思考的,不是我们写作的材料。其次,针对“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某一点,调动自己的积累,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受深刻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注意不要被材料引偏,材料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我们要从生活琐事中选点,贴合题目要求。再就是把握题目和文体。自拟题目,要符合自己的文章,名不正言不顺,拟题也是一种能力,要让自己的文章从题目开始绽放文采,闪出亮点,富有魅力。所谓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自己一定要确定好文体,文体一经确定要按文体要求尽可能写什么像什么。注意:自定文体时要发挥自己的长项。◆2006年(课标B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作文。材料同课标A卷。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那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以“关爱”或“知识的力量”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问题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人物的真实姓名。B卷与A卷试题材料相同,区别在于A卷提示了几个写作角度供考生选择,B卷则确定了两个题目。B卷两个题目相比,“知识的力量”与材料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关爱”准确的解读还应是从知识的角度生发。两卷相比,B卷限制性更强些,但都是由材料触发“回忆”“思考”,写自己的“经历或感受”。◆2006年(大纲卷):劳动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伴随人们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劳动带给人们的有许多许多……请结合自己的经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已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除诗歌外)。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从形式看,题目+提示+要求。题目属半命题,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13 确定写作对象。提示语表述简洁,指向性明确,能够激发考生锁定写作范围和内容。要求宽松,不限文体,可以展示各类考生的特长。这个文题避开了偏、南、怪,虽在意料之中,也须开动脑筋。每个考生都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看到题目,能很快调动自己的积累,表现写作才情。具体分析此文题有如下几个特点:文题顺应社会主流,担负起育人职责,检验“荣辱观”教育的效果。但又不是直白的政治论辩,富有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熏陶渐染的特点。文题贴近考生生活,能诱发考生反思成长过程,调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体验,既不会在审题上发蒙,也不会在选材上卡壳。它给考生创造性的表达提供了空间,无形中显出层次性。文题的指向性在于挖掘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符合大纲的精神,与《考试说明》吻合,与常规教学一致,能够检验目前的作文教学现状。根据文题特点,考生在作文时应注意:①完题要考虑自己的优势,由于文题没有提供可选择的素材,所以补充题目角度要巧,切入点要小,走向要顺,不要自我束缚。②揣摩命题意图,领会作文的目标性,确定明确的表现主题。③选材要具体,相对集中。这个文题由于宽泛,“写什么都行”,所以要避免出现“什么都写”“什么都写不好”的局面。④由于可写的东西太多,更需要写作技巧。行文过程要把握好方向,避免跑偏、无序。平易的要显深刻,琐碎的要典型集中,旧材料要翻新。◆2007年:题目:动力来自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2007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依然沿袭了几年来的传统形式——直接命题。此题没有材料,没给提示,属直接半命题。它没有审题障碍,具有普遍可写性,易于调动考生积累;有积极导向性,贴合社会背景和时代要求;形式利于调动写作主体的能动性,有广阔的发挥空间,适于各种文体的要求;补全题目后可迅速切入,有很强的操作性。“动力来自”有如下几个特点。扒光了人为编织的所有束缚,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开放性极强。目的是尊重写作主体,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完题后尽可任意施展你的技巧,驰骋你的思维。具有普遍认同性。中考是面对全体考生,原则是让每个考生都有材料可写,有话可说。这个题目能够调动考生的积累,利用手头的优势资源。另外这个题目的人气还在于它让所有考生先“乐于表达”,继而在“善于表达”上显出区分度,测试能力。此题主旨在于从写作内容上发挥正导向作用。“动力”是主体的定位,“”选填内容是“动力”的源泉,“来自”是沟通“动力”与“源泉”的渠道。“动力”支撑着健康向上的意趣,符合和谐社会、竞争社会的环境,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主要的是激发主体意识的活跃,“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个题目也有“绵里藏针”的特点,行文前也要慎重审视揣度。◆2008年:题目:向前,向前,向前!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向前,向前,向前!》,多亮的一个题目,琅琅上口,充满力量;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充满昂扬向上的情绪。《向前,向前,向前!》延续了北京中考作文试题传统特点,属直接命题的全命题,没给材料,没有提示语,几乎没有任何限制,把审题障碍降到最低限度。给考生创造了广泛的选材空间,可写自己的体验感受,可写自己的经历,当然也可写自己的见闻和认识。总之可以使学生的写作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这个题目,形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强烈的语言气势,给人一种震撼力。除了具有普遍可写性以外,更具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08年的大背景。思维上不用成人的思维框子去套学生,考生可以很快入题。《向前,向前,向前!》审题上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把“向前”当作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围绕这种信念选材立意,表达一种始终不渝的追求;二是把“向前,向前,向前!”看作一个渐近或层递过程,写出情节的发展或认识的提升。当然,这个口号式的题目,如果脱离了背景会引导考生说一些空话、套话;完整的句子做题目需要考验接受度。◆2009年:题目:并没有结束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1000之间。(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13 这是一个传统的作文题目,继承了北京市中考作文的特点,它回避了许多问题,也涵盖了许多问题。题目的新意在于并非主题式的命题,而是给人一种状态的提示,蕴含着一种哲理。归纳起来有“三性”。一、延续性。首先是命题形式延续了北京直接命题作文的一贯思路。自2003年至2008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目依次是“喝彩”、“需要我”、“开端”、“劳动”“动力来自”、“向前!向前!向前!”,所以,今年这样的半命题作文,对于考生来说很熟悉。其次是命题内容的延续性,看到今年的作文题目,我们很容易联想起去年的中考作文题目,将二者链接在一起就是向前,一直向前,不停止,没有结束。这样,有利于学生迅速构思成文。二、开放性。半命题作文所填的部分最能体现立意者的匠心,给学生留出了联想的广阔空间。首先是选材范围的开放性,作文题目显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与学生平时的作文积累、训练联系起来,使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发,围绕自身成长、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等,都可以选择素材。其次是立意的开放性,此次作文题目不是主题式题目,当然就具备了包容所有主题的功能,立意更有自主性,可以写“小我”,即个人经历所产发的感受,理想、爱心、幸福、快乐等在一直延续;也可以写“大我”,即与民族相关的某种精神,如“奥运精神并没有结束”等,写作时,切入点可以从小事入手,还可写与自然或社会发展相关的某种行为思想,立意也容易创新。三、引导性。此次作文题目没有审题障碍,让人感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符合课标精神,引导学生开掘自己的经历、体验、感受;另外与平时的教学实际相贴近,不顶撞、不回避,具有教学监控的功能。题目平实却又有内涵,在语言表达中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自主立意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能力。所空出来的半题,留给学生极为广阔的驰骋空间。基于这些特点,这个题目能够让我们很快进入写作状态。但是,要写出高分作文还要注意:所填部分虽有开放性,也具有限制性。“并没有结束”表明某种行为或思想以前已经存在,并一直延续着,要注意“并”这个词,暗示着某种行为或思想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过挫折或动摇,所以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安排好材料的详略,在行文过程中要注意蓄势,表现出“没有结束”的状态,不要故事结束了偏要说没有结束——作文内容要和生活常理、自然规律分清楚,不要混谈。评估时阅卷老师会关注“并没有结束”的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2010年:命题作文:凝聚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2010年北京市中考作文试题“凝聚”,为全命题作文,题目前列有主题范围的提示——亲情、友谊、爱心、智慧和力量等。凝聚,聚集、积聚、聚合之意,这是个动作行为式题目。首先它贴合了社会背景,近年来我们国家大事不断,北京大事不断,正面的、灾难性的都牵动人心。做好哪一件事,渡过怎样的难关,都需要凝聚人心,凝聚社会力量。而这些事都不可能不引发中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而这也恰是人生价值观的主流导向。把国家大事、社会焦点化作自己的行动,无疑要关涉到亲情、友谊、爱心、智慧和力量等。其次文题所提示的主题范围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也是他们经历的心路历程,也是他们成长中所沐浴的。平时的学习中有太多这方面的训练,也有太多这方面的积累。“写自己熟悉的经历和体验”,应该是驾轻就熟。看到题目没有惊喜也不会惊诧,总的来说题目算是温和型的吧。但是,审题是要注意,凝聚是一种动作,既然是动作就要有动作的发出者,动作涉及的对象,不小心会只写后半段,“主语”被忽略,“凝聚”被疏忽。另外要注意,“家庭的幸福”、“集体的温馨”、“社会的和谐”是“凝聚”之后的结果。其实审题时聪明的做法,抓住一句话既有了写作范围,也有了主题,选材正好是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家庭”“集体”“社会”。如果两眼只盯住“凝聚”也许还真要费一番思量,说不定还就“跑了偏”。  行文时切口要小,比如母亲节你买一束花,哪怕一枝,送给妈妈,或直接插在妈妈卧室的花瓶里,客厅的茶几上,家里自然平添了一种温馨,凝聚了一家人的亲情。再如大家常写的考试失利的现象,你受到什么启示便增强了信心和力量,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我。小处着笔,便于操作,便于把握。这样具体可感,又突出了“凝聚”13 ,自然会是一类文;如果你真想到了地震,想到了洪水,想到了干旱,可能到容易写空,当然真有亲身体验也是能够把握的。实际阅卷中发现多数同学把握不好,如此构思,如此操作,有意说大话,套背景,空喊“幸福”、“温馨”、“和谐”这怎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呢。●横览●(可参考《北京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选编》(“小绿皮”07、08、09、2010)教学使用)略,可自主探究学习。附:★2011中考语文状元专题讲座系列,共分五个专题:◆“权威解读中考说明、精准把握中考动态”专题:结合北京六年中考、四年模拟系统讲解中考备战要领和备战准备,帮助考生树立必胜信心;◆“基础知识和综合性学习点题升华”专题:结合考试说明和中考快讯及时准确地引导学生做针对性预测性复习调整,在既不押题猜题误导学生又可兼顾“学到考到”的基础上确保学生此板块一分不丢;◆“阅读理解升华夺冠”专题:万变不离其宗,阅读就是感知、理解和赏析,文章就是文学、文化和文明,苏老师的问脉寻经、钻木取火阅读法和“行不过三”求一阅读理论及“A+B+C”应试定律让您快速提升、满分夺冠◆“冲刺满分作文精讲”专题:重点讲解转化技巧和自然创新考场真情表达技巧,帮助每个考生训练快速转化自己的“看家作文”确保58分基础上冲刺满分或写真情率性满分作文;◆“考试方法和考场心理培训”专题:帮助每个考生找到通往成功的钥匙,让其豪迈地走向考场并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为更绚丽的人生打造“开门红”!13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