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西风颂作家与作品雪莱1792年8月4日,波西·比希·雪莱诞生于菲尔德·普莱斯庄园古老的贵族家庭。幼年就读于私立基督教寄宿学校。1804年进入贵族学校伊顿中学。正是中学时期,他读了18世纪启蒙主义和英国激进主义思想的书,深受其影响;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810年4月3日,进入牛津大学。这一年同他的姐妹合作写出第一部小说《扎斯特罗齐》。在学校期间,因刊印、散发反宗教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被学校开除学籍。随后,到爱尔兰参加当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此后他与政治家、共和主义者葛德文通信往来,对其影响很大。1812年10月终于到伦敦拜访了葛德文。1813年完成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哲理诗《麦布女王》。从1813—1818年,雪莱先后完成十多部作品。如长篇抒情诗《阿拉斯特》《驳斥有神论》、长诗《罗萨林德和海伦》和诗人自认为“现代田园对话诗”的诗作《朱理安和马达罗》。1818年,是诗人最伤心、最难忘、最难割舍的一年,他在《麦布女王》一诗中抨击压迫和强权,召唤对于现实的变革,热烈地憧憬人民的幸福和科学的未来。他的诗触怒了统治者,他不得不于1818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他有一切条件可以享受世俗所称道的人生乐趣,但他舍弃了。他似乎只能在汹涌的大海给予的颠簸与袭击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感。为了这些,他宁肯过着朝不保夕的饥饿与颠沛的生活,而保住了他思想上的解放与自由。他不愿在爵位与遗产面前牺牲他精神的不羁。在那个时代,雪莱无疑是一个先驱者的形象。雪莱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长诗《伊斯兰的反叛》中,更体现在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中。公元1822年的7月1日,客居在意大利的雪莱,乘帆船去莱洪迎接好友亨特一家。7天之后,意大利有灿烂的阳光,但却酷热而窒闷。7月8日返航的船途中遇暴风雨而失踪。斯佩齐亚湾,暴雨,排空的巨浪,吞噬了雪莱与友人乘的小帆船。海湾的另一边,他的妻子玛丽在苦雨凄风中焦躁地等待。但她再也没有等到——雪莱
死了。这位流浪异乡的英国诗人,一生爱海,他终于在海的怀抱中认识了他所称道的“伟大的神秘”。他的遗体在为创造人类文明做出过辉煌贡献的意大利的海岸上焚化。他的挚友、英国又一位伟大诗人——拜伦为他送别,拜伦把乳香、盐和酒撒向燃烧的火堆。然后他脱衣走向海水,表示他至深的哀悼。当他回头望去,沙地上只留下一片闪烁的火光。8月15日雪莱的遗骨葬在罗马的墓地,墓碑上写着:“波西·比希·雪莱——众心之心”。翻译家江枫说:“诗人的生命结束得太早。他1792年生,1822年死,活了不足三十周岁。但他留给世界的光辉却是永恒的。”确实如此,雪莱的家庭条件是优越的,他少年时就厌恶家庭的保守气氛及那种矫揉造作的绅士风度,在中学他研读自然科学以及柏拉图、休谟、狄德罗的哲学。在大学接受18世纪启蒙主义思想。英国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更给他以深刻的影响。雪莱是一位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区别于那些消极浪漫主义者,而且也区别于拜伦那样的积极浪漫主义者。两位伟大的诗人,无疑都是积极投身斗争,反对现实黑暗的勇士;但是,当他们把目光投向明天,鲜明的差异便显现出来了:拜伦的目光多半是悲观而不免落寞,雪莱则总是充满信心地为未来呼号。《为1819年两政客造像》一诗中称统治者是“鸱枭”“狗鱼”“巨鲨”“毒蛇”。在《给英格兰人的歌》一诗中,明确而勇敢地疾呼:“英格兰的人们,凭什么要给蹂躏你们的老爷们耕田种地?凭什么要辛勤劳动纺织不息,用锦绣去打扮暴君们的身体?”鲜明地反对剥削和压迫。宣告了对英格兰现实的不妥协的立场:屠杀人的法律,是黄金和血污所写成;而议会,则“意味着已废的历代最坏法规的恢复”。诗人不仅在英格兰看到了罪恶和卑鄙。而且就在这座坟墓中,他也能看到,“其中有幽灵奋然高飞,焕发灿烂荣光,照亮这风狂雨暴的年月”。雪莱总是这样热烈地呼号着,他把目光投向那些奋起反抗暴政的斗争。1819年10月,雪莱为重新获自由之前的西班牙,唱起了真挚的《颂歌》。他以充沛的热情呼唤人民“醒来”,他真诚地讴歌那些“地面上神圣斗争中高于一切的呐喊”。在那里,仍然是雪莱式的光明,鼓励着人们以“碧绿的力量,永恒,和蔚蓝的希望”去覆盖额上的血迹!雪莱让人民看到:自由正在扬鞭策马向前猎取胜利!18
20年1月,西班牙军队掀起革命,斐迪南被迫恢复1812年宪法并取消异端裁判所;同年8月,葡萄牙爆发革命;随后数年,意大利也爆发革命……雪莱为此欢跃,他歌颂自由的浩荡前进,从而使压迫者惊慌退缩。最典型地代表了雪莱这种昂扬乐观精神的诗篇是《西风颂》。雪莱不竭的斗争精神给人民以鼓舞,他对于光明的信念,的确在黑暗中燃起了火光。然而,雪莱毕竟是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前辈那里借到火种,因此,他所燃起的火光还是渺茫和飘忽不定的。他把对于爱、对于美的喜悦,看成是永恒的和不变的,“不存在变化和毁灭”。雪莱坚信那火光也是永恒的。“感受不了光明是由于本身阴暗”。这里,既体现了雪莱的激进,又体现了雪莱的局限。放逐的生活,使雪莱浪迹天涯。飘泊无定的生活,带给他痛苦,也给他以诗的灵感。他是人民的儿子,也是大自然的儿子。他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在那里政治的纷争,舆论的压力,感情的苦闷,使他焦躁不安。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的心变得异常安恬、纯净,并且充溢着崇高。那是意大利的岁月,深蓝的夜空,月亮像一颗宝石,不断地发射出美丽的光波。雪莱沉迷于华美的幻境——那里,水晶的宫殿,霓虹的雾霭,花在含苞,草尖有晶莹的露水……这种情景,使雪莱的诗情萌动。在雪莱的创作生涯中,大自然给予他的恩惠,并不比社会给予的少。他自己曾说过,从童年时代起,就熟悉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他与“危险”结成了游侣。思考与讨论一、对西风的理解有如下几种:1.西风是与困难作斗争的大无畏精神;2.西风是对美好未来的希望;3.西风是革命进军的号角。根据你对《西风颂》的学习,你同意哪种看法?还有别的理解吗?《西风颂》写作于1819年的8月,在这一年的前后欧洲各国先后发生革命,所以此诗似乎有某种预言的力量。作者借讴歌西风,讴歌人民进行革命的精神。这是对人民反抗暴政的极大支持,预言着旧世界消亡,新的世界诞生。所以可以说西风是革命进军的号角;但是在此诗中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
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所以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它的道理,包括其他理解,只要能围绕一种积极抗争与进取的力量来谈皆可。二、最后两节诗,“我”同西风合为一体,请大声朗诵并谈谈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雪莱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又是一个勇敢的革命战士,他以诗歌作武器,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经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在《西风颂》里,熔铸着雪莱坎坷的人生道路,倾注着雪莱对反动统治者的满腔愤恨,洋溢着雪莱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表达了雪莱献身革命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人凭借自己的诗才,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三、本文大量使用象征手法,如“落叶”“有翼的种子”“昏睡的大地”等等,请举三至五例,谈谈象征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象征手法是本诗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特点。整首诗从头至尾围绕着秋天的西风做文章,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然而读了这首短诗以后,我们却深深感受到,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子、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盼望革命的风暴,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
有关资料1.《云雀还在歌唱》 ——江枫译《雪莱诗选》序(节选)我们在雪莱歌唱自然的诗篇中,看到他的自我歌唱。他写过一首叫做《云》的著名诗篇,他本身就是这样一朵云。他在雷声中走过,威武而又强悍,但却是一朵为焦渴的鲜花带来甘霖,为绿叶披上凉荫的云。云说,“我是大地和水的女儿,也是天空的养子,我往来于海洋、陆地的一切孔隙——我变化,但是不死。”这的确是雪莱的形象。这是一个美好、善良却又冲动的灵魂,它在诗中得到了不加掩饰的表露,体现着雪莱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他的忧愁,他的憧憬,他的奔突。在艺术上,雪莱完成了一个融于伟大的自然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萌兴的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正在勃起的新时代的典型。雪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19世纪初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无产阶级的壮大。这一新兴阶级已在破坏机器和工人暴动方面显示了它的威力。为此,它受到大企业和金融寡头的反对,以及维护资本统治的政府的镇压。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站在同情人民斗争的立场,他们用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来武装自己,而在为反对封建和宗教统治、争取个性解放、“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的道路上驰进。在诗中,这一时代造出这样的形象:它狂热地歌唱自己的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它重视个人的社会作用,尊重人性以及人的智慧创造,他们把自然人格化,在人格化的大自然中站立着宏伟的个性解放的“人”。在这些被称为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中,千年沉睡的山川、树林、草原、沼泽,突然间变得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种光华灿烂的自然的美,把黑暗龌龊的现实社会的丑,对比得十分鲜明而强烈。受到重新估价和尊重的个人,在任何力量也无法加以拘束的气氛中,得到充分的保证,能够发展成长,而与古典主义的维护王权统治、提倡自我克制和泯灭个性判然划分为两个时代。雪莱属于那种前进的力量。他把一个充满诗意光辉的、然而又是不驯的反叛的心灵,寄托在美好而光明的自然之中。他为自己铸造了一尊永恒的铜像,他在这里
获得了永生。他曾借阿波罗之口说:万道金光是我的利箭,我用它射杀依恋黑夜畏惧白昼的奸伪和欺诈;一切艺术的和自然的光明,一切的赞美都属于我,属于我的歌。作为一个为自由解放歌唱的新时代的歌者,雪莱无疑地拥有阿波罗般的光明、力量和自信。但雪莱的歌声,又与他的善良美丽的内心、雍容华贵的外形充分地和谐,而具有优美、清丽和充满温情的个性。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致云雀》) 这正是雪莱的象征。他是云雀,他是不具形状的力量与欢乐在沐浴着明光飞行。的确,他是黑夜里一片孤云背后明月的光辉,他的歌声是能够唤醒希望的美丽的音乐之雨。尽管有重重的黑暗和深深的迫害,但任何艰难和压迫都不能阻止它不断地飞翔,向上,歌唱。从雪莱歌唱的时代至今,已将近二百年。尽管他的诗篇带有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局限,他所从属的社会阶级的弱点,但他是站在时代的前头放歌的。而且他是他的阶级的逆子,他紧紧地和人民站在一起,他代表他的时代前进的力量。这是一只在暗夜中呼唤黎明的云雀,他今天还在历史的层云之上歌唱。2.《雪莱的诗》小引雪莱是我最敬爱的诗人中之一个。他是自然的宠子,革命思想的健儿。他的诗便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便是一首绝妙的好诗。他很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贾谊。但是贾生的才华,还不曾焕发到他的地步。这位天才诗人也是夭折,他对于我们的感认,也同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青年。雪莱的诗心如一架钢琴,大扣之则大鸣,小扣之则小鸣。他有时雄浑倜傥,突兀排空;他有时幽抑,如泣如诉。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音调的稻草。
他是一个伟大的未成品。宇宙也只是一个永远的伟大的未成品。古人以诗比风。风有拔木倒屋的风(Orkan),有震撼大树的风(Sturm),有震撼小树的风(Stark),有动摇大枝的风(Frisch),有动摇小枝的风(Maessig),有偃草动叶的风(Schwach),有不倒烟柱的风(Still)。这是大宇宙中意志流露时的种种诗风。雪莱的诗风也有这么种种。风不是从天外来的。诗不是从心外来的。不是心坎中流露出的诗就不是真正的诗。雪莱是真正的诗的作者,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译雪莱的诗,是要使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译诗不是鹦鹉学话,不是沐猴而冠。男女结婚是要先有恋爱,先有共鸣,先有心声交感。我爱雪莱,我能感听得他的心声,我能和他共鸣,我和他结婚了。——我和他合而为一了。他的诗便如我自己的诗。我译他的诗,便如我自己在创作一样。做散文诗的近代诗人Baudelaire、Verhaeren,他们同时在做极规整的SonnetAlexandrian。是诗的无论写成文言白话,韵体散体,它根本是诗。谁说既成的诗形是已朽骸骨?谁说自由的诗体是鬼画桃符?诗的形式是Sein的问题,不是Sollen的问题。做诗的人有绝对的自由,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诗流露出来形近古体,不必是拟古。他的诗流露出来破了一切的既成规律,不必是强学时髦。几千年后的今体会成为古曲。几千年前的古体在当时也时髦。体相不可分——诗的一元论的根本精神却是亘古不变。十二月四日暴风之夜(郭沫若,《创造季刊》第一卷,1923-02(4))3.简析《西风颂》是雪莱最负盛名的代表作。1819年秋天写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激发诗人灵感的,不只是自然界的电闪雷鸣,还有人世间的狂风暴雨。一年多前(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反动当局的迫害,被无理剥夺了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英国,飘流异乡的满腹幽怨正郁积心头。更重要的是,这诗的写作离这
年八月英国发生的曼彻斯特大屠杀事件为时不远。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八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反动的英国政府竟派出骑兵镇压,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造成历史上著名的血腥大屠杀。身在异国的雪莱,对祖国的命运一直非常关切,从报纸上看到此事后,万分激动,写下了《1819年的英国》、长诗《虐政的假面游行》以及《给英格兰人的歌》等,愤怒抨击了反动统治集团的罪恶。这首诗实际上是借自然景物来抒发诗人反抗黑暗的革命激情和政治理想。最后两节,诗人的主观形象直接出现,同西风合为一体。诗人羡慕西风的伟大,渴望自己能像枯叶、浮云、波浪,好追随西风去飞荡,分享它的威力,表现了诗人对革命风暴的强烈向往。虽然诗人历尽沧桑,早已失去少年时代的幻想和魄力,不免流露出感怀身世的忧伤情绪。但诗人并未气馁,在强大西风的召唤下,他决心鼓舞起往昔的反抗精神,与僵死的思想决裂,燃烧起新希望和生命,终于唱出了豪迈的预言。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西风颂》在艺术上达到了辉煌的高峰。全诗气势雄浑,境界开阔,真有吞吐宇宙的气概,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常常把人引入雄奇壮丽的境界。时而流云被撕扯成狂女飘扬的散发,时而大西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无不使人惊心动魄。诗人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寓意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大西洋一段,就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意大利、希腊)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地位;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尝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别国的反动势力的仇恨。再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是重染疫
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比喻、象征和想象交替出现,把抽象繁杂的思想,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结构严密,主要形象(西风)与辅助形象(枯叶、流云、海洋等)密切结合,既突出了西风的排山倒海的威势,又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广阔画面。前三节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后两节诗人“自我”的介入,联结得自然、巧妙。雪莱很欣赏他同时代一位诗人的话:“化自然景象为思想,化思想为自然景象——这是艺术天才的秘密。”此诗正体现了这一主张。《西风颂》的英文原诗音调铿锵,雄壮有力,犹如风暴驰骋,令人精神振奋,西方评论家认为有但丁之遗风。这首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十分喜爱,把它译成德文,并在自己的诗《夜晚》的开端,引了雪莱的诗句作为铭言。教学建议首先整体感受《西风颂》的内涵及其诗歌韵律。诵读是基础,在诵读基础上加深认识与理解。可从西风直接描写入手,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抒发诗人产生的情感。体会诗人把西风当做革命力量的象征。它可横扫落叶,席卷残云,震荡大海,气势磅礴,威力无比。陆地、天空、海洋,无所不及,它是无处不运行的“不羁的精灵”,暗示着革命风暴终将在全欧洲掀起,暴政势力必将如落叶残云被驱逐殆尽。诗人在讴歌西风摧毁旧势力的同时,又热情地歌颂了西风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力。西风吹送种子,入土冬眠,迎来美好的春天,象征着革命力量的孕育和成长。“保护者兼破坏者”,正是这辩证的两方面构成了全诗的主题,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所代替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的爱与憎,对光明的信心与憧憬。其次,局部揣摩诗歌的语言及语言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整体把握,再局部突破,体会其含义,是诵读基础上的进一步升华。“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诗人的渴求之情
,急切心理,热情地要投入革命斗争之中的激情跃然纸上。反复诵读,细心体会,会达到一种心灵的升华。尤其生命、生活的哲理诗句“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百读不厌,百思不烦。它像具有生命力的精灵,会永存在人们的心中。给人以启迪与教育。“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多么深切的唤呼,多么精确的预见。难怪马克思都赞扬他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恩格斯也赞颂他是“天才的预言家”。其三,查阅资料,结合背景,综合理解认识雪莱。良好的家庭给他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小学就读于私立基督教寄宿学校,中学就读于贵族伊顿中学,这为雪莱提供了专心致志的研读机会。也为他反叛家庭提供了机遇。独立的生活能力,独立的思考,钟情于大自然,倾心于理想的追求,使雪莱越来越有个性,越来越有顽强的毅力。他不怕开除学籍,不怕被驱逐出国家,不屈服于家庭的威逼,他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太多的经历,太痛苦的折磨,太执着的追求,使雪莱成为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使雪莱成为欧洲最早的歌颂空想社会主义的诗人,使雪莱成为与拜伦齐名,使他同拜伦共同拥有英国诗歌中同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