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爱情诗两首致橡树舒婷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感受含蓄朦胧的意象。◇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歌语言的能力。◇体会意象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情感目标◇根据本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舒婷自主、平等的爱情观,树立健康的、向上的爱情观、价值观。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蕴味。◇明确各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深刻理解诗人所向往的爱情。◇总结归纳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含蓄朦胧的意象。◇诗歌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走进《致橡树》。
二、作者、作品介绍(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把握诗歌主题)。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有才华的女诗人之一。1969年从初中毕业到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1972年返回厦门,先后当过泥水工、炉前工。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1980年调至福建省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诗集有《双桅船》(获第一届全国新诗优秀奖)、《会唱歌的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写于1977年,是舒婷的成名之作,也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之一。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想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及作品:舒婷:《致橡树》、《墙》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雪白的墙》《致橡树》写于1977年,一般把它看作是一首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流于狭小的爱情圈子,而是以新颖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为当时新诗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新风。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读是学习诗歌的主要环节。因此,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1、请一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诗中字、词的读音)。再聆听示范朗读(在音乐里寻找共鸣,在画面中领悟蕴味)。让学生自由朗读(模仿示范朗读中的感情)。再请一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四、诗文研读。(抓意象,悟感情,挖主题)。1、列举诗中出现的意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的说就是借物抒情。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助哪几种客观事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呢?明确:诗中出现了八个意象: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橡树、木棉。2、(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以上意象所寄托的爱情观,明确诗人对这些爱情观所持态度(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表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明确:1、凌霄花虽然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那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缘他人的“高枝”来炫耀自己的。这样的荣耀是不值得羡慕的。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丈贵妻荣”的婚姻观念,今天仍有不少人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诗人否定了这种图实惠的实用爱情,现代女性是不应该做依靠丈夫来发光的女人的。
2、痴情鸟儿的歌声虽美妙动听,但那只是为着自己所栖息的大树唱的赞歌。它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远处还有可以展翅高飞翔的自由天空。这不仅使我们想到了传统的女性总是陷在爱情的小天地里,夫唱妇随,没有独立的个性,没有远大的理想,麻木丧志。这样的爱情虽有温暖,有歌声,却缺少了内在的激情与活力。诗人否定了这种爱情至上的观点。现代女性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内容。3、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又比喻怎样的爱情观?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看法。泉源、险峰:尽管可以给情侣带来温暖、慰藉,尽管可以衬托他的威仪,但如果仅止于此,女性还是处于陪衬地位,女性的人格独立仍未能充分地显示出来。日光、春雨:它们只是一味的奉献、牺牲自己,为他人“做嫁衣裳”。虽然富有牺牲精神,但如果这种给予是单方面的话,就会沦为爱情的奴婢,失去自我。当然,这样一味的奉献,就爱情主体的道德情感而言,可以说是高尚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爱情关系的保持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这种给予与奉献时常令人惋惜和遗憾。小结:至此,诗人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否定、批判了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而失去自我的爱情观,因为这样的爱情,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过渡:有破就有立,诗人又借橡树和木棉寄托了自己的爱情理想。深刻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观、爱情观,即: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1、她笔下的这两个意象具有什么特点?明确:橡树木质坚硬沉重,高大挺拔,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男性最宝贵的气质:阳刚之气。诗人认为他像刀、像剑、也像戟。2、木棉也是一种高大的树木。到了春天,它挺拔的枝上千万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也是当之无愧的。诗人认为木棉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明确:诗人将人的品格移就于物。它使我们想到了女性柔韧兼备的品格。所以,诗人笔下的“木棉”形象柔静、深沉、充满了生活的激情,具有女性极富魅力的阴柔之美。3、诗人认为具有阳刚之气的橡树和具有阴柔之美的木棉应该保持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作品中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一点?你又怎么理解这些句子?明确:(1)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即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形象,他们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不分高低的,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即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相敬如宾。(3)“我们分担寒潮、风雨、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的“
寒潮、风雨、霹雳”和“雾蔼、流岚、虹霓”各比喻什么?—— “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蔼、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同甘苦、共患难教师归纳:总之,男女间的爱情、婚姻只有建立在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并分担、共享生活中的一切,才会有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女性独立。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对上面几种爱情观的认识(深刻理解感情,深入挖掘内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表达情感的能力)。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法。5、学生讨论。师:大家的看法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欣喜的是我发现大家长大了,因为你们已经懂得了真正的爱情。那么,作为动乱年代的女性,舒婷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点,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明确创作动机:十年动乱,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动乱的结束,使舒婷开始自由释放思想,歌颂自主、平等。5、有学生所谈认识牵引出本诗的主题。总结主题:这是一种新型的爱情关系,它蕴涵着一种新的人生观。这种新的人生观就是确认个体的自主、自尊,是中国女性关于人格理想的宣言。它是爱情的歌咏,是个性的赞叹。五、《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向。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六、《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解析:《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株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伟大的爱情是不能用华丽的语言来形容的,就让我们回到这首诗,随着音乐再次高声歌颂伟大爱情的赞歌(深化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八、小结学习诗歌要反复诵读,要通过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感受、品味、鉴赏诗歌的美。要走进诗人的心灵,触摸诗人的情感脉搏,与她对话。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真正的爱情,铿锵有力的发出了中国女性独立的宣言。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和优美形象的语言相结合,使这首诗具有了极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裴多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领会诗中丰富的意蕴,并进行多样解读。◇欣赏“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并独创性递进排列,营造一个感情流动的回族天地”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先反复朗读,再用心感悟、品味;◇抓意象,品情感;抓语言,欣赏技巧。情感目标◇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析本文与《致橡树》的异同,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把握意象群的层层递进富于变化的特点。教学难点:◇欣赏“通过一系列鲜活并独创性递进排列,营造一个感情流动的回旋天地”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言:爱情,是最能激荡人心灵的、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 ,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在你们心目中,爱情是什么?请你用一个比喻句来说明。请学生回答。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爱情令人痛苦。爱情啊,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先听听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回答吧!二 、作者及写作背景裴多菲:(1823-1849)是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贫困的屠夫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5岁开始写诗,题材多取自人民生活,一生共写了八百多首诗和八篇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匈牙利的“抒情之王”,著名长诗有《使徒》、《亚诺什勇士》、《农村的大锤》等,他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风格清新,语言通俗,富有民歌味。其作品不仅对匈牙利民族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
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有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的清纯和率真,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拥有大量土地庄园的伯爵却不肯把女儿嫁给裴多菲这样的穷诗人。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情感仍不可抑制,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这些抒情诗中的珍品,鼓动尤丽娅冲破父亲和家庭的桎梏,在一年后同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和尤丽娅结婚不到三年,期间裴多菲给她写了120多首健康感人的爱情诗。1849 年7月31日,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在瑟克什堡大血战中同沙俄军队作战时牺牲,年仅26岁。身后留下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幼子。这首诗 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三、感知课文1、诗中意象可概括为几组、几类?明确:全诗五段,每段有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2、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明确:属于诗人自喻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阔大、粗犷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给人以壮美之感;比喻爱人的意象,相对来说,比较娇小、细腻、有着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说明:1、请学生依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强调:情感处理。2、讨论用何情感朗读。学生答,老师小结。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3、请学生深情地将本诗齐声朗读一次,体会里面的情感。正音 窠:kē4、通过多次朗读,大家形成自己的感受。我们再来听课文的配乐朗诵及相关画面的欣赏,注意其情感处理。5、老师提示学生朗读时,要声情并茂,应象示范朗读那样,语速缓慢,充满深情。6、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这首诗里面作者向爱人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怀?明确:纯洁高尚,坚贞不渝,牺牲自己,由衷奉献,无私无悔,崇高悲壮。四 、诗文详解1、诗歌是用意象来说话的。这首诗中选择了哪几种意象?明确:诗中选择了十二种意象: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青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2、诗中意象可以概括为几类?明确:全诗五段,每段由一组意象构成。这些意象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都是诗人的自喻;另一类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形象表现。
3、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明确: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鱼,意境开阔,画面舒展。这不仅展现出诗人自由、开朗、奔放的襟怀,也将诗人的爱情表白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4、请注意形象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应该把2、3、4、5组中的“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分别改为“茂林”、“苑囿”、“华堂”、“云霞、彩旗”,从而更能产生美的对应呢?为什么?明确:这五组意象运用对比的写法,形成鲜明的反差,流露出诗人的一腔赤诚。第一段中“崎岖”和“快乐”形成第一处对照。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是悠闲欢快的,而急流、小河在崎岖的小路上、山岩上跋涉是艰辛痛楚的,象征着爱情之路上会有重重的艰难险阻。但“只要”爱人是“快乐”的,诗人就甘愿面对崎岖,承受痛楚。第二段中“勇敢地作战”和“做窠”“鸣叫”形成第二处对照。小鸟“做窠”“鸣叫”的生活愉快而安逸,而荒林对狂风的作战则充满了危险,象征着爱情路上会遭受到的打击和磨难。但“只要”爱人生活得幸福,诗人甘愿冒着危险挑战狂风。第三段中“毁灭”“荒凉”和“攀援上升”形成第三处对照。常春藤“攀援上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废墟是它上升成长的依靠,而废墟自身却要一步步走向衰亡,象征着诗人愿为爱情付出一切的巨大的牺牲精神。但“只要”爱人的生命之“藤”常青,诗人甘愿“荒凉”甚至“毁灭”。第四段中“饱受风雨的打击”和“愉快”形成第四处对照。安身于草屋内火炉里的火焰避开了户外风雨的危险,“愉快地缓缓闪现”,这一份安逸和温馨来自于草屋的庇护。而草屋自身却要“饱受风雨的打击”。但“只要”爱人能安全愉快,诗人甘愿承受打击。 第五段中“飘来飘去”和“鲜艳的辉煌”形成第五处对照。“珊瑚似的夕阳”显出了“鲜艳的辉煌”,这是生命的辉煌,而云朵、破旗在广漠的空中飘来飘去却是一种居无定所的飘泊和苍凉。但“只要”能衬托出夕阳的绚烂美丽,诗人甘愿飘泊。5、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明确: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而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做陪衬。这样的顺序安排,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6、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有什么作用? 全诗各节以“我愿意是……”为开头,“只要我的爱人是……”
为转折,用这样一种倒装的条件复句形式,展现了五幅激情洋溢的艺术画面。诗句回环反复,整齐而富有韵律。诗人对爱情忠贞不渝、默默奉献的炽热情感得到的不断深化和升华。7、讨论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a、思想的多义性:可以把本诗看作一首爱情诗,它抒发了对爱人的深挚恋情,歌颂了纯洁而高尚的爱情;也可以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委婉地表现了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诗中的“我”可能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到其他意义。b、意象的独创性排列:这首诗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排列递进,营造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使诗情变化,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同一主题、同一表现形式的循环往复,具有民歌反复咏唱的特点,除了使诗人的感情得到酣畅的抒发外,读起来也富有音乐的旋律感。五、课堂小结:把握诗歌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深入理解诗歌主旨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这首诗中诗人对爱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正是通过两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的,因而在学习中要从把握表现力极强的关键性短语入手赏析诗歌,从而得到美的熏陶。同样,在教学中进行一些口头作文练习,既可以培养对诗歌中美好纯真脱俗的感情的感悟能力,也可以训练自己口头表达能力。六、诗歌主题的多义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诗中的“我”和“爱人”还可能指什么?诗歌还可能有怎样的主题?提示:诗中的“我”可能指诗人自己,也可能是革命战士们,诗中的“爱人”既可以是诗人的爱侣,也可以是诗人追求的革命理想。 明确:本诗可看作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委婉表达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歌颂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对理想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精神,对信念的坚定不移。七、作业1、请模仿的艺术表现手法,尝试写一首小诗。2、利用网络资源摘录你喜欢的裴多菲诗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