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二年级-《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案例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高中二年级-《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案例分析

ID:1170177

大小:34.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6-22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教学过程实录】  (导语)  中段考后,我们进入了必修二的学习,必修二学习的中心是体验感情,从老舍的《我的母亲里》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感受到了母亲对我们那种生命教育的深沉;在《冰心:巴金这个人》里,我们感悟到两位世纪老人之间那种纯净如水,绵长如水的友谊;在《故乡的榕树》里,我们感觉到了青翠阴凉的乡情。由此出发,我们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在中外诗歌中,我们还将感受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对祖国的爱,对情侣的爱,对真理的爱……  今天我们就从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继续我们的情感之旅。  投影课题:        (作者作品简介)说到裴多菲同学们也许知道他的另一首著名的短诗(学生情不自禁的背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是的,裴多菲的诗是这样写的,他的人生也是这样实践的。   投影作者作品简介:                  『教学札记』  导语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实现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的过渡,进一步明确整个“必修二”的“体验感情”这一主线,当然也是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戏”的状态。  对作者的介绍,由小诗导入,侧重点在裴多菲热爱祖国热爱自由的一面,以回应小诗,也自然地延伸到本课内容:爱情比生命价更高。这也是营造课堂“戏”氛的一部分。    (教学目标)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将要达到以下目标:  1.感悟这首诗的情感之美,探究发现这首诗的艺术之美;(这一目标,我想所有的班级都能达到,三班的同学可以轻易的达到)  2.能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这一目标,我相信三班的也能达到,虽然有点点难)  3.学会写诗?当场创作诗歌并且相互品评?  (这一目标,也许太难了,我对此没有太大的把握,我想问三班的同学,你们有没有信心达到这一目标呢?)  投影教学目标:            『教学札记』   目标教学曾经风行又曾经被批判,这不是目标的错,而是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时出了错。本人在叙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尤其注重目标的具体性、层次性、激励性。若课堂如“戏”,则这一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这个“戏”的欲望。  (整体感知教材)  1、听配音诗朗诵;(分五节投影原诗,配以相应的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的画面)  2、学生配乐朗诵    (理解意象)  讨论一:作者在诗中用哪些形象来比喻自己,又用哪些形象来比喻恋人?  把问题转化为填空题,投影显示:(学生会很快完成这个填空题)          投影显示,提示学生注意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讨论二:把“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置换为“茂林”、“苑囿”、“华堂”、“彩霞、彩旗”,是不是更能产生美的对应效果呢?为什么?  置换之后的对应关系投影显示,以引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摘要  学生1:置换之后,虽然画面上更协调了,但却表现不出诗人炽热的情感了。  学生2:置换之后,不能表现诗人那种为爱情而牺牲的精神。  学生3:正是由于诗中意象之间的巨大反差,才充分表现出了诗人对尤丽亚那种忠贞不渝的爱情,那种为爱情甘愿牺牲,甘愿奉献的精神。置换之后这种精神表现不出来了。  小结:作者正是运用这些彼此间具有巨大反差性的意象,表达诗人甘愿为爱人的幸福奉献一切,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炽热情感。  『教学札记』  设计了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意象的反差性对情感表达的作用,两个问题逐层深入,如果说上一个环节是“戏”的开端部分,那么这一环节则是“戏”的发展,为下一个环节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体味诗歌的表达艺术)  讨论三:这种意象的巨大反差,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的呢?或者说,这种意象反差的特点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  朗读体会(推选两位同学来朗读,每节诗分成两部分来读,看看怎么分最好)  学生4:为了让爱人像长春藤一样攀援上升,我愿意像废墟一样静默地毁灭。。  学生5:为了让爱人像小鸟一样有一个温暖的窝,快乐地鸣叫,我愿意像荒林一样与狂风作战;为了让爱人像夕阳一样辉煌,我愿意做云朵做破旗。  学生6:为了让爱人像一样小鱼快乐,急流愿意在崎岖路上,岩石上经过;为了让爱人像火焰一样愉快,草屋愿意饱受风雨的打击。  归纳意象反差性描述,投影显示,强化感觉:                讨论四:这种具有巨大反差性的形象和炽热的情感,作者是用什么样的句式结构来表达的?这样的句式结构对情感的表达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用条件关系的句式来表达。  教师: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条件关系?  学生8:有关联词“只要”。  教师:对的。大家再仔细看看,诗中的条件关系与平常条件复句有什么不同?  学生9:平常的条件复句,条件放在前面,结果放在后面。而诗里的条件关系却是结果放在前面,条件放在后面。这是一个倒装的条件关系句子。  教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这正是一个倒装的条件关系的句子。那么这种倒装对作者感情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0:这种倒装,突出强调了自己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爱人无条件的,不计前提的,奉献。   讨论五:全篇看似重复的五节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样的作用?  教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在朗读这首诗,读的同学注意诗中的这种重复,听的同学好好体会这种重复的效果: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听觉上的效果。(一男生受推荐深情朗读全诗)  教师:谢谢刚才这位同学的深情朗诵。五节诗,句式相同,结构相似,类似我们在“诗经”中常见的结构方式。在“诗经”里,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什么呢?  学生11:叫重章迭句,叫复沓。  教师:对叫重章迭句,那么这种看似重复的结构在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呢?换而言之,有必要用五节相似的诗来表达同种情感吗?  学生12:重叠,更给表现诗人情感的炽热。  学生13:重章迭句,读起来一咏三叹,更加深情。  教师:这种一咏三叹、荡气回肠的深情,除了有重叠的因素之外,大家还要注意到它的意象变化,意境的变化。  学生14:重迭,看似重复,其实不然,诗中的意象在变换,从小河到荒林,从废墟到山谷,到广漠的天空,意境变得越来越开阔,而诗人的情感而在这样的意境得到升华和深化。    小结倒装条件句式与重章迭句的作用,投影显示:                『教学札记』  课堂有比戏更有魅力的地方在于,戏院里的观众始终是一个旁观者,而课堂里,“戏”的主角却是学生本人,尤具魅力之处在于,这是一个演员没有“剧本”的戏,于是“演员”与“观众”在角色的不断转换中不断面对激发情感与求知欲望的“悬念”,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却激发了另一个欲望,课堂应该是始终充满愉悦与探求的“戏”。作为“悬念”的问题设置,从诗的意象到诗的语言,从诗的句式到诗的结构,紧扣文本逐层探究。这是目的也是过程,说是目的,这本是阅读的应有之义,说是过程,则是为下一环节的成果迁移作铺垫。铺垫的功夫做足了,“戏”的高潮部分也就自然而然了。    (学习成果的迁移:诗歌创作实践)  要求:仿照本诗其中一节的形式,创作一首诗,可把抒情的对象改为母亲或者祖国等,注意押韵。稍后在课堂上向老师同学们展示你的诗作,并请同学们品评你的大作。  (学生诗作展示)  我愿意是旅人蕉,  在寂寞的天空下,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  孤独地站着……  只要我的祖国  是需要水源的行人  喝下我的汁液  舒缓他的干渴    ----杨XX 老师点评:(示范)  把自己比成旅人蕉,把祖国比成行人,意象上形成了反差,语言上“寂寞、孤独”与“舒缓”形成了对比。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把“祖国”比成“行人”是一个大胆的创造,有后现代诗歌的意象特点,十分恰当地表达了为祖国奉献的情怀。  我愿意是石桥  在湍急的河流上  对一次次的狂风暴雨  勇敢地斗争……  只要我的祖国  是一辆马车  沿着我坚实的身躯  通往康庄大道    ----沈XX点评  学生A:沈同学的诗,很好的模仿了裴多菲的原作,把自己比作石桥,为祖国的前进发展奉献自己。  学生B:把祖国比成马车,与杨同学那个“行人”的比喻,有类似之处,都很好。    我愿意是石头,  是阶梯上的石板,  在陡峭的山腰上,沉默地卧躺。  只要我的母亲,  是一痕绿苔,  依附在我背上,  安详地生活。    ----龚XX点评  学生C:这也是一个石头的比喻,石头的沉默与母亲的安详形成反差。  学生D:我觉得十分像原诗“废墟”一节。只是把爱人换成了母亲。    我愿意在来生是您的母亲  当你在襁褓中哭泣时  关爱地抱着你  甜美的哼着歌哄你睡眠……  只要你,我的母亲  是快乐的一个小孩子  在我接受今世你无限的爱之后  回报我来生对你同样无限的爱    ----邹XX点评  学生E:一首换位思考的诗,很新奇,和原诗的反差性有区别。  学生F:虽然和原诗不一样,但很感人。而且轮回的意念,虽然不可能却是蛮感人的。    我愿意是一把红木梳  在你暖暖的手中  任岁月蹉跎  磨灭我的光泽  只要我的母亲  是一川青丝  在我的缝隙间  穿过   愈益明艳    ----黄XX点评  学生G:“红木梳”的很新奇,很有韵味,平平常常的一个东西,却让人感觉有说不出的意味,很优雅,很精致。把母亲比喻成“青丝”也很特别,整个画面特别的温馨。  学生H:岁月磋砣,磨灭与明艳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小结: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全面展示同学的诗作。写的诗的同学举手看看?好的,绝大部分同学都写了诗,不是歌颂祖国的,就是歌颂母亲的,看来我们的一个目标是达到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成了“诗人”。周五正好是家长开放日,请语文科代把同学们的诗作收集起来,整理好,在班里展示出来,让你们的父母一起来欣赏。  『教学札记』  这个环节是整个课堂的高潮部分,也是最有“戏”的部分,如果说,在“戏”的“高潮”到来之前,教师既作为导演也作为演员时不时要在“戏”里露脸客串跑龙套,那么这时作为导演的教师此时已经完成了自己在前台的任务,退居幕后,以欣赏的态度静静地关注这一出“戏”最精彩的部分。高潮部分的精彩在于:所有的学生都是主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表演的时间与空间;每一个学生在这一堂课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由这一堂课所激发出来的潜能,由他人的表演所获得的灵感,由灵感迸发出来的作品,都在这里得到了最充满的表现。这是由演员本身所创造的“戏”,因此它带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因此它一定也会给作为导演的教师,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戏剧应有的“过瘾”与“满足”。作为教师或作为导演,此时你需要的只是:欣赏。  【教学目标达成回顾】  A.较好地把握这首诗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B.能流畅地背诵这首诗!  C.学会写诗!当场创作诗歌并且相互品评!  三班:没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课后札记】  这是为全国中心城市课改协作会议、广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和家长开放日准备的一次公开课。选择粤教版教材上没有的《我愿意是急流》来上,第一理由是诚实的,此前在外地出差,回来正是家长开放日,无暇备课,从旧教材中挑了这一篇来上,聊作应付;第二个理由有点狡猾,“必修二”的中心活动是体验感情,第一单元三篇分别是母爱、友情和乡情,自然过渡到了爱情这一话题,第二单元与爱情有关的只有舒婷的《双桅船》,个人以为那一个首后恋爱的诗,谈的是婚姻,其实并不太适合中学生读。  这课首先就涉及到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那就是与中学生谈爱情应不应该,尤其是像让中学生学习《我愿意是急流》如此激情澎湃的情诗。我个人认为,爱情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正确的爱情观也要从小就培养起。我们应该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帮助孩子们从小就建立高尚的爱情观,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才是高尚的爱情,而不是等到他们身心发育到了青春期才来进行什么“青春期教育”,这个时候已经迟了,就好像成人了才来进行世界观教育一样的迟。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才敢如此大胆而开放地与中学 生谈爱情。  公开课总有做“戏”之嫌,那是因为许多公开课的“戏”做得不好。  首先是“戏”做得不真实。真正能打动观众、让人们长记心底的经典戏,无一不是“真实”的,真得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恨让你痛。所以,演戏不是罪过,如何把“戏”做得真实自然,不生硬才是关键。  第二个问题是学生不能进“戏”,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一堂课只是教师一个人做主角在演戏,学生只做配角,甚至配角都不是,只是教师手中的傀儡。课堂这个戏台是属于学生的,从前的“戏”是教师来演的,现在该学生上场了,他们才是这场“戏”的主角。  第三个与“戏”有关的问题,是教师在这场“戏”里担当什么角色呢?我觉得或许先从“编剧”开始吧,继而做“导演”,然后做“导演”兼“配角”,最后“淡出舞台”,毕竟,课堂只是社会这个大舞台的预演,最终的“主角”都得是学生自己。对照课堂来说,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处理艺术都要好,才能带动学生“入戏”,于不知不觉中融入一种文化氛围——科学的或者人文的。  第四,既然是“戏”,课堂就应该和“戏”一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果;有悬念、有伏笔、有气氛、有惊疑;更有情感的投入,理性的剖析;还有悬疑的痛苦,解疑的快乐等等。《我愿意是急流》这节课,我有意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此些问题希望能有“戏”份,我们每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想到了这些“戏”份了没有呢?  我个人以为,不只公开课要当“戏”来做,所有的课都应该当“戏”来做。所谓课堂如“戏”,关键是要把“戏”做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