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一、古诗文(36分)(一)默写(12分)1.(1)_________________,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2)_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4)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___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5)参观“一大”会址后,同学们更加了解了革命先驱的生平事迹,因此对《岳阳楼记》中仁人志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追求有了更深的领悟。【答案】①.千磨万击还坚劲②.山重水复疑无路③.沉鳞竞跃④.伛偻提携⑤.先天下之忧而忧⑥.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详解】“劲”“疑”“竞”“伛偻”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去宥①(节选)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②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齐人有欲得金③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此真大有所宥也。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宥之为败亦大矣。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故凡人必别④宥然后知,13
别宥则能全其天矣。【注释】①宥:通“囿”,局限。“去宥”:除去人的局限,不受蒙蔽。②邻之父:即邻父,邻居老人,父:对男性长辈的称呼。③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引申为货币、钱。④别:离别、告别,这里引申为去除。2.甲乙两段选文均选自《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邻人遽伐之()(2)何故()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5.下列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如此危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B.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C.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如此危险,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D.邻人沉默不语,而后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难道能和他做邻居吗?”6.甲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请自己的话概括),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是____________,以上两例均从___________面阐述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对“国人道之”的行为,作者用“不若无闻”来表明他的态度。B.乙文写邻人“有所宥”,齐人“大有所宥”,国君“甚有所宥”,层层揭示“有所宥”的恶果。C.甲乙两文都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来阐述道理,给人以启示或警醒。D.甲文中的“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都是乙文中所说的“有所宥”之人。【答案】2.《吕氏春秋》3.①.砍伐②.原因、缘故4.居住在国都中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或使宋国国君也听到这件事。5.B6.①.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②.被贪欲蒙蔽或利欲熏心等③.亡国④.反⑤.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7.D【解析】【2题详解】13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文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这两篇文章都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伐,砍伐;(2)句意:为什么?故,原因、缘故。【4题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5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说(同‘悦’,高兴)”,“险(险恶)”,“岂可为之邻哉(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句意应为: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甲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乙文中齐人“大有所宥”的是“殊不见人,徒见金耳”,本质是被贪欲蒙蔽了心灵。“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的意思是“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由此可知,国君“甚有所宥”的后果就是亡国。这两个事例都是从反面进行阐述的,论证了“所宥”的严重后果,用原文回答即“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强调了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有误,“丁氏”所说的“吾穿井得一人”,意思是“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即: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闻而传之者”“国人”误解了他的意思,并传播起来,二者是“有所宥”之人,而“丁氏”并非是“有所宥”之人;故选D。13
【点睛】参考译文:甲: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乙:有一个和别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邻人很不高兴,说:“邻居用心如此险恶,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他回答说:“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二、现代文(34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①信步江南的水乡古镇,初访者会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看起来有些单调,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三色。心中不免疑惑,为什么古代江南民众喜欢这样的色彩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②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外墙大多为白灰色,这种颜色不仅是用来看的,它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建筑外墙用青砖砌成后,还要用白灰粉刷墙面,白灰在墙面上形成致密的保护层,防止雨水渗透,这样就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保障了建筑内生活的安全舒适。江南是低纬度地区,光照资源丰富。白色的墙面还能反射、散射太阳光,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能部分弥补狭窄的巷子中光线幽暗的不足,一举多得。③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房顶往往铺瓦片,瓦片防火、防雨、通风。制作瓦片的原材料一般用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因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故而在江南水乡使用十分广泛。瓦片刚烧成时呈青色,经年累月,颜色会逐渐发黑,最后成了黑瓦。13
④江南多雨,雨水侵蚀白墙,墙皮逐渐溶解剥落,墙内青砖的颜色渗透出来,呈现出斑驳不一、相互交融的灰色调肌理。白墙黑瓦,间或夹杂着些许灰色,三种颜色交相映衬,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建筑色彩。⑤现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如日照、采光、交通、消防等,人的需求在前,环境就变得次要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则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江南气候湿润,夏季闷热潮湿。黑白灰三色属于中性色系,偏冷。白墙黛瓦会让人觉得环境整洁、清新,从而获得一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适之感。江南自然环境色彩丰富,白居易曾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蓝天白云,古镇人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是这幅鲜活水乡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点缀,让人感受到江南古镇独具味的美,符合江南百姓内敛的性情和不俗的审美趣味。⑥随着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历经岁月洗礼,黑白灰三色展现了水乡民众的人居智慧。这种水乡人居智慧是可以启迪我们未来生活的。8.第⑤段加点词“内敛”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⑤段中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意在表明现代建筑设计更注重人的需求,因而更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B.意在表明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注重保护环境,启迪未来美好生活。C.意在表明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重视环境因素,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D.意在表明无论古今,建筑设计中都要把环境因素放在首要位置加以考虑。10.根据第②——⑤段内容,完成下面填空。11.联系全文,请说说水乡人居智慧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启迪。【答案】8.低调,不张扬9.C10.(1)从审美角度出发(2)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增加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3)就地取材于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价格便宜13
(4)黑白灰三色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和花红柳绿的环境相得益彰11.要点:在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前提下,兼顾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内敛”指(性格、思想感情等)深沉,不外露,此处用来形容江南百姓的性情,表现他们为人处世非常低调,不炫耀,不喜欢张扬的特点。【9题详解】此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从“现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如日照、采光、交通、消防等,人的需求在前,环境就变得次要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则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可知,作者把现代建筑和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比较,意在突出说明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设计理念,即“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从下文的“白墙黛瓦会让人觉得环境整洁、清新”“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蓝天白云,古镇人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故选C。【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并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从第⑤段中“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则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可知,作者在从实用角度介绍“江南百姓喜爱‘黑白灰’的原因”后,又从审美角度出发介绍原因,故(1)处应为“从审美角度出发”;从第②段“白灰在墙面上形成致密的保护层,防止雨水渗透,这样就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保障了建筑内生活的安全舒适”可知,白灰刷在墙面上,可以形成致密的保护层,增加墙体的强度,据此可以明确(2)处的答案;从第③段中“制作瓦片的原材料一般用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因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故而在江南水乡使用十分广泛”可知,选用黑瓦是因为青色黏土非常常见,能够就地取材,价格便宜,(3)处为“就地取材于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价格便宜”;从第⑤段中“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蓝天白云,古镇人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是这幅鲜活水乡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点缀”可知,(4)处应为“黑白灰三色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和花红柳绿的环境相得益彰”。【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联系生活的能力。从第⑥段中“随着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可知,人们受到了水乡民众“黑白灰”人居智慧的启13
迪,建筑设计不再仅仅考虑人的需求,不单单考虑其实用性,还重视它的审美功能,强调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纸上的时光①雨越发大了,瓦楞上飘起一缕缕青烟。②我大步跑向一户人家。看到一个男人正站在四方的水泥池子前,池子里盛着面糊一样的东西,我一眼便看出那是捣碎的纸浆。男人双手抓着一张吊着的竹帘,斜着往池子里一舀,随即轻轻晃动两下,纸浆均匀地布满了整张帘子,随后把帘子往高处一扬,顺势一翻,接着一抖,一张半成品的手工纸落在了压榨台的纸堆上。纸堆已有二尺来高,方方正正,淡淡的米黄色,水还在纸上流动,边沿嘀嘀嗒嗒地掉着水珠。③这样的画面熟悉而亲切,仿佛把我带回了童年。我二姐夫就是做手工纸的,我经常跟着他去纸棚里玩,他告诉过我这个环节叫抄纸,是所有工序中最富技术含量的一环。抄薄了,烘焙后一揭就烂了;抄厚了,等到焙干,纸就烧糊了;抄得不均匀,厚的地方纸浆堆成疙瘩,薄的地方一揭就穿孔。如何做到厚薄适度,平整均匀,没有别的窍门,靠的是一种感觉,就像炒菜一样,只有通过不厌其烦的练习,才能掌握好火候。④这里是湘赣边界的一个小山村。做纸的师傅姓黄,五十多岁,当地人。他告诉我,这里盛产楠竹。做手工纸的原材料是楠竹,从一根竹子变成一张纸,要经过足足二十九道工序。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考验的是手艺人的匠心,坐下来和时间不慌不忙地相处。⑤湘赣边界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到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贡纸,民国时期更是远销武汉、上海,出口到日本。那时候,湘赣边界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机器造纸的轰鸣声里,手工纸作坊接二连三地退出了乡野。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⑥雨还在下着,黄师傅点起一支烟,深吸了一口。他慢慢地说道,当初他也想过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忍受着孤独与寂寞,惨淡经营着作坊,像一个战士独自坚守着最后一方阵地。他坚持的理由朴素、简单,就是担心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⑦雨慢慢小了,我转到另一间屋子,看到桌上堆着焙干的纸,质地匀细,白里泛着浅黄,凑近闻一下,隐隐飘来竹子的清香。黄师傅告诉我,这种纸最大的特点是不上潮,韧性好,不易碎,不渗墨,不褪色,便于长期保存。机器生产的纸很难达到这个要求。⑧我想到在当地图书馆看到的明版县志,也是用这种手工纸刊印的,几百年了,字迹一点也不模糊,纸张也跟新的差不多。时间这位无情的老人,他可以摧毁世上很多东西,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消失和诞生,但他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13
⑨做纸匠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摩挲着光洁的纸张,我想起老祖宗发明了造纸术,用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它带我们触摸到时间枯瘦的筋骨,感受到那些遥远的年代业已逝去的花开花落,涛走云飞。我得感谢这场雨,让我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⑩雨停了,山林青翠欲滴,空气清新如洗。山那边,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12.第⑧段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对第⑤段插叙作用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补充交代当地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B.补充交代当地制作的手工纸曾广受欢迎。C.说明从90年代起,当地手工纸作坊已逐渐消失。D.表明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传统做纸工艺的复苏。1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15.联系全文,第⑨段中“做纸匠人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联系全文,请写出文章结尾段的妙处。【答案】12.要点:手工纸品质好、便于长期保存;做纸技艺因为匠人的坚守而得以传承,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13.C14.写黄师傅抄纸的过程。主要通过“抓”“舀”“晃动”“扬”“翻”“抖”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抄纸过程技术难度高。表现了黄师傅技艺的娴熟、高超。15.①.做纸工匠传承古老做纸技艺,使得历史得以完整留存,文明得以发展。②.做纸工匠具有耐得住寂寞孤独、经得起物质诱惑、吃苦耐劳等精神品质。16.环境描写,写雨后山林之景;烘托了“我”愉悦的心情;结尾“鸡啼”声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随着文化的复兴,有像黄师傅这样一批传承人的坚守,传统技艺将会有更美好的未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为严谨。【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间是无情的,“但他没能撼动纸上的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表面是说时间久远也不会摧毁手工纸,不会破坏它的品质,因为它的质地非常好,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深层含义指时间不会改变手艺人的初心,他们不会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会一直将它传承下去。13
【13题详解】此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湘赣边界做手工纸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元代”和“那时候,湘赣边界到处都是做纸的作坊,几乎家家户户以此为生”补充交代了当地做手工纸的历史非常悠久,曾经在当地非常兴盛,“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手工纸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则告诉人们,现在手工纸重新受到人们的欢迎,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的变化,而“从90年代起,当地手工纸作坊已逐渐消失”并不是插叙的目的;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从“抓着”“一舀”“晃动”“一扬”“一翻”“一抖”可知,这里是对黄师傅抄纸动作的细致描写,突出抄纸这一环节难度之大,技术含量之高,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黄师傅技术的娴熟,说明他是一个具有高超技艺的人,是传统技艺的优秀传承者。【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结合“这种古法制作的手工纸,遵循的正是这种传统的工艺”可知,做纸工匠把造纸术这种传统工艺传承了下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这是让人心生敬意的原因;做纸工匠坚守着自己的一方阵地,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为的是不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失传,这份执着与坚守让人心生敬意。【16题详解】此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来看,“山林青翠欲滴,空气清新如洗”“传来几声清脆的鸡啼”是环境描写,表现了雨后山林环境的清新、美好,渲染了“我”此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清脆的鸡啼”带给人信心与希望,表明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有着传统手艺人的坚守,我国的传统技艺将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从结构上来看,“雨停了”与文章开头的“雨越发大了”相呼应,使文章前呼后应,结构严谨。三、综合运用(20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XX中学计划于6月1日至7日开展为期一周的“探索海洋,启迪未来”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7.以下是校学生会起草的活动计划的部分内容。你认为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举办《海底两万里》阅读分享会、“海洋与未来”征文比赛等活动。13
②鲜活的海洋生物,珍贵的人类航海历史资料,一定会丰富同学们的海洋科学知识。③通过这些活动,希望同学们了解人类航海史,培养探索精神,早日让自己的梦想扬帆起航。④我们还会走出校园,组织参观海洋公园和中国航海博物馆。⑤这次主题活动周,我们将组织丰富多彩的各项校内外活动。A.③⑤①④②B.③⑤②①④C.⑤③④②①D.⑤①④②③18.小张为《海底两万里》一书撰写了推荐语,作为“阅读分享会”活动海报的宣传用语。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A.情节:既曲折丰富又惊险刺激,可谓引人入胜。B.内容:广阔神奇的海洋世界,令人目不暇接。C.想象:天马行空,集魔幻怪异和异想天开于一体。D.语言:生动有趣,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19.在阅读分享会上,小李提出了一个有趣观点:尼摩船长和鲁滨逊有相似的精神品质,并设计了以下学习卡片。请完善这张卡片。学习卡片精神品质情节举例尼摩船长鲁滨逊(1)_______长年驾驶“鹦鹉螺”号,几乎探遍了海洋的每一个角落。放弃平静而美好的生活,多次航行在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2)_______从鲨鱼口中救下可怜的采珠人,并赠他珍珠。先后从野人手中救下“星期五”和他的父亲。富有创造力(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20.主题活动结束当天,校园新闻社将刊发一则新闻消息,请你补写消息的标题和导语。在这一周中,学生会先后组织了《海底两万里》阅读分享会、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等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同学们深受教育,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大胆求索,让科学梦想早日变为现实。【答案】17.D18.C19.①.探险精神②.勇敢、善良(有同情心)③.13
亲自设计建造了举世无双的潜水艇(利用海洋资源提供供给,支撑海底生活)。④.因地制宜,利用荒岛上的资源生存了下来并改造了荒岛。(或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鲁滨逊具体的改造举措。如:扩建山洞,还在风景宜人的山谷修建别墅;拓荒开地,通过采摘播种以及驯服山羊等方式来丰富自己食物的品种;制作桌椅和陶土瓦罐等用具,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便利等。)20.标题:我校“探索海洋,启迪未来”主题活动圆满落幕示例:为迎接“世界海洋日”的到来,我校于6月1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探索海洋,启迪未来”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于今日圆满落幕。【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阅读几个句子可知,“这次主题活动周,我们将组织丰富多彩的各项校内外活动”为总起句,所以⑤应该放在最前面;③为举办各种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应该放在最后;①为校内的活动,从“我们还会走出校园”中的“还”字可知,④应该放在①的后面;“鲜活的海洋生物,珍贵的人类航海历史资料,一定会丰富同学们的海洋科学知识”紧承“参观海洋公园和中国航海博物馆”,②放在④的后面;正确的语序应为⑤①④②③。故选D。【18题详解】此题考查推荐语的选择。A.《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途中经历了搁浅、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情节曲折而刺激,此项可以作为推荐语;B.《海底两万里》描述了奇幻美好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此项可以作为推荐语;C.“天马行空”形容不着边际,《海底两万里》的科学幻想有很多已经变成现实,如潜水艇,用煤发电,直升机等,“集魔幻怪异和异想天开于一体”表述有误,此项不能作为推荐语;D.《海底两万里》的语言生动有趣,既是艺术的语言,又是科学的语言,对各种海底事物的描述惟妙惟肖,此项可以作为推荐语;故选C。【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从尼摩船长“几乎探遍了海洋的每一个角落”,鲁滨逊“多次航行在波涛汹涌、危机四伏的大海上”可知,13
二人的共同点是不安于现状,具有探险精神。尼摩船长救下可怜的采珠人,并赠他珍珠,鲁滨逊救下“星期五”和他的父亲,说明两人都是心地善良的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救人的行为也是勇敢的表现。尼摩船长和鲁滨逊都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尼摩船长自己设计制造潜水艇“鹦鹉螺号”,鲁滨逊在荒岛上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这些都是富有创造力的表现。【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拟写新闻标题和导语的能力。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一般需具备两个要素:主体(人物或事物单位)、事件。导语要表达出新闻的要旨,以简要的文句概括重要且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标题:我校“探索海洋,启迪未来”主题活动落幕。导语: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为了迎接这一节日,丰富同学们的海洋知识,我校从6月1日开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探索海洋,启迪未来”主题活动,本次活动已于今日落幕。四、写作(60分)21.请以“你,让我学会了思考”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答案】范文:你,让我学会了思考马上就到十一点钟了,数学老师说必须将黑板上的题做完才能回家。由于想早点儿回家,我就匆匆忙忙扫视了一遍题目,就将目光投入到了图中。我心急如焚:“怎么办?怎么办?如果回去晚了,爸爸一定会骂我的。”我的心怦怦直跳。虽然我一直在想题目,但却丝毫没有头绪。最终,我决定重新读题。为了找到突破口,我认真读题,结合图形一点一点儿的分析。“已知△ABC与△ABD是等边三角形……”好像可以用全等的办法证明,可一直缺一个条件,看来此路不通,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表明我不会做。难道……难道是老师把这道题抄错啦?我便鼓起勇气,问老师:“老师,这第一题是不是有问题?”只见老师眉头紧皱,认认真真地审视着黑板上的题目……我在心底里暗暗自喜:看我,多聪明!我期待着老师的回答。“没有问题。”老师的这一句话使我的心瞬间跌入谷底,只感觉一阵凉意从指尖瞬间传遍全身……又有同学向我挤眉弄眼,我尴尬至极。我双手抱头,不知所措,老师似乎看出来我不会做,就走到我身边,小声地问:“怎么啦?”“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还差一个条件。”“嗯,这一题难就难在这里,他们也都是在这里卡壳了。试一试,看能不能用角与角之间的转换,不要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13
“可……怎样利用角与角之间的转换呢?”我停下手中的笔,想啊想啊……咦,这个角等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减这两个角,而另一个角又等于周角减另两个角,前两个角与后两个角又相等,这样,全等就不差条件了。我激动万分:原来这道题也不是很难,只要认真一点,就可以想出来。我飞快地将答案写了出来。“我做完啦!”我情不自禁地大叫一声。我将我的答案交给老师,老师迅速地浏览了一遍,丢下了一句:“思路是对的,做的很好。想想看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我回到座位上直跺脚,我回家的想法再一次被收起来了。我冥思苦想着,再一次沉思……过了一会儿,我的好朋友胡文也做完了,我为他鼓掌。突然发现有一种证法跟前一次证法相类似,但不同的是可以少证一次全等。就这样……第二种证法我也证完了。老师点了点头,走上讲台,说:“今天白骏翔和胡文两位同学表现得非常好。我们解题时应学会冷静思考,不要操之过急。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终于可以回家了。老师,你让我知道,应该冷静思考,认真读题。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能过于慌乱,必须学会冷静,学会镇定,深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突破口,解决困难。你,让我学会了思考。【解析】【详解】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试题,难度较大。题目中有三个关键词,分别是“你”“学会”和“思考”。“你”可以是一个人,如父母、老师、朋友等;还可以是物,如一本书,一棵树,一只雄鹰等;还可以是一种活动,如旅游、阅读、比赛等。“学会”是一个过程,要写出自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学会的,在谁的帮助或引导下学会的,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或阻碍,表现由“不会”到“会”的变化,重点阐述自己的收获。“思考”意思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思考可以领悟人生、洞察社会,获得心灵的自由;思考能使人摆脱浅薄,走向睿智;思考是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学而不思则罔”,这是孔子的话,不思考就会盲从,就会人云亦云,就会没有主见,写作的重点是自己学会了思考什么,对生活有了怎样新的认识。如:我们可以写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学会思考,医务工作者的最美逆行,公安干警的日夜坚守,让“我”明白了“担当”的重要性,思考今后如何坚守职责,不忘使命。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