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蜻蜓》的教学反思《小蜻蜓》是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七单元“可爱的动物”中的歌曲。本单元教材以动物为主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民间乐器、西洋乐器所表现的动物形象,并通过演唱和身体的动作表现自己所喜爱的动物、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心情。《小蜻蜓》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聆听了《小青蛙》、《野蜂飞舞》两支器乐曲、学习了歌表演《小青蛙找家》之后学习的一首歌曲。由于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已经有了一些表达体验,所以,在学生以有学唱体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我设计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1、爱是主题,学生是爱的主体“人之初,性本善”
。在学生身上,这种思想体现的尤为真切。学生的生活环境、爱好决定了这一特点。所以,本节课整个教学活动始终以“爱”来贯穿,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2、创造是美的源泉美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美的外衣。正因为此,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的学唱歌曲,不再是在教师的百般启发下强装笑颜、故做陶醉地唱歌。新的教育理论指出,创设切合学生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想唱、想表演的冲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思想深处的创作灵感和表演才能,恰倒好处的用优美的音色、形象的肢体体现歌曲的内在蕴涵。再现艺术美,实现艺术改造人的魅力。03、11
《量一量》的教学反思《量一量》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认识了厘米、认识了米之后的一次实践活动课。开展这次实践活动是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提高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测量工具、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解决能力。回忆本节课的活动过程及活动效果,我将本节课的特点总结如下:一、以学生为核心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索,获得的东西最为深刻而有效的。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集体讨论,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教师则只是参与了讨论,对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给予适当的、积极的评价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化为以学生为核心的互教互学,学生不在是“容器”,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正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二、以实践为载体在“测量”教学中,传统教学之所以总是失败,是因为传统教学中教师“纸上谈兵”似的教学策略及手段。实践证明,只有依赖于大量的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学生在一点一滴的亲身经历中逐步掌握测量的有关知识与方法,形成一定的解决策略。在这里,教学不再是“告诉”,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以实践为载体去体验,一切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成。三、以开放为主旨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索的契机,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分析中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创新能力。在这里,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使开放性教学不再是空中楼阁,让学生在开放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享受运用科学的解决策略合理选择方法和问题解决后的成功与快乐。03、11《乘除法竖式》的教学反思《乘除法竖式》是苏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7的乘法口诀和用1—7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意在进一步沟通乘法和除法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和笔算乘、除法做准备。这堂课,我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迁移、尝试、交流等活动,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具体体现为:1、新旧结合,注重迁移
在本教学内容中,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与加、减法的竖式十分相似,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不但让学生尝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自己掌握了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而且,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学生总结一些学习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迁移、转化。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有引有放,突出重点正因为乘法竖式与加、减法竖式相似,而除法竖式则与加、减法竖式的形式却大相径庭。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既能使学生的知识经验有用武之地,又能合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达到有教有学,导放自如。3、师生互动,建立教学新模式考虑到有的学生可能从家长或其他渠道已经学过了除法竖式的写法。所以,为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之间的榜样作用,让会写除法竖式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但是,毕竟大多数学生没有学过除法竖式,况且会写除法竖式的学生也未必懂得算理。所以教师又讲解、示范了除法竖式的写法。引导学生联系“分书”的过程,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讨论除法竖式的写法和竖式中每个数的由来,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种算法。
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