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纳罕、迂回、训诫、啜泣、瘦骨嶙峋、小心翼翼”等词语。2、了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3、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4、理解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人生哲理。过程与方法:1、学习多角度阅读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2、了解伏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正确处理困难的态度,学习勇敢、坚强、沉着的精神2、体会伟大的父爱,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2、研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及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教学过程:一、预习见疑1、导入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是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但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做?美国作家莫顿·亨特从自己童年时一次“脱险”的人生体验中,找到了答案,成为他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一同走入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去获取丰富的教益。
2、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7—1983),美国作家。他擅长写励志类文章,风格以细腻、有哲理著称。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等。3、背景资料这篇文章是作者65岁那年写的回忆自己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在那次经历中,体弱多病的他爬上了一处岩石架,却再也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指导下一小步、一小步地努力,最终脱险。作者把这一经验推而广之,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地法宝。(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4、预习指导1)故事发生在哪里?参考答案:美国费城,一座悬崖上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参考答案:五十七年前,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3)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参考答案:6个4)交代了名字的是哪两个?参考答案:内德、杰利5)那座悬崖有多高?参考答案:大约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6)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参考答案:冒险:开头……不能动弹。脱险:暮色苍茫……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5、课文内容复述老师提供复述提纲,学生根据提纲复述课文。1、费城七月2、内德提议3、我的犹豫4、杰利鼓励5、爬上石架6、心惊肉跳7、我的哀求8.夜幕四合9、父亲安慰10、父亲指导11、投入怀抱12、人生启示二、质询研讨
1、“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开头为什么写天气“闷热”和“玩弹子游戏玩厌了”?参考答案:自然而然引出爬悬崖。闷热,便想爬到悬崖上去凉快凉快。玩弹子游戏玩厌了,也才想换个新花样,去爬悬崖。2、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既上不去,又下不来,吓得要死。为什么呢?请用原文回答。参考答案:“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3、找出“我”爬悬崖时的心理的语句。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我”的心理。参考答案:(1)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2)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3)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4)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5)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概括心理:恐惧、绝望4、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2)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作用:烘托“我”恐惧的心情。5、“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哀求”一词,可否换成“要求”?参考答案:不可。“哀求”表现“我”的畏惧心理。“要求”意思太宽泛,没有这个效果。6、父亲怎样指导孩子脱险?
参考答案:(1)“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2)“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父亲有指导也有鼓励。有同学对课文有如下见解——(1)他爸爸太冒险了!他困在悬崖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爸爸不赶紧爬上石架把他抱下来,却不慌不忙地用手电筒照着他往下走,万一从悬崖上摔下来怎么办?(2)这事要是发生在我身上,定会全家出动,连爷爷、奶奶都要赶来。他们会叫我千万别乱动,然后想办法联系消防队架云梯。他们说得对吗?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父亲并不上去救护他。为什么?参考答案:父亲要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如果自己去救,孩子的能力就毫无长进,还会产生依赖心理。这样培养出来到只能是“小太阳”和温室中的弱苗。伟大的父爱。7、在征服悬崖“脱险”的过程中,“我”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可圈画出表现心理变化的对话和字词。参考答案:害怕——顿时有了信心——信心大增——能办得到——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8、为什么脱险后还要“啜泣”?这次“啜泣”和上次“啜泣”原因相同吗?参考答案:不同,上次是恐惧和绝望;这次是曾经的委屈+成功的激动+投入父亲怀抱的温暖。9、父亲在文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参考答案: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教子有方,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10、作者从这件事悟出了什么哲理?参考答案:(结尾一段)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即: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个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大困难(将困难化整为零)。11、总结“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参考答案: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三、巩固深化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2、杰利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你能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吗?3、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是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冒险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脱险(1—13)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14—22)最终走向胜利的终点启示:感悟化整为零给人以战胜艰险的信心